如果看到這個破破爛爛的“半邊街”,房子殘破沒有幾個人,拍“鬼片”倒是合適。
但要是知道這里曾經是全國十大鹽都之一,你相信嗎?
這就是巫溪縣的寧廠古鎮,一個貨真價實的古鎮,沒有人為的打造,但也沒有幾個人住,連一個小賣部都沒有。
我們從令牌石下來不久就到了寧廠鎮,這里有一個AAAA級的旅游景區靈巫洞,雖然這個時間沒有幾個游人,但是看著游覽設施還比較齊全。
從路邊的停車場看去,甚至能看到我們剛才上去的的“令牌石”。
一河碧水,景區工作人員劃著船往來。前面路牌顯示,我們馬上就到寧廠古鎮。
寧廠古鎮是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制鹽歷史悠久,上溯到虞夏,距今5000余年。
它是唐代全國十大鹽監之一,宋朝置大寧監,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間,這里的食鹽更是行銷全國,是全國十大鹽都之一。
過橋的時候,看到路邊棧道,這就是著名的輸鹵棧道,是目前國內迄今發現的最長的輸鹵棧道。
清朝人記載,這里“賴鹽以生者,大約不下十余萬人”。
在大寧河西側巖壁上,還有棧道的很多許多方形石孔,由巫山縣龍門峽溯河而上,延伸到巫溪縣寧廠鎮的后溪河,全長兩百多里。
從東漢初鑿建棧道,耗時50多年才完成,距今已經有兩千年的歷史了,其規模之浩大施工之艱難使用之長久,堪稱世界奇跡。
如果加上往外延伸上千公里的古鹽道,真是堪稱世界之最了。
我們從鎮坪過來沿著國道走,其實一直都是走這條古鹽道。我們是開車,一路游逛半天時間就到了。
以前走在這條路上的都是人力背挑的“鹽背子”,從大寧廠到鎮坪縣背鹽,往返需要四五十天。據說背夫們發明了一種叫“鹽背子飯”的專用食品作為干糧。
一斤鹽從山民那里換取三斤木耳或三斗包谷,還可以換取皮革和貴重藥材,算是貴重商品了。
古鎮現在主要遺跡有龍君廟、秦家老宅、方家大院、向家老屋、方家老宅、鹽廠三車間、過街樓。
我們第一個到的是鹽廠遺址,不巧的我們來晚了大門緊鎖,只從外面看里面的煙囪高聳,鹽場用的是“平 鍋 制鹽”的方法,這也是1996年國家明文禁止的傳統制鹽法。
據史料記載,到清乾隆37年,寧廠全鎮已有336眼灶,均燃熬鹽,有“萬灶鹽煙”之美譽,1949年前后鹽廠還有99眼灶。古鹽場遺址有68眼灶址,保存完整的15眼,制鹽廠房近3萬平方米。
過大寧河吊橋的時候,兩個橋墩的上方有一組雕像,一頭是獵人和他的狗,另一頭就是那只梅花鹿了。
這就是“逐鹿得泉”的故事,說是一個獵人帶了他的一條狗追一只梅花鹿,追了幾天幾夜,走走停停,來到寶源山下。獵人實在饑渴難忍,忽然聽到有潺潺的流水聲,一看是一注泉水,捧起一喝,竟是鹽水。抬頭再看鹿時,已不見鹿的蹤影,獵人方知是神鹿指引他來尋這口鹽泉。
過了吊橋右行,都是稠密的房屋,有些房屋還完整,有些房屋卻已經破敗,一路幾乎沒有幾個游人。
古鎮依山傍水,三面板壁一面巖,人稱做“半邊街”。不少臨河而建的一些房子下面斜立木樁,柱上支撐木樓,稱之為“吊腳樓“。
這個鹽工俱樂部還是經過修繕的,看來有關部門還是有些想法,但是經過修繕的房子太少,無人居住的房子更多。
