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指出,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
在宿遷
一大批新農人憑借敢為人先的闖勁
和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自家小院里做實驗
在泥濘地里搞發明
將科技的種子
深植于宿遷的希望田野
讓我們一起聚焦宿遷“土味科學家”
看他們如何用科技澆灌夢想
用智慧點亮鄉村的故事
見證鄉村振興路上的科技興農浪潮
沭陽縣,中國花木之鄉。當地平均每5個人就有1個人從事花木相關工作。2020年后,直播賣貨成為花農的新農活。2024年花木電商銷售額達到350億元。但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傳統花木產銷進入瓶頸期,同質化競爭加劇行業內卷。企業、農戶紛紛尋求轉型之法,那么,怎么轉?或許他們的選擇給出了一種答案。
AI當導師
跨界花農自建實驗室當“育花能手”
農家小院廂房改造的實驗室里
花木種植戶榮劍正忙著
調配新琢磨的細胞分裂素
他正在培育的是一種叫朱頂紅的植物
單株幼苗2—200元不等
農家小院為什么
會有這樣的實驗室?
種植戶為什么不在田里
而在實驗室里?
榮劍,38歲,話不多,“社恐”一枚。畢業后,他先開網店幫父母銷售傳統花木;2015年,又瞄準商機成為當地最早一批種植多肉植物的花農,帶動鄉親們致富。
榮劍告訴記者,種植多肉初期,直播一天的銷售額可達20萬元,“那時候利潤也高。”榮劍的妻子仲秋香每天通過直播賣多肉。當地家家搞直播,戶戶做電商,榮劍和鄉親們賺到了錢,但隨著市場環境變化,大家對低價競爭、同品種內卷有了切膚之痛。記者采訪時,仲秋香正在直播。聽聽她在直播間怎么說:“我們給你做的是一單包郵。哪怕你是內蒙古的,是吉林的、遼寧的,你今天在我家買了2塊錢多肉或是5塊錢多肉,都直接包郵到家。10塊錢給你發15個多肉,平均只要幾毛錢一個。”
傳統產業進入瓶頸期,生意越來越不好做,花農們該去往何處?2024年,榮劍果斷減少多肉種植,尋找新賽道。
榮劍坦言,自己屬于新時代的農民,能夠結合互聯網,時刻學習保持創新的精神,用一些新的科技生產一些優質的花卉苗木。
他發現,此前接觸過一個叫朱頂紅的品種正在走紅,別人大多賣成品苗,他決定搞繁育,賣幼苗——把同行變成客戶。傳統方法繁育速度太慢,榮劍在網上注意到一種通常應用在高校、科研院所或大型企業實驗室的技術:植物組織培養(簡稱組培)。
榮劍舉例解釋什么叫組培:買一個像洋蔥大小的朱頂紅花球,切成若干小塊。出芽后,每塊一切四;四塊再出芽后,每塊再一切四……就這樣實現快速繁殖。
榮劍說:“組培有一個名字叫快繁,就是快速繁殖。如果想搶占市場,首先就需要靠量搶占市場。時間就是金錢。比如說某個品種你想要量,我可以很快給你上量,普通的繁殖方法可能要兩三年,我通過組培可能半年就搞定了。”
榮劍給記者舉了個例子:5000塊錢買回來20個花球,通過組培繁殖出4萬棵,每棵2塊錢。這個最便宜的品種,都可以實現5000元花球變8萬元幼苗的“魔法”。而他實驗室里的這些幼苗,無論價格,全都被客戶提前預定了。魔法般的新技術,計算機專業的跨界花農,是怎么學會的?
榮劍告訴記者,自己會通過知網查閱論文,通過大學慕課學技術,還常常請教AI:“比如豆包、DeepSeek這些AI工具,我都會提問。”在DeepSeek的頁面上,榮劍曾經提出的問題是:我在做朱頂紅的組培,如何調整配方或者培養基元素,讓球莖變大苗變壯?
