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發表于 《科技導報》2025年第3期科技新聞
氣候變暖致黃河流域洪水風險進入加速期
汛期黃河壺口瀑布水量大增
(圖片來源:新華社)
在全球氣候變暖背景下,黃河流域洪水風險呈現顯著增加態勢,對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構成嚴峻挑戰。為揭示氣候變化與流域洪水響應關聯機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蘭恒星團隊通過系統整合歷史文獻考證與儀器觀測數據,構建了自1843年以來黃河流域最大洪峰流量的長期序列。
研究結果顯示,黃河洪峰流量的變化可劃分為3個主要階段:1843—1950年,洪峰流量顯著下降;1950—2000年,洪峰流量呈平緩波動并整體下 降;2000—2021年則出現明顯上升趨勢,同時極端洪水事件的發生頻次也隨之增加。通過相關分析,研究進一步表明極端降水指數(如R95P、R95D、R95I和R95C)與洪峰流量高度相關,極端降水是導致黃河流域洪水風險上升的主要驅動力,且在2000年之后其影響更加顯著。此外,該研究基于CMIP6氣候模型對未來氣候變化情景下黃河流域的降雨量和洪峰流量進行了預測。結果顯示,未來數十年黃河流域的洪水風險將持續升高;在SSP585高排放情景下,到2100年洪水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預計將達到約444億美元。
同時,研究強調,除氣候變化因素外,人為干預(如河道工程等)也可能加劇洪水風險,因此在未來的風險管理中應綜合考慮多重因素,提升整體防災減災和應對能力。
(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
Geography and Sustainability,2024,5(2)))
解碼柑橘“甜蜜基因”的關鍵轉運蛋白CsTST2
CsCBL1/CIPK23-CsTST2調控柑橘液泡中
糖分積累的工作模型
柑橘(
Citrus sinensis)作為全球及中國產量最高的水果,以其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深受消費者青睞。在影響柑橘果實品質的諸多因素中,可溶性糖含量被視為決定消費者偏好和市場競爭力的關鍵指標。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李春龍教授課題組在前期柑橘果實液泡蛋白組研究的基礎上,發現了一種與可溶性糖積累顯著正相關的液泡膜糖轉運蛋白CsTST2。研究顯示,CsTST2不僅具備轉運己糖和雙糖的活性,其過表達顯著提高了轉基因材料中的糖含量,而抑制其表達則導致糖含量下降,明確了其在糖分積累中的關鍵作用。進一步的研究表明,蛋白激酶CsCIPK23通過對CsTST2進行磷酸化修飾,從而增強了糖轉運活性;此外,CsCIPK23還與鈣信號傳感器CsCBL1形成功能復合物,通過感知鈣信號調控柑橘果實糖分的積累。
(來源于中國科技期刊卓越行動計劃入選期刊: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2025,67(2))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