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想到,央視“門面擔當”康輝,曾經差點連大學都上不成。
不是沒考好,相反,康輝當年是河北省高考狀元,文化課成績完全能上清華北大,藝考成績還是全省第一。
可最終,第一志愿——北京廣播學院,卻沒有錄取他。
反而,他收到了一個陌生的學校通知書:天津商學院酒店管理專業。
這不是天降驚喜,而是如晴天霹靂。
明明全省第一,卻落到了第二志愿?連老師都看傻了。
比成績還高的,是心里的落差。
01
當時的康輝一頭霧水。
更痛苦的是,這個夢想了很久的目標,眼看就要被無緣無故抹去。
一旁的父母也著急,但康輝父親沒有多說一句狠話,只做了一件事:跑。
帶著材料,帶著疑問,他往教育局跑,一連跑了好幾趟。
一次又一次問“為什么”,一次又一次被踢皮球。
直到有一次,無意繞開了負責錄取的那位“主事人”,結果反倒敞開了突破口。
原來,北京廣播學院當年在河北只招三人,康輝本該穩進,卻被人暗中篡改志愿。
原因竟然是,負責錄取的某位領導,為了把自己女兒送進北廣,擅自攔下康輝的志愿,把那三個名額之一留給了自己人。
康輝被頂替,完全是因為太優秀了,才讓別人起了歪心思。
知道真相的那一刻,全家都沉默了。
憤怒有,但更多的是不甘。
康輝父親沒認輸,他從河北一路跑到北京,前前后后來回幾十次,一趟趟進門,一封封信寫給學校和教育部門。
靠著最普通的方法,打了一場最難的仗。
直到三個月后,北京廣播學院決定為康輝“補錄”。
那個熟悉又遙遠的通知書,終于來了。
02
很多人不知道,康輝原本是有機會進清華北大的。
考得好、分數高,電話都打到家里來了。
但康輝沒有猶豫,他填報的志愿只有一個:北廣。
這不是沖動,是堅持。
源頭在姐姐的朋友。
當年暑假,那位北廣的學長到家做客,幾句關于廣播學院的描述,讓年少的康輝瞬間種下了夢。
從那之后,他拼了命學習語音、普通話、主持,家里沒有人走這條路,他就自己摸索。
父母不懂播音,卻全力支持,連同學老師都說,“這孩子是真拼。”
拼到了全省第一。
拼來了上央視的機會。拼出了現在《新聞聯播》里的“鎮場之寶”。
康輝曾說:“我不是靠天賦吃飯的人,我靠的是不認輸。”
03
工作上的康輝,是一絲不茍的“國臉”;
生活里的康輝,卻是溫柔老公、貓狗爸,和老婆劉雅潔恩愛30年,至今像熱戀。
結婚那年,劉雅潔提議不要孩子。
康輝聽完,沒有反駁,只說了句:“你決定,我尊重。”
于是,兩人選擇了丁克。
別人議論,他不動搖。
哪怕父親臨終的遺憾是“沒看到孫子”,康輝也沒回頭。
很多人不理解,但看兩人每天如初戀一樣的生活,再多質疑都化成一句“你們真好”。
直到50多歲,康輝偶爾也會感慨:
“如果能重來,可能會想要一個孩子。”但也從沒后悔過自己的選擇。
04
康輝不是星二代,也沒家里人鋪路。
他從河北一個普通工人家庭走出來,一路靠的就是努力。
大學剛進校,發音不過關;上課跟不上,被當“差生”點名;
第一次登臺,緊張到說話都打結。
他沒有一夜成名,沒有捷徑。
他花了13年時間,才第一次登上《新聞聯播》的臺。那時他已經34歲。
有人說他是“天選之子”。但真正的答案藏在一句話里:
“我不是天選之子,我只是從不放棄。”
康輝的一句話,或許可以總結他的一生:
“我能走到今天,是因為當年我爸沒有放棄。”
高考被頂替,是很多人改變命運的傷口。
但康輝用努力和家庭的力量,把傷口縫合成勛章。
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康輝,但每個努力不懈的人,都值得擁有屬于自己的舞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