其實這樣曾經住人的房子更好,有些像是原來廠房的建筑,早就剩下殘垣斷墻了,真是適合拍拍鬼片。
很難想象這里的鹽泉直接推動了上古時期蜀文化的形成,也有專家說這里的鹽資源也是秦國南下滅蜀的重要動因。
從古到今鹽業一直是封建王朝的經濟命脈。
明朝時,朝廷任命二品大員直管大寧鹽廠,明清時,大寧鹽廠躋身中國十大鹽都之一,所產之鹽成為皇家貢品。
“萬灶鹽煙”的鹽都敗落成這個樣子,真是令人唏噓。
蕭瑟的長街,很難想象這里曾經“一泉流白玉,萬里走黃金”。昔日的“七里半邊街”可是有“日有千人拱手,夜有萬盞明燈”的繁華。
看老工人回憶,廠里一個車間就有180口大鍋,每口鍋邊配備4個工人,忙時還要三班倒。發工資那天,鎮上的飯鋪、酒館人聲鼎沸,座上人常滿,杯中酒不空。
那個時候鹽廠的職工是牛氣的,附近山鄉的漂亮姑娘都想嫁給鹽廠人。
很巧的是,街上聽到電視聲音后,循聲看到了這位老人。八十多歲的他曾經就是鹽場的工人,他是經歷過那個繁榮的歲月的,當然,也經歷過衰落的歲月。
1996年,國家明令禁止傳統的“平鍋制鹽”繼續生產,大寧鹽廠停產、解散。幾千年來都圍繞著“大寧鹽場”而存在和繁榮的寧廠古鎮,迅速衰敗。
現在,在鎮上生活的都是這樣的老人了。
上千年的鹽場歷史中斷,最盛的時候寧廠鎮的鹽產量占四川產鹽的百分之二十。
我們從這頭走到另一頭,看到居住民不超過3個,遇到的游客不超過10個,游客雖然不多,但真是比居住民多。
這樣的古鎮真是沒有一點兒人為的打造,原汁原味,別說商業因素,就是像一般的街區設施都幾乎沒有。
要是把這里用心打造一個古鎮,吸引游客發展旅游業,前途怎樣?
估計打水漂的可能性很大。雖然這里距離巫溪縣城并不是很遠,而且周邊的旅游景點也很多,是可以連成片的。
有些地方還是留下一些荒野吧,讓人感受一下原始的氛圍。
不過,這里拍照片確實很出片兒,特別是拍人像,有興趣的過來試試。
幾百米后到了鹽泉索橋,過橋后是水文站,旁邊就是龍君廟遺址,這里就有大名的鹽泉。
房子里的鹽泉依然噴涌而出。我捧一把嘗嘗,一股咸澀的味道,確實是鹵水。走上樓梯上去看看,這鹵水從山壁一側的深洞引出來。
鹵水就從一個殘損的龍頭流出。當地的人說:在龍頭沒有破壞的口口以前,這個龍頭的龍嘴的兩邊,一邊流的是咸水,一邊流的是淡水。
這個龍池是宋代地方官建的,用以蓄集和分配鹵水。
池前橫置一木板,上開30眼,各鹽灶按眼取鹵,以保證公平。這種由官方主持鹵水分配的方式一直延續到清代,并于雍正年間將木板改為鐵板。
直到現在,山上的鹵水還在不斷流入“龍池”,并由鐵板上的圓孔中潺潺流出,可惜鹽廠已經停產,鹵水只能被鐵板阻隔一下之后,再流入大寧河而已。
現在這鹵水,卻只能白白流經大寧河。
千年的鹽泉,千年的古鎮,現在都被遺棄了。
任何事情都有成住壞空的過程,或許以后鹽場古鎮還會以新的身份出現。在一片暮色中,我們離開古鎮,前往巫溪縣城。
云水終南:信步荒野,訪路探幽,鄉俗俚語,負暄問道。走向山林鄉野,探索身邊美景,感受民情風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