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印巴空戰,巴基斯坦未經完全確認的空戰勝利引出來新的一波輕視印度的風潮。
前段時間我發過一個微頭條,引述海外媒體提出的印度對中國的挑戰,從評論區看也是多數人一股腦的嘲笑和鄙視印度。
想起以前和公司一個法國同事聊天,他在中國工作了近十年會說一口相對來說比較流利的中文,就提到在中國歧視無處不在,中國人的歧視問題比西方嚴重的多,當時我也深表認同,關于這點我可能以后會單寫文章談。
所以不知何時起,網上歧視印度也成了一種主流,讓我聯想到當年在甲午戰爭前,清朝上上下下也曾歧視日本,認為日本不足為懼,曾搞出反攻日本本土的策略。
相關內容看我幾年前寫過的文章:
甲午戰爭時的國內媒體宣傳
在我看來印度是中國是在不遠的將來面對的最大的威脅之一。
首先中印間存在嚴重的地緣利益沖突。
從歷史地位上講中印同屬四大文明古國,均有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均想成為亞洲及至世界的領導者,自然一山不容二虎。
從歷史宿怨上看1962年的中印沖突一直是印度的國恥,印度軍隊的首要目標就是要一雪前恥。所以中印間2000多公里的邊界一直無法正式勘定,領土爭端一直懸而未決。
從地理位置上說印度坐擁印度洋,一直控制著中國的能源安全線和一帶一路計劃。而中國的青藏高原也居高臨下的俯視著印度并控制著印度的水源。
最后雙方還都有極強的國內分離勢力和外部矛盾,例如中國有以印度為大本營的西藏分離勢力,而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克什米爾問題及東部分離勢力背后也有中國的影子。
所以中印間的地緣矛盾不可調和,這也是為什么從國家層面上看,中國一直試圖建立一個對印度的環形包圍圈來遏制其勢力的發展,一直在花大力氣經營巴基斯坦、尼泊爾、孟加拉、緬甸和斯里蘭卡的原因。
毛主席說過戰略上可以藐視對手但戰術上一定要重視,但不知道為什么這些年來網絡上流傳著關于印度的各種謠言,關于印度的討論常常充斥著各種偏見和不實信息,印度被刻畫為一個“落后”、“混亂”、“骯臟”的國家。針對前段時間龍象之爭的那個微頭條下的流言逐一駁斥下:
錯誤認識一:印度經濟極為落后,GDP全是吹出來的。
這種說法嚴重低估了印度經濟的規模和增長潛力。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4年10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印度2023年名義GDP為3.57萬億美元,位列全球第五,已超過它曾經的殖民主英國。按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印度2023年GDP為13.03萬億美元,僅次于中國(33.01萬億美元)和美國(25.46萬億美元),遠超日本和德國。2024年,IMF預測印度經濟增速為6.8%,高于中國的4.8%,顯示其強勁增長勢頭。
印度的經濟優勢特別是在數字經濟領域。2023年印度數字經濟規模達3300億美元,預計到2030年將突破1萬億美元(麥肯錫報告)。班加羅爾作為“亞洲硅谷”已經孕育了超過8000家初創企業。印度統一支付接口(UPI)2023年處理了1200億筆交易,占全球數字支付交易量的近50%,遠超中國的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在全球的份額。特別是印度裔高管在美國大型企業中的占比遠高于華裔,會影響這些企業未來對印度的投資和技術支持。這些數據表明,印度在科技、金融和消費市場的潛力并不弱于中國。
多數句許多人說印度把牛糞當GDP數據是造假,但實際牛糞計入GDP真實合理且被國際認可。牛糞作為畜牧業副產品以肥料、燃料和沼氣的方式具有市場價值,符合國際GDP核算標準,反映的是農業經濟結構。在中國西藏也曾長期使用牛糞做燃料。
錯誤認識二:印度軍事落后,毫無威脅
國內無腦粉紅最愛嘲笑的就是印度軍隊裝備龐雜,特別前兩天發生的空戰,連巴基斯坦都打不過,更無法和中國叫板。
根據2024年的數據,印度2023年軍費開支為836億美元,全球第四,僅次于美國、中國和俄羅斯。擁有世界第四大軍隊,活躍兵力約145萬,戰略核武庫估計有164枚核彈頭(SIPRI 2024年核武報告)。
而印巴之間如果爆發大規模沖突,決定作用是國力間的對抗。巴基斯坦的經濟和軍事實力遠低于印度,就像當年的清準戰爭,準格爾蒙古數次在戰役級別中大敗清軍,但清軍最終憑借國力耗死了準格爾,何況從歷史上幾次印巴沖突來看,最終的結果都是印軍獲勝。
至于中印邊境間的對抗,雖然中國在邊境有裝備優勢,但印度一邊是平原地貌,其后勤補給天然優于中方,有頑強的對抗潛力。1962年中印之戰印度最為意難平的就是中國見好就收并主動后撤的方式讓印度吃虧后連反擊的機會都沒有。
錯誤認識三:印度社會種姓制度落后,社會一盤散沙,貧民占比高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印度極端貧困率從2011年的22.5%降至2022年的10.2%,約6億人擺脫貧困。印度政府通過“數字印度”計劃和“Aadhaar”生物識別系統,為12億人提供了數字化身份認證,推動了金融包容性和社會福利覆蓋。
