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刷短視頻的人誰沒刷到過那個異瞳男孩?
灰撲撲的沙漠里,他啃著饅頭、頂著風沙種樹的樣子,不知戳中了多少人心里對治沙英雄的想象。
短短一個月,210 萬粉絲蜂擁而至,評論區滿是“太不容易”“致敬治沙人”。
可誰能想到,這熱度背后藏著大戲,有人甩出視頻,豪華商務車在沙漠里格外扎眼。
還有人爆料,這男孩日入三萬,說好的艱苦治沙,咋和豪車、高收入掛上了鉤?
沙漠里駛出的百萬流量豪車
刷短視頻的人,手機里大概都閃過這么一個畫面,黃沙漫天的背景下,一個異瞳少年捧著饅頭就著涼水,轉頭又扛起樹苗往沙地深處走。
誰能想到,就這么幾個看似樸實無華的鏡頭,愣是在一個月內,把賬號粉絲從寥寥無幾拉到了210萬。
評論區里,“治沙英雄”“當代愚公”的夸贊聲此起彼伏,還有不少人被這份堅守感動得稀里嘩啦。
可網絡世界的熱鬧,總是來得快去得也快,熱度一高,質疑聲就冒了出來。
有人扒出王金早期做騎行博主的視頻,剪輯手法、運鏡角度都透著專業勁,哪像個單純記錄生活的素人?
更勁爆的是,一段現場視頻直接把熱度推向高潮,畫面里,一輛锃亮的豪華商務車停在沙漠邊緣,內飾精致得能反光。
雖說視頻里沒直接拍到王金,但結合網友的爆料,“每天開豪車治沙”的說法迅速傳開,想想也是,大家印象里治沙人都是風里來沙里去。
這豪車一出現,任誰都得犯嘀咕:這到底是來治沙,還是來拍大片的?
與此同時,和王金合作過的楊先生也站了出來,甩出一堆聊天記錄和工作照片。
按照他的說法,王金的“治沙少年”人設,從策劃到拍攝全是團隊一手打造,治沙這個賽道做的人少,又是正能量,流量密碼這不就有了?
楊先生這話,直接把王金推上了風口浪尖,畢竟在大家心里,治沙是實打實的苦差事,是靠著無數人用汗水甚至生命換來的成果,要是成了博眼球的工具,誰能接受?
面對這些質疑,王金也沒閑著,趕緊曬出工作證明,說自己就是來打工掙錢的,拍視頻純粹是隨手記錄。
可網友們不買賬啊,證據擺得明明白白,光一張工作證明,哪能打消大家的疑慮?從萬人夸贊到全網質疑,這劇情反轉比電視劇還精彩。
說到底,大眾愿意為正能量買單,前提是這份“正能量”得真實。如今豪車、團隊這些事一爆出來,誰心里都得犯膈應。
原來我們追捧的,可能只是精心包裝的“流量產品”?
當 "正能量人設" 撞上真金白銀
隨著質疑聲浪不斷高漲,這場流量風波的焦點逐漸從單純的“擺拍爭議”,轉向了更現實的利益糾葛。
楊先生團隊的爆料,像一把鑰匙打開了流量密碼背后的暗箱,原來那個啃饅頭治沙的樸素少年,早已卷入了一場精心設計的商業博弈。
根據楊先生透露,他們團隊4月20日與王金達成合作,從視頻策劃、拍攝剪輯,到粉絲群維護、媒體采訪對接,幾乎包辦了賬號運營的所有環節。
剛開始他賬號只有一兩萬粉絲,我們接手后,幾天時間就漲粉百萬,這效率聽著確實嚇人。
也難怪網友調侃,原來治沙也能流水線生產,更讓人咋舌的是收益數據:合作期間賬號收益超10萬元,按照五五分成。
王金短短12天就入賬5萬多,而這還不算后續單飛后的收入,從日薪200的治沙工人,到日入過萬的網紅,這樣的財富躍遷,任誰看了都得感嘆流量時代的魔幻。
面對“人設包裝"“過河拆橋”的指責,王金的回應顯得有些蒼白。
他曬出的轉賬記錄顯示,確實向團隊支付了6萬多元,但強調合作不愉快,他們讓我做直播、接廣告,還要簽5年約,這不是把人當提線木偶嗎?
這話乍一聽挺在理,可細究起來又不對勁,如果真的只想踏實治沙,為什么又要享受流量帶來的紅利?這種既要又要的態度,難免讓人覺得他揣著明白裝糊涂。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大眾對正能量內容有著天然的渴望,看到治沙這樣的題材,很容易代入敬佩和同情。
可當發現自己的善意可能被利用,那種失望和憤怒可想而知,就像網友說的,治沙是天大的好事,但打著治沙旗號撈錢,這性質就變了。
在流量為王的時代,任何題材都可能被包裝成商品,治沙的艱辛、奮斗的汗水,這些本該被敬重的品質,在資本的運作下,成了吸引眼球的賣點。
更讓人擔憂的是,這種現象一旦泛濫,真正默默治沙的工作者反而會被淹沒在虛假流量的浪潮里,那些真正需要關注的公益事業,也會因為信任危機而陷入困境。
當豪車、分成、擺拍等爭議不斷發酵,這場流量風波早已超越了個人恩怨,暴露出網紅經濟的深層病灶。
在短視頻平臺上,每天都有成千上萬個 "治沙少年" 式的故事誕生,可當流量的潮水退去,留下的卻是一片信任缺失的荒原。
隨著事件持續升溫,細心的網友發現,王金賬號的運營模式完全是網紅起號的 "標準配方"建立粉絲群定期互動、頻繁開啟直播、甚至在評論區引導打賞。
這些操作與他口中“單純記錄生活”的說法大相徑庭,更諷刺的是,那些曾被視為治沙艱辛見證的鏡頭,如今看來倒像是精心設計的“片段”。
這場風波對公益事業的沖擊更令人痛心,可在現實中,真正的治沙人往往默默無聞。
他們用十年甚至幾十年的堅守,在荒漠中種下綠色希望,可當虛假的“治沙人設”收割流量與財富,公眾對治沙事業的關注就像泡沫般虛幻。
就像網友吐槽的,以后看到治沙視頻,第一反應不是感動,而是懷疑是不是擺拍。
這種信任危機一旦形成,對需要公眾支持的公益事業來說,無疑是沉重打擊。
咱們看視頻圖的不就是個真實、真誠嗎?
誰都愿意給努力奮斗的人點贊,可要是發現自己被精心設計的“劇本”騙了感情,那心里肯定窩火。
王金這事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網紅圈里那些見不得光的操作,原來正能量也能當生意做,真誠反而成了稀缺品。
流量時代確實能讓無名之輩一夜爆火,但再大的流量也得有真實打底。
希望以后少點這種拿公眾善意當韭菜割的套路,多些實實在在做事、踏踏實實分享的創作者。
信源來自—治沙“異瞳”男生疑似擺拍,當地宣傳部回應:已關注,但聯系不上王金本人
大象新聞2025-05-09
00后“治沙少年”被曝擺拍立人設,“正能量”絕不能淪為流量籌碼
極目新聞 2025-05-08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