找AI當導師,“新農人”的“新”字在這一刻變得具體起來。
技術有了,可是上哪兒找專業實驗室呢?榮劍家占地180平方米。原來,院落里的東側廂房是車庫,西側廂房是堆放農具的雜物間。2024年5月,榮劍把兩個廂房改造成了實驗室。為了專心做實驗,榮劍戒掉了愛好多年的釣魚,就連過年都沒出門走親訪友。榮劍潛心組培,很快,朱頂紅幼苗的收益將超過多肉。西廂房的這40平方米實驗室,成了榮劍新的花田。
“跟風”植物界潮玩
“90后”農民培育出“限量款”熱帶綠植
在距離榮劍家不到1公里處
花木種植戶張虎的大棚里
種滿了一種其貌不揚的
熱帶植物球蘭
而最值錢的寶貝
放在了大棚一角
占地十多平方米的實驗臺上
張虎,31歲,專門研究、銷售變異球蘭。他拿出一株葉片呈紅色的植物:“這一棵是2019年變異的,2023年完全穩定下來。它葉片整體呈現紅色。這種植物兩葉苗帶芽售價1萬元,4到6片葉子的苗售價2萬元。”這個小小實驗臺上的球蘭苗,價值近200萬元。
花花世界,顏值即效益。普通球蘭葉子是深綠色,變異后,葉面會出現紅色或黃色。熱帶綠植變異的概率僅有千分之一,即便發生變異,生長過程中也很難保持狀態穩定。所以成功變異的每一株都堪稱“獨一無二”,頗受玩家青睞。
據了解,球蘭是一個小眾的賽道,相當于是植物界的盲盒,是潮玩一類的產品,所以它的利潤會更高一些。
張虎在成為球蘭賣家之前,算得上這個品類的頭部玩家。如果能讓球蘭穩定變異,批量化繁殖,張虎覺得一定會有不錯的收益。當鄰居還在主營傳統花木,張虎開始轉型。可那會,網上的專業信息少之又少,國內也少有專家專門研究這個品類。怎么辦?
2019年,張虎在大棚一角搭建起了實驗臺,反復調整光照、溫度、濕度,力求讓變異球蘭的性狀穩定下來。妻子高藝告訴記者,夏天時,大棚里的溫度接近40攝氏度,張虎堅持在實驗臺前澆水;凌晨4點還要起來打藥。盡管辛苦,但張虎有一個信念——必須創新!他說:“如果大家都不做創新,一年賣來賣去就那么幾個品種,最后這個行業會很快完蛋。”
大地不會辜負勇敢創新的人。經過反復嘗試,張虎成功“把變異基因刻到骨子里”。
這種淡紅色球蘭,張虎實驗了4年。成功那天,是2023年的七夕,張虎和業內好友想了很久,給它取了個好聽的名字,霓羽球蘭。張虎自豪地說:“2024年在這1000多平方米的大棚里,銷售額差不多有500萬元。僅霓羽球蘭這一個單品,給我帶來了近150萬元銷售額。”
高藝深知丈夫張虎一路創新的不易。她說:“他把興趣愛好變成了職業,從這個職業中我們又獲取了效益,可能是我們‘90后’農民心里或是身上的一股勁。我們也希望這股沖勁能夠給我們開辟一條新的道路——越來越好的路。”
小小的廂房
簡易的大棚
沒有頂尖實驗室里
精密儀器所帶來的光環
卻躍動著鄉村蓬勃的心跳
在花木之鄉的農家小院里
科技不是遠在云端的光芒
而是傾注在
每個瓶瓶罐罐里的營養液、水分
創新不一定非是開天辟地獨一份
而是掌握一門人無我有的新技術
找到一條致富發展的新路子
一個個如星火般的實驗室
成為轉型中的花農自我創新的載體
一個個充滿希望的小院
正在書寫產業升級的微觀密碼
祝花農們把花繼續玩出花來
來源|江蘇新聞宿遷市新聞傳媒中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