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莫斯科紅場。閱兵剛結束,盧拉沒有返航,而是轉身往東,第六次飛來中國。為了談一條鐵路。
這次他并沒有打算藏著掖著。就在他抵達前,巴西規劃部長特貝特已經提前“劇透”——此行核心議題,是和中國談一條從大西洋延伸到太平洋的跨大陸鐵路。消息一出,全球貨運圈炸了鍋。一條5000公里的鐵路,不止是一項國家級工程,更是要在南美這塊板塊上,重新劃出一條戰略級通道。
這條線西起秘魯的錢凱港,東至巴西的巴伊亞州。聽上去像遙遠藍圖,但其實早在2022年,中國就已經在太平洋那頭的“錢凱港”插下了一面旗。由中遠海運投資建設的錢凱港,在2024年11月正式開港,吞吐量百萬噸,專為服務跨洋航線而生。港口通了,問題就變成:貨怎么從內陸送過去?
這時候,鐵路就成了答案。如果能從巴西內陸直通太平洋,中國將不再完全依賴巴拿馬運河和好望角航道。這條鐵路既能節省10天以上的運輸時間,也能繞開一切“水上卡點”,在全球供應鏈逐漸地緣化的當下,意義不止于貿易便利。
而巴西,也的確需要這樣的新出口。當前,巴西超過1/3的出口依賴桑托斯港,向中國出貨要么排隊等巴拿馬運河水閘,要么繞過非洲大陸一圈走海上。大型船只考慮成本和載重,寧可走遠路也不愿賭巴拿馬通行證,這樣一來,時間、效率、成本都被卡在別人的規則里。
【簡單示意圖】
而這條鐵路一旦落地,不光解決“出口到太平洋”這一個問題,還會從根本上打通巴西東西向交通。目前巴西貨運以北南走向為主,東西方向缺乏高效連接。如果東西一體化鐵路(FIOL)接入新線路,不但能給錢凱港供貨,也能把中部資源帶出去,連鎖帶動整個區域經濟。
中國當然不只圖一條鐵路。從港口建到鐵路,中國的規劃是“通道型戰略”:建基礎設施不是為了某個項目服務,而是為了控制長期流向。過去的“一帶一路”大多圍繞亞歐大陸,這次是中國第一次在南美推進類似戰略節點,而且明確由國企主導,國開行、信保公司已在同步研判投融資方案。這不是“合作意向”,是準備動手。
而盧拉這次也明顯更積極。他不是第一次提中巴鐵路,2015年就喊過一次,但當時環保爭議太大、路線太含糊,最后不了了之。這次不但規劃明確,還避開了亞馬遜核心區,改道從阿克里州走托坎廷斯州,再接入已有的FIOL干線,全程方案已有可執行空間。
【盧拉】
外界真正關注的是:這事會不會又停留在紙面?但從多方信號看,這次不像是外交秀場。巴西財政部正在調整基建預算,FIOL三期招標重啟,港口聯動計劃也在錢凱港周邊展開預研。而中國企業已經提前進入準備狀態。業內消息稱,中鐵建內部已為“中巴鐵路段標”設立專項項目組,時間線壓縮到6年內完工。
變數不是沒有,但沒人愿意錯過先機。國際航運巨頭馬士基和達飛輪船,已經在內部討論“替代路線預測模型”,甚至包括從圣保羅出發的“跨大陸內陸-海運聯運方案”。這意味著企業層面已經在給“港口轉向”做沙盤推演。
而美國看得更清楚。去年底,IMF與美洲開發銀行試圖拉巴西北部幾個州啟動港口現代化項目,對標的就是中國的這一整套計劃。但區別在于:美國修碼頭,中國修通道;美國借錢,中國直接做。這一點,盧拉心里明白。
他此行選擇在紅場閱兵后直奔北京,本身就不是一個隨意的時間安排。歐洲沒有主動邀約,美國在貿易爭議上步步緊逼,而中國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從不給空頭支票。盧拉要的是確定性,而中國給的,正是巴西現在最稀缺的:通道、資金、執行力。
全球南方國家在重建自己的“出口地圖”。非洲要連通東非-中非的鐵路,中亞要疏通至土耳其的陸橋,而南美,也終于等來了自己的“東西干線”。在這一輪新的地緣鏈條中,誰先修通誰就搶占了流量口岸。
鐵路修通那天未必就是奇跡出現那天,但從那一刻起,巴西的重工業產品、農產品、能源出口,將擁有前所未有的主動權。而中國,也將在南美獲得它急需的“太平洋跳板”,替代被人反復加價的巴拿馬。
這不是臨時合作,也不是權宜之計。這是一場基于現實困局的共贏通道建設。當巴西意識到自己不該總被港口和運河攔住出口,中國也正好需要一個繞開傳統海權路線的新通道,下一步,不是問要不要做,而是問誰能先動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