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美經貿談判進入倒計時,美國總統特朗普再度拋出談判籌碼,提出兩項核心目標,一是要求中國“徹底開放市場”,二是將對中國商品關稅從現行的145%降至80%。
這一看似讓步的關稅調整背后,實則暗藏美國對華施壓的“新劇本”,對此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以強硬姿態回應,直言美方底牌早已明晰,“若想以威脅換取讓步,中方必將奉陪到底”。
市場的“徹底開放”
隨著5月9日的到來,中美高層經貿代表團在瑞士舉行線下會談,而這也是中美自2025年4月關稅戰升級后的首次正式接觸,雙方將會就關稅問題進行著重點談判,為世界經濟貿易帶來新的影響與發展。
也是在此次的談判中,隨著美國談判要求的突出,這也徹底暴露了美國在其關稅政策的影響下,所造成的經濟焦慮與邏輯悖論。
談判中特朗普政府將“市場開放”列為談判首要目標,表面訴求看似合理,但實則暗含雙重矛盾,中方也根本不可能進行同意。
就說在這其中,美方要求中國“無限制開放”金融、科技等核心領域的不合理性,以及美國對自身以“國家安全”為由設下的壁壘視而不見,都足以可見美國此次談判的不誠信。
數據顯示,美國對華技術出口禁令涵蓋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關鍵領域,其關稅壁壘更導致全球供應鏈扭曲,這一邊高喊公平貿易,一邊筑起高墻,難道不是一種典型的‘雙標’操作?
更別提美國還將市場開放與“遏制中國發展”進行掛鉤的,試圖將中國定位為“全球資本狩獵場”,但是特朗普團隊卻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已非依賴外部市場的“世界工廠”。
2024年數據顯示,中國內需貢獻率達73%,科技創新驅動的產業升級使外貿依存度降至18%,在此背景下,美方“脅迫式開放”的訴求,本質是對中國自主發展權的粗暴干涉。
而特朗普團隊試圖以關稅減讓換取稀土開放,但中方明確回應,稀土管控基于環保與國家安全,談判須建立在“互惠互利”基礎上。
特朗普關稅的“讓步”
在這之后,特朗普所提出的第二個要求,他自以為的在關稅問題上的“讓步”,所謂的從從145%降至80%的想法,更是直接被外界視為“荒誕的談判策略”。
特朗普這“80%關稅”的狠話,聽著比之前他自己定的145%是“客氣”了點,可明眼人都知道,這刀子依舊懸在中美貿易的脖子上,隨時都能落下來。
更別提這80%的關稅本就遠超國際貿易合理范疇,此舉也將繼續導致美國進口成本的飆升,并使得消費者與企業負擔的加劇。
特朗普政府提出的關稅調整方案,表面上是讓步,實則暗藏博弈邏輯,當前美國對華關稅已高達145%,導致全球產業鏈成本飆升、消費者負擔加重。
據Bloomberg Economics測算,這一稅率已將美國平均關稅推至23%,較年初激增12.6個百分點,創1930年《斯穆特-霍利法案》以來最大漲幅。
最新的船運數據,簡直可以用“慘淡”形容,貨船都快成空船漂了。老百姓天天念叨的商品短缺、物價飛漲,可真不是危言聳聽。
特朗普政府嘴上喊著“中國你得開放市場,這對你有好處!”,可自家經濟那本難念的經,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
而特朗普宣稱的“80%關稅”,既是對國內反關稅呼聲的回應,亦是為談判預留籌碼空間,但實質仍是借“數字游戲”維持貿易壁壘,同時向選民展示“強硬姿態”。
不過特朗普所宣布的這一數字背后,其實也折射出了美國經濟的結構性困境,試圖通過關稅“杠桿”緩解貿易逆差,卻反遭自身市場保護主義反噬。
2025年一季度,美國GDP環比下跌0.3%,創三年最差紀錄,12州聯合起訴聯邦政府停征關稅,道瓊斯指數因談判消息波動200點,經濟數據的“暴擊”,正迫使白宮在談判桌上“虛張聲勢”。
中方實力與定力并存
對于美方的施壓態度,中國外交部副部長華春瑩在近日進行了公開表態,強調著中國“完全有信心和能力處理好中美貿易問題”,并直言美國政府的關稅政策“不可持續”。
華春瑩副部長對此犀利指出:“關稅大棒掄向中國,最終砸中的是美國自身經濟,”她強調,美方若以“數字游戲”替代實質讓步,談判終將淪為一場“自嗨表演”。
華春瑩副部長的回應中直接透露出了中方的底氣所在,經濟的韌性,以及戰略上的主動性和政策定力,都使得中方有著絕對實力的拒絕美方這種“脅迫式談判”。
而華春瑩副部長的自信也絕非空談,2025年5月初,中國密集推出貨幣寬松組合拳,包括全面降準1萬億元、政策利率下調10個基點,并針對性地為科技、服務消費等領域注入6000億元再貸款額度。
盡管政策力度未達部分預期,但野村證券指出,結構性工具的傾斜(如科技再貸款擴容、養老資金支持)表明中國正以“精準滴灌”對沖外部壓力。
摩根士丹利則認為,此舉意在為瑞士談判營造內需提振的底氣,暗示中國已構建起應對關稅沖擊的“政策防火墻”。
華春瑩副部長直言“美國民眾已感受到關稅戰的痛苦”,數據印證了這一論斷,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的關稅實際稅率已達107%,導致美國消費者年均額外負擔超千億美元。
高盛分析顯示,日用品漲價與制造業成本飆升,反噬了政策初衷,資本巨頭獲利,而中產階層成為“代價承擔者”。
野村證券警告,若關稅持續,美國2025年GDP增速可能因出口萎縮再降0.5個百分點,凸顯特朗普貿易政策的“不可持續”性。
結語
此次談判的深層博弈,實為國際秩序規則制定權的爭奪,美國試圖延續“單邊主導”模式,而中國則以“平等互利”重構談判邏輯,瑞士中立談判場的設立、議程平等原則的確立,標志著全球經貿話語權的悄然轉移。
而華春瑩副部長的表態揭示了現在的國際趨勢,在21世紀的經濟全球化中,合作是共贏基石,而非零和博弈的籌碼。
特朗普政府若仍寄望于“大棒政策”換取讓步,恐將陷入“施壓-反制”的惡性循環,全球市場期待的,是一場基于平等與共贏的對話,而非零和博弈的延續。
不知道您對此有什么看法呢?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想法,喜歡文章的話記得點贊關注我們下期再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