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5月9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圍著“牛腚”打轉,被千萬粉絲催更的“龍獸醫”》的報道。
清晨5點多,黑龍江省巴彥縣龍廟鎮的鄉間小道上,一輛沾滿泥點的輕客車碾著晨露出發了。“龍獸醫,我家牛有點腹瀉,你啥時候來呀?”“豬直腸脫出了,快點過來”……駕駛座上,51歲的鄉村獸醫龍殿俊不時接打著鄉親們的電話。他向左打滿方向盤,拐進一條僅容一車通過的泥土路。這是他今天接到的第五個求助電話,而東方的天空才剛剛泛起魚肚白。
這位被鄉親們喊了30年的“龍獸醫”,幾百個本子里存著大半個鎮的牲畜病歷——從難產的母牛到受傷的羊羔,他的出診記錄守護著近千家養殖戶的希望。
龍殿俊,網名“龍騰虎躍龍獸醫”,1995年開始從事獸醫工作,2023年,樸實的龍獸醫在兒子龍宣慶的鏡頭下走紅,被千萬粉絲催更,“根本看不夠”。走紅后,龍獸醫的家里時常有媒體到訪,他的生活比以前更加忙碌,但還是圍著“牛腚”打轉。
從“新手”到“神醫”
“我喜歡下屯子給動物看病,每次到外地參加活動心里都放心不下這些動物,就想趕緊回來。”修牛蹄、洗牛胃、剝胎衣……從小雞仔到老黃牛,動物們看到龍殿俊就“害怕”,養殖戶卻盼著他來。
給牛量體溫、聽診、追著牛跑、打針、輸液,在龍廟鎮冬青村村民高臣家里,龍獸醫的一番操作讓他豎起了大拇指。“牛的腸胃有點問題,昨天他給輸液后今天就好多了。”高臣說,附近的養殖戶家里動物生病都找龍獸醫,大家叫他“神醫”。
“給牛輸液,扎針要‘快準狠’,剛開始我也扎不到位,現在已經能飛針了。”龍獸醫拿著輸液針頭,對著牛的頸靜脈扎下去,吊瓶里的藥液迅速變少。“給牛輸液很快,幾分鐘就輸完了”“牛的血管和家里用的筷子差不多粗”“牛的鼻子如果濕濕的有汗,大概率是生病了,干的就沒事”……提起動物,平時寡言的龍殿俊如數家珍:“都是手藝活,我靠手、眼睛和耳朵來看病,牛在我這不用做B超,懷沒懷孕,懷了幾個月,一摸就能發現。”
現在被村民稱為“神醫”的龍殿俊剛開始做獸醫時常常受挫,“從小我就喜歡動物,覺得當獸醫受尊敬,大家都認識你,走到哪都有人和你打招呼。”初中畢業后,龍殿俊上了職業高中,學習畜牧獸醫。畢業后,經過半年實習,龍殿俊信心滿滿地開了自己的獸醫店,但剛開始實踐,本期待“一炮打響”的他卻屢遭碰壁。給牛治病出現失誤、得不到村民認可入不敷出,一年多的時間里他一蹶不振。
在妻子陳興玲的支持下,龍殿俊堅持了下來,從步行出診,到騎自行車、摩托車,再到如今的汽車,找他看病的養殖戶越來越多,很多次把病危的動物從死神手里搶救回來。“一天見效,兩天見好,三天都痊愈了”,龍廟鎮為民村養殖戶田亞玲對龍獸醫嘖嘖稱贊。
“又拯救一頭牛。”給一頭得乳腺炎的牛輸液后,龍獸醫開心地說。
移動診所碾過四季路
“地球不爆炸,獸醫不放假。”龍殿俊說,為了方便出診,他買了一輛輕客車,后備箱裝著滿滿登登的藥品、醫療設備,是一個移動的獸醫診所,每天都會行駛一二百公里。“讓養殖戶把動物牽過來不方便,我就提供上門服務。”行醫30年,他早已把養殖戶當成自己的親人。
龍獸醫正在給牛聽診。(新華社發 顧景坤 攝)
做獸醫30年,周邊村屯的地圖已經深深印在龍殿俊的腦海中,每天出診前,他會在心里先規劃路線,把相近的幾戶放在一起看。他把自己開車的時間當作放松,從郁郁蔥蔥的盛夏到一片白色的寒冬,腦中的地圖,手機里的通訊錄,本子上的出診記錄,后備箱里的藥品設備,縫縫補補的衣服,搖搖晃晃的車伴著他走過春夏秋冬。
常年奔波在外,東北的冬天天氣嚴寒,龍殿俊鍛煉出了“不戴帽子”的本事。“為了看病方便聽診,我讓自己逐漸適應氣候,冬天也不戴帽子。”
雨雪從來都攔不住龍殿俊出行的腳步,“下雨天,車陷在泥里出不來是經常的,我有時候就把衣服墊在車轱轆下把車開出來,心里著急呀,動物發病一刻也不能耽誤。”龍殿俊說,出診路就像取經路,大霧天、雨雪天、車禍,他遇到的不止“九九八十一難”。
去年夏天,龍殿俊在清晨5點的出診路上出了車禍導致鎖骨骨折,手術后,不少鄉親給他發來問候,要他好好休息。但是面對接二連三的求診電話,他忍不住躺在病床上遠程給養殖戶家的動物看病。
