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印度發動了第二輪大規模無人機突襲。然而,29架無人機被凌空打爆,其中不少曾在中東大殺四方的“哈洛普”。
這款以色列制造的無人機,以反輻射攻擊和長時巡飛聞名,號稱“未曾有過成功攔截紀錄”,為何卻在巴基斯坦折戟沉沙?這場一邊倒的防空大戰,最大的“功臣”又是誰?
有一說一,巴基斯坦的逆襲,絕非偶然,而是十年磨一劍,堅持構建以中國技術為核心的防空體系的必然。2010年代初啟動國產化轉型,2020年便已然形成覆蓋全空域、全頻段的智能化防御網絡。
在高空,FD-2000(紅旗-9出口版)遠程防空導彈,射程125公里,專克印度蘇-30、“陣風”戰機;中低空,LY-80導彈與“寂靜狩獵者”激光系統組成攔截網,覆蓋無人機、巡飛彈等目標;電子戰,引入中國反無人機技術,干擾GPS信號,癱瘓無人機導航。
面對印度無人機襲擊,顯然不用搬出殲-10C等高端裝備,這一場仗的勝利最大的功臣,是“寂靜狩獵者”激光防空系統。這款中國研發的激光武器,最大射程4000米,攔截半徑可隨功率模式5-30千瓦調整,覆蓋200米至4000米范圍,可打擊尺寸不超過2米、飛行速度低于60米/秒的低空目標。
而且,它從發現到鎖定目標僅需2.5秒,目標切換僅需6秒,800米外可擊穿5層2毫米厚鋼板,1000米外可擊穿5毫米厚鋼板,真正實現“指哪打哪,打哪哪穿”,對“哈洛普”這類低速目標,形成絕對壓制。
更絕的是,單次發射成本還不足1美元,對傳統防空導彈單發400萬美元的成本,簡直不要太香。經此一戰,徹底打破了“無人機無敵論”,證明低成本定向能武器,完全可有效應對蜂群戰術。
這場空戰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巴基斯坦的逆襲,讓全世界看到了中國裝備在實戰中的硬實力。同時,也照出了印度軍事擴張的虛胖本質。詭異的是,在無人機攻勢受挫后,印度第一反應,是突然打開杰赫勒姆河上游大壩放水,這是什么意思?認慫了?當然不是。印度這"開閘放水"的背后,赤裸裸地擺著三重算計。
第一,軍事挫敗后的“止損操作”。大壩放水制造"天災",導致巴基斯坦旁遮普省1200萬公頃農田被淹,戰術報復的同時,還能掩蓋軍事失敗,轉移國內輿論焦點。
第二,水資源武器的長期威脅。印度手握《印度河用水條約》主動權,其“斷水-放水”雙重策略,斷水期,削減巴方77%農業用水,制造糧食危機;放水期,通過洪水摧毀基礎設施,加劇經濟崩潰。
第三,測試中國反應。印度長期炒作中國在雅魯藏布江建水電站威脅其水源,此次放水或為搶占“國際水權”話語權,而且洪峰直逼中巴經濟走廊西線,若中國工程受損,可挑撥中巴關系。
接下來,且看印度如何收場,是繼續砸錢買更多“萬國造”,還是痛定思痛,發展自家的軍工體系?但不管怎么選,巴基斯坦已經靠著中械裝備,在南亞天空站穩了腳跟,阿三的空中霸權,徹底成了過去式。
也看巴基斯坦如何乘勝追擊,畢竟在這片充滿火藥味的土地上,想要保護好自家那一畝三分地,是要靠實力爭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