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港,自古以來,貴港和玉林的聯系都很密切。這都是因為有一條通道通連,那就是被譽為“玉貴走廊”的通道。
說起玉貴走廊,這個稱呼是在2003年提出來的一個名詞。但是在此之前,它已經是長期存在的一條聯系貴港和玉林的重要通道。
簡單來說,這是貴港從兩漢時期以來的出海通道。
作為廣西最早接受中原文明熏陶的地方,貴港也可以說是古代比較繁庶之地。隨著南越武帝施行“和輯百越”的策略,憑借上通下達,東聯西并的區域優勢,這里迅速成為了廣西發展的中心之地。
到了東漢時期,經濟進一步發展,使得最后抵抗中原文明的“十萬烏滸歸東漢”。可是太多的人口涌進貴港,已經超出了貴港的承受范圍,于是只有把人口外輸。就這樣,大批的人口通過了這條通道被分往玉林、欽州、合浦等地。
大量的人口到來,加快了這些地方的發展,于是出現了地方人口繁庶,經濟繁榮的景象。
不過隨著歷史的發展,廣西發展開化的地方也越來越多,漸漸地,這條通道也成為了貴港和玉林兩地維系和通連的主要通道。
到后來,隨著商貿往來日益頻繁,玉貴走廊逐漸演變成一條承載著經濟命脈與文化交融的黃金通道。
明清時期,這條古道上馬蹄聲不絕于耳,來自廣東的鹽商、福建的茶販與本地壯鄉的稻米在此交匯,形成了獨特的"三日一圩"貿易盛況。每逢圩日,壯家的五色糯米飯與漢地的青花瓷同攤而售,粵劇的鑼鼓聲與采茶調的山歌此起彼伏。
近代蒸汽輪船的汽笛聲喚醒了沉睡的河道。1906年,廣西最早的民營航運公司"貴興號"在郁江畔掛牌,鐵殼火輪載著桐油、八角順流東去,返程時又運回洋紗、煤油。玉貴走廊的運輸方式從此發生根本性變化,但古道上的青石板仍見證著馬幫馱隊與汽車并行的奇特景象。
1938年修筑的貴興公路,更將兩地車程從三日縮短至半日,沿途的松木嶺茶亭里,趕馬人喝著大碗茶談論著時局變遷。
新時代到來,兩地聯系更緊密了,同屬玉林地區。玉林有工業,貴港有水運,兩地發展可謂唇齒相依。然而,隨著貴港從玉林地區析出來單獨成為一個地區,這條通道也開始沉寂下來。
因為,貴港已經不滿足于一個單一區域的發展,而是敞開胸懷,擁抱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憑借交通和區域優勢,一躍成為廣西發展最為迅速,最為年輕耀眼的地級市。
這得益于西江黃金水道穿城而過,賦予它得天獨厚的水運優勢;黎湛鐵路與南廣高鐵在此交匯,構筑起貫通南北的陸路動脈。這座年輕的城市像一位敏銳的棋手,在區域發展棋盤上落下關鍵一子——建設億噸級內河港口,打造西江流域核心港口城市。
貨輪晝夜不息的汽笛聲里,昔日的玉林地區"小兄弟"已然成長為帶動整個廣西水運經濟的引擎。
并且貴港雄心勃勃。由傳統農業大市悄然完成蛻變,工業增加值曾增速連續五年領跑全區。經濟也曾一度躍升至廣西地級市中的第五位。
反過來,玉林反而需要借助貴港的水運優勢來促發展。當玉林全力打造"嶺南都會"時,貴港已架起通向世界的橋梁——這或許就是對"析出"最生動的注腳,不是疏離,而是在更廣闊的坐標系里彼此成就。
不過隨著廣西發展戰略一路向南,向海圖強的提出,平陸運河工程的推進,對于貴港和玉林來說,也迎來了新的考驗和發展機遇。所以,重啟玉貴走廊,加強聯系,以應對這個變化,對雙方都有著巨大的利好。
遲是肯定不遲的,反而是最好的時機,正當其時。
這里是廣西,發現廣西之美,感受廣西之美!
我是阿威,用溫暖的文字,講述廣西人文!謝謝閱讀關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