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又起波瀾。當菲軍艦以"高風險動作"橫切航道時,雙方最近只有25-50米,一度引起“碰撞風險”。中國軍方宣稱"有效阻止"菲律賓海軍艦艇進入黃巖島附近水域,而馬尼拉則反嗆中方行為"魯莽危險"。
這場看似尋常的海上對峙,背后是兩國在南海問題上持續角力的縮影,更是區域地緣政治博弈的鮮活注腳。
(圖1)
黃巖島(圖1)從來不是普通礁石。2012年中菲那場持續數月的對峙,最終以中國實際控制該海域告終,從此這里成為南海爭議的標志性焦點。菲律賓堅持這里位于其200海里專屬經濟區內,中國則搬出歷史文獻強調"固有領土"屬性。
更微妙的是2016年南海仲裁案——這個被中國視為"廢紙"的裁決,卻成為菲律賓在國際場合反復揮舞的法律大棒。這種根本認知的鴻溝,注定讓每次對峙都充滿火藥味。
仔細拆解雙方聲明,能發現教科書級的輿論戰套路。中國南方戰區用"專業規范"描述己方行動,將菲律賓定義為"侵權挑釁";菲軍方則詳細刻畫中國艦艇"幾乎導致碰撞"的驚險瞬間,刻意引用《防止海上碰撞國際條例》凸顯中方"違規"。
這種敘事對抗絕非偶然:中國需要塑造依法維權的負責任大國形象,菲律賓則要爭取國際同情以對沖力量劣勢。
當田軍利大校指責菲方"誤導國際認知"時,恰恰暴露了輿論戰場的重要性——畢竟在南海這個沒有硝煙的戰場上,誰掌握話語權,誰就多三分勝算。
(圖2)
值得玩味的是軍事層面的戰術選擇。中國出動了海軍護衛艦與海警船的"組合拳",這種軍民協同的"灰色地帶戰術"已成標配:海警船打頭陣制造既成事實,軍艦壓陣展示決心。
而菲律賓PS35(圖2)單槍匹馬遭遇圍堵的窘境,暴露出其海上力量的捉襟見肘。但馬尼拉顯然學乖了,每次對峙后立即公布視頻、坐標等細節,這種"透明化"策略既為爭取盟友支持,也在積累未來仲裁的法律證據。
深層矛盾在于雙方戰略訴求的根本錯位。中國要維護的是"九段線"所象征的海洋權益體系,任何退讓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菲律賓則賭定借助外部力量可以改變力量對比,從軍事現代化計劃到拉攏美日聯合軍演,小馬科斯政府正在走一條前任杜特爾特刻意回避的對抗路線。
這種戰略轉向絕非偶然——隨著美國將南海作為遏制中國的前沿陣地,菲律賓嗅到了借力打力的機會,而中國則視其為對核心利益的挑戰。
(圖3)
國際法的解釋權爭奪同樣激烈。中國搬出"固有領土"的歷史敘事,菲律賓則反復強調UNCLOS賦予的專屬經濟區權利。但現實政治永遠比法律條文復雜。
未來局勢走向取決于三個變量:一是菲律賓的軍事現代化能走多遠,新購的軍艦戰機能否改變力量對比;二是東盟能否在"不選邊站"的傳統立場上有所突破;三是中美博弈會否在南海開辟新戰線。
值得注意的是,南海從來不是風平浪靜的水域,而是大國政治的角力場。當中菲艦船(圖3)在波濤間周旋時,較量的不僅是航海技術,更是戰略耐心與危機管控智慧。黃巖島上的雷達仍在旋轉,它掃描的不只是海平面上的目標,更是區域秩序的未來輪廓。
#瞭望20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