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時報
1945年6月24日,蘇軍“喀秋莎”多管火箭炮部隊在紅場閱兵中接受檢閱。(視覺中國)
蘇聯首次紅場閱兵
作為全球最著名的閱兵式之一,紅場閱兵的現代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初。1918年年底,為了紀念十月革命一周年,列寧領導的蘇俄決定首次舉行閱兵,但閱兵地點不是紅場,而是在莫斯科霍登地區。當年11月7日,作為當時剛成立的蘇維埃紅軍部隊代表,由步兵師、騎兵師、特種分隊裝甲車及3架飛機組成的部隊接受了檢閱。后來,為了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1923年5月1日,蘇聯在紅場舉行了首次閱兵。由此紅場閱兵的傳統延續了下來。
最特殊閱兵
1941年11月初,納粹德國對蘇聯發動的突襲進入白熱化階段,超過180萬德軍、1700多輛坦克兵臨莫斯科城下,德軍先鋒距莫斯科最近僅有25公里。而蘇軍則在此前的戰斗中損失慘重,一時間有關蘇聯可能放棄莫斯科的傳聞不斷。為了鼓舞蘇軍士兵的士氣,斯大林等蘇聯高層決定:傳統的十月革命紀念日閱兵照常舉行。所有參加閱兵的蘇聯紅軍士兵荷槍實彈,閱兵后直接開赴戰場同德軍血戰。這次空前的敵前閱兵極大鼓舞了蘇聯軍民的士氣,為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乃至后來的衛國戰爭勝利奠定了基礎。
二戰后首次“勝利閱兵”
1945年5月9日納粹德國無條件投降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盟軍試圖強調對德作戰的主導權。為此蘇聯領導人決定于當年6月24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勝利閱兵”,隆重紀念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此次閱兵式規模空前,參閱部隊總人數達31116人,其中包括24名元帥、249名將軍和2536名軍官組成的指揮員方陣。受閱裝備包括1850臺各型軍用車輛,該閱兵在國際上引發強烈反響。
新武器“首秀”
冷戰期間,紅場閱兵成為蘇聯展示新裝備的重要場合,西方也對此予以高度關注。在1954年5月1日,最新型米亞-4戰略轟炸機在紅場閱兵式上首次亮相,這是蘇聯第一種四引擎噴氣戰略轟炸機,當時西方猜測它具有非常遠的航程和強大的核彈搭載能力,能夠直接飛抵北美大陸上空對美國實施核打擊,因此將其稱為“北美野牛”。更讓西方恐懼的是,在1年后的蘇聯航空節上,當時蘇聯僅有的10架米亞-4通過反復飛行,使得外界誤以為蘇聯已經擁有眾多戰略轟炸機,對美國產生極大的戰略威懾。
1967年十月革命紀念日的紅場閱兵式上,蘇聯首次展出了BMP-1步兵戰車。這種為大規模機械化作戰而研制的全新裝甲戰車,可以配合主戰坦克協同作戰,極大強化了蘇聯“鋼鐵洪流”的攻擊效能,對西方造成了新一輪沖擊。之后,各國紛紛開始研制類似理念的步兵戰車。(晨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