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讀唐僧的身世時都疑惑一點:為啥唐僧母親殷溫嬌和丈夫、兒子大團圓后,竟會選擇自盡收場?
特別文中還用了“從容自盡”這個詞,一個從容,足以說明對于死,殷溫嬌早已坦然面對;一個從容,也暗含寫作者對此舉的贊美。
是不是太變態了?!
擱今天來說,一個被流氓霸占了18年的女子,終于被解救,與家人大團圓,這叫蒼天有眼,接下來的生活可能磕磕絆絆,但怎么都不應該走到自盡這個結局。
然而,《西游記》附錄這篇文卻讓一個女性受害者最終承受了所有。
女性如此悲哀的命運,如此從容接受冤死的命運,和從小被“三從四德”“從一而終”這些思想洗腦有關。
《西游記》雖寫的是發生在唐朝的故事,但它寫于明代,書中更多的體現的是明朝的意識形態。
插一句嘴,唐朝對于女性還是比較尊重的,要不怎么會出現史上第一個女皇帝?思想解放的朝代,國家很有活力,經濟繁榮,人丁興旺,特別唐玄宗開元盛世年間,整個唐朝人口就占據了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
而明代和唐代的意識形態比起來,有一朝回到解放前的感覺。那時,程朱理學占據主導地位,“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深入人心。
“滅人欲”就是要滅掉過度的物質欲望、不正當的情感欲望、違背道德倫理的欲望,這乍聽起來都是很好的訴求,但執行的過程中卻往往忽視了正常的人欲。
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相愛,并不是不當的感情,只是沒有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禮教,而受到打壓。
欲望是人的天性,可以去制約它不好的方面,卻不能一刀切地消滅它。滅人欲必然也是反人性的。
在這種思想體系下,女性被要求遵守嚴苛的道德規范,貞節觀念被無限拔高。
對于殷溫嬌而言,她雖是被迫失身,但在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下,已經被世人視為不潔之人。她的內心深處,也一直被這種貞節觀念折磨。即使成功復仇,也難以擺脫社會輿論和自我道德審判的雙重壓力,自盡便成了她維護所謂“名節”的無奈之舉。
明代儒學對女性獨立意識的摧殘,最典型的就是纏足。
纏足在明代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成為社會普遍的風氣。從女童時期開始,女性的雙腳就被緊緊束縛,骨骼畸形生長,行動極為不便。這一習俗背后,是“女子無才便是德”“男主外,女主內”等觀念的映射。
通過纏足,女性被限制在家庭的狹小空間內,失去了參與社會活動的機會,獨立意識被徹底磨滅。她們的命運被局限于相夫教子、操持家務,無法追求自己的理想和價值。
難怪魯迅會痛斥“吃人的禮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