出院后第一天,他就直奔牛棚,左手打著繃帶,右手就去掏牛屁股,給牛接生。“獸醫身上有責任,這些動物是養殖戶的生計,而鄉村獸醫是動物們的最后一道防線,為了它們我義無反顧。”不休假,不過節,龍殿俊的手機24小時開機,對鄉親們“有求必應”。
兒子龍宣慶說,父親幾乎沒有陪家人過一個完整的春節,“去年大年三十,一家人在城里吃著年夜飯,有養殖戶打電話來讓我爸接生,他二話不說就開車走了。”龍宣慶說,有時候父親正在直播帶貨,碰到養殖戶打電話過來,穿起衣服就走。“直播比給動物看病掙得多,但我爸在乎的不是錢。”
今年“五一”勞動節前夕,龍殿俊獲得哈爾濱市第39屆勞動模范榮譽稱號,領獎后,他來不及在哈爾濱逛逛,就匆匆返回村屯,“我得趕緊回去,不然養殖戶得著急啦。”
賒賬本里藏深情
“這家有四千元陳欠,他們也不容易,回頭再說吧。”給一家養殖戶的牛輸液后,龍殿俊在本子上記下牛的用藥情況和費用。多年來,他已經用了上百個小本,村民的欠賬累計有六七十萬元。“有的養殖戶家里確實困難,我也不著急要,等他們有錢了會給我的。”對于欠賬,龍殿俊不大往心里去,欠款戶有需要,一個電話他依然驅車前往。“不能見死不救啊,鄉村獸醫更要有醫德。”
“他的技術好,大家都相信他。而且不抽煙不喝酒,隨叫隨到,給我家動物看病20多年了。”對龍廟鎮為民村養殖戶范廣軍來說,龍獸醫不僅是醫生,更是朋友。“你啥時候換件新衣服啊,胳肢窩這里都破了。”范廣軍對龍殿俊笑著說。龍殿俊常年穿的夾克有好幾個破洞,羽絨服上也有劃破的口子,“常年下鄉,穿不了新衣服,用不了半天就埋汰了。”
龍殿俊的朋友圈里,既有自己拍攝的工作日常,也有深夜出診時即興寫下的詩句:“夜色朦朧樹相伴,出診繼續無雜念。鄉間小路地平線,日行數里連軸轉”;還有觀察養殖戶生活的生動白描:“養牛戶起得早,雞不叫忙鍘草”。帶著牲畜體溫的視頻和沾著泥土清香的句子,在日復一日的出診路上記錄著一位鄉村獸醫最本真的熱愛。“鄉親們離不開我,我更離不開他們,不在屯子里心就不安定,我至少還能干20年。”
走紅后,龍殿俊還給村里的小學以及養殖戶捐贈衣物。網友紛紛評論:“‘因為自己淋過雨,就想為別人撐把傘’在此刻具象化了。”
龍宣慶還讓父親和鄉親們一起直播帶貨。“有時候會請一些沒有還賬能力的養殖戶和我爸一起直播,就算還賬了,還會給他們部分報酬,大家都可樂意來了。”龍殿俊的直播間里,特殊的“以工抵債”收到了不少網友的點贊,也讓溫暖的循環在這片黑土地上延續。
上陣還需父子兵
從小,龍宣慶就羞于和別人說爸爸是獸醫,“小時候覺得我爸很‘埋汰’,身上有牛糞味,怕同學們說我爸是掏牛屁股的,后來理解了,我爸是靠著掏牛屁股支撐了我們一家。”
2023年5月,在哈爾濱創業失敗的龍宣慶回到家鄉,他曾做過幾年自媒體賬號運營,平時喜歡研究短視頻。一天清晨5點,他還沒睡覺,父親已經準備出診,失眠的龍宣慶第一次跟隨父親出診,發現父親的工作雖然辛苦卻也有意思,有意義。
他嘗試著拍攝剪輯了幾條父親工作的短視頻,意外地受到了很多網友的喜歡,“火燒牛角”“徒手治好下巴脫臼的狗”“奮戰3小時,給誤食化肥的老牛洗胃”……獨特的治療手段和手到病除的高超醫術讓網友頻頻“催更”。不到兩年的時間里,“龍騰虎躍龍獸醫”單平臺單賬號的粉絲數已超過五百萬,多平臺加起來粉絲超過千萬。
“大家都沒見過,感覺很新奇,拍攝內容真實,最主要的是我爸的手藝厲害,30多年只做這一件事。”在“孵化”父親的路上,龍宣慶也更加了解父親。他的辦公桌上掛著“望父成龍”“全力倚父”等漫畫,這是網友對他的調侃,也是他對父親和家鄉的重新理解。
龍殿俊受到關注后,有年輕人專程來和他學習,“現在太忙,一個人干不過來,也想把我的手藝傳給年輕人。”龍殿俊說。龍宣慶也對鄉村獸醫的行業更加感興趣,想和父親一起在各地開連鎖獸藥店,幫助更多的養殖戶解決困難。“以前總想著出去,現在發現黑土地上有很多創作源泉,我會繼續記錄父親的日常,用新技術傳播老手藝,讓父親的醫者仁心照亮更多角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