種姓制度的影響雖未完全消除,但印度已經通過法律和政策禁止種姓歧視、并為低種姓提供教育和工作配額,已經顯著削弱其負面影響,例如印度總理莫迪就是低種姓。而且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在大城市里種姓制度已經基本接近消亡。2023年印度高等教育入學率達31%,女性入學比例從2010年的39%升至2022年的48%。這些進步顯示印度社會在現代化和包容性方面的潛力。
此外,印度的人口紅利是其長期優勢。根據聯合國2023年數據,印度人口14.26億,其中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占比達66%,擁有全球最大的勞動力市場,為經濟增長提供持續動力。而中國的老齡化問題讓發展和消費潛力對比印度處于劣勢地位。
多說一點生育率下降的影響,它不會馬上顯現,但卻是緩慢且幾乎不可逆的影響所有行業。
目前生育率降低的影響僅僅初步開始影響母嬰產業,例如婦產科由前幾年的一床難求到現在許多小城鎮的婦產科紛紛關門。而且2024開始許多私立幼兒園已經招不滿孩子。
預計2028年開始小學招生開始減少,估計到2035年左右,絕大多數三線下城市鄉村的小學會面臨大規模關閉,因為前幾年孩子多時為達到義務教育要求興建了大量中小學,但接下來要重新洗牌。2040年前后大批高中和技校開始關門。預計2045年前后中國的民辦大學和大專將招不到學生而大面積關停。
隨著最具消費力的中青年人的減少,可能除了養老、醫療和殯葬行業外的一切市場從增量變為存量,內卷競爭會更加嚴重。
而且隨著老齡化的日趨嚴重,年青人為了發展會繼續向一二線城市聚集,三線以下城市和鄉村將加速崩塌。
老齡化不是僅僅養老金入不敷出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緩慢的出現大量人口多時興建但此后富余出來的無效資產,導致整個社會緩慢的失去生氣。
生育率的降低不會導致亡國滅種,但會讓整個社會向上發展的動力消失。
錯誤認識四:印度外交完全依附西方,沒有國際影響力。
印度外交奉行左右逢源的“戰略自主”策略。既是G20成員,也是金磚國家和上海合作組織成員,獲得國際上的廣泛認可。印度自2024年推動的“同一未來聯盟”(OFA)倡議,向發展中國家輸出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已覆蓋63個國家。印度的“全球南方”倡議與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形成競爭,目的是爭奪發展中國家的領導權。印度對非洲的“信貸額度計劃”也已擴展至20個國家,顯示其全球布局野心。
更重要的是印度對美國深化合作搞“印太戰略”,但又與俄羅斯保持長期軍貿和能源關系,以及對華競爭中的靈活性,表明其外交影響力不容小覷。
錯誤認識五:印度投資環境惡劣,投資印度必血本無歸。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25 年 4 月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稱在全球經濟疲軟的背景下,印度是 “穩定的避難所”。這讓外國直接投資(FDI)持續流入,僅2024-25 財年上半年,外國直接投資流入量同比增長 26%,達到 421 億美元。自 2000 年以來,印度累計吸引 FDI 超過 1 萬億美元,其中近 69% 來自 2014 年莫迪政府上臺后的十年。而且投資中有相當一部分來自于中國企業的項目,資本永遠是最精明的。
此外印度的外匯流動性管控優于中國大陸,根據《外匯管理法》(FEMA),外資企業可通過股息、技術服務費、特許權使用費等合法渠道匯出利潤,只需完成必要的稅務申報和合規流程。所以雖然三星、大眾等企業在印度經營時均面臨過稅務糾紛,但其在印度的業務仍正常運營,且在加大投資力度。印度政府這些年也通過 “商業改革行動計劃”(BRAP)大幅提升了營商便利度。在2024年度的EIU營商環境排名中在改善最多的地區中排名第三,總體排名已躍居第51位超過中國。
從長期看,印度的人口紅利、中產階級崛起(2030 年預計達 6 億)和數字化進程以及語言的便利性均為經濟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成為全球資本不可忽視的重要市場。
當然印度不會形成類似于中國的完整產業鏈,因為印度在崛起中已經不再具備中國工業化崛起的條件,即全球化大潮下美歐對華完全開放了市場,但未來美歐日會更多考量供應鏈的可控性,以及AI 智能化下工業生產成本對人力的降低。
但無論如何正確認識印度的實力,既是對地緣政治現實的尊重,也是制定理性對策的前提。輕視對手只會導致戰略誤判,而摒棄偏見,客觀分析才能幫助中國在復雜的中印關系中占據主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