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事沒有捷徑,兩個字:死磕
很多人在成事的路上,倒在了半路。
也許有很多原因:條件不允許、環境變動、突發狀況等。
但最大的原因,是自己沒有“死磕”。
很多人做事,甚至熬不過三個月。“三個月”這個周期,是檢驗一個人能不能做成一件事情,比較小的時間單位了。
我身邊很多人都反饋,說開啟做一件事的時候,會腦子一熱,第一個月都會“像打了雞血一樣”,充滿斗志。可是到了第二個月,熱情就慢慢減退,遇到各種挫折和阻礙,就容易三個月內放棄。
如果你做一件事情,堅持了三個月,那大概率是摸到了一些方法技巧了,這時候已經形成了小小的做事體系,哪怕這個時間段還沒有帶來什么實質的成功,但至少是打下了基礎。
最重要的是三個月之后的時間階段,這才是真正考驗我們的時候,如果在這個時候看不到太有效的成果,就很容易一邊做一邊懷疑,這是成事路上的大忌!
我們甚至可以把眼光放長遠一些,1年,3年,甚至10年,只要你選擇的方向是對的,那就請遵循一個原則:死磕。
就拿我們兩位國產動漫的導演舉例:
田曉鵬導演為了顛覆低幼化國產動畫,自籌資金制作《大圣歸來》。團隊因資金短缺到 “復印機壞了沒錢修”,員工自掏腰包買電池。一個 1 分多鐘的長鏡頭因反復修改導致四組動畫師崩潰離職,他仍堅持 “要做就做到極致”。歷時 8 年,這部成本不足千萬的電影以 6.2 億票房打破國產動畫紀錄,被外媒稱為 “中國動畫崛起的起點”。
楊宇(餃子)早期的時候,放棄醫藥專業,靠母親資助蝸居三年,用盜版軟件磨出獲獎短片《打,打個大西瓜》;執導《哪吒1》時,劇本改 66 版、特效磨到團隊崩潰,五年死磕出 50 億票房神話。在制作《哪吒2》時,他延續這種“死磕”精神,每天工作14個小時,敖丙的龍鱗鎧甲用 30 萬片獨立建模,渲染時差點燒壞顯卡;1 秒的 “山河社稷圖” 水墨特效耗時半年。結果有目共睹,《哪吒2》全球票房已超過150億。
這兩位導演都很好的詮釋了“死磕”精神,他們都在用行動證明,死磕的本質不是消耗時間,而是一直在系統的堅持,甚至做到極致,最終讓 “不可能” 變成 “可能”。
成事沒有任何捷徑,那些所謂的“捷徑”,都會給自己埋一個坑,很多人追求技巧,追求速成,卻忽略了要腳踏實地做好當下事情的本質。
慢就是快,快就是慢,事緩則圓,靜待花開。
01
死磕并非盲目堅持
死磕之前,要求我們要選對方向,做正確的事。
那有人又要說了:這不廢話嗎,誰不知道要做正確的事啊,關鍵是沒找到啊。
確實,尋找正確之事并非易事,而且何為正確,這個其實沒有統一的標準,千人千面。但有一個標準,是比較多人去選擇的,就是一開始選擇做一件“有價值的事”。
這個怎么定義?以下內容,大家可以參考。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作者史蒂芬·柯維提出過“終極價值三問”。
在開啟一件事前,問自己三個問題,這件事:
是否符合我的終極目標?(與人生使命的關聯性)
是否能幫助到具體的人?(創造真實價值的標準)
十年后是否依然重要?(時間維度的驗證)
在書中,作者用登山者比喻:
錯誤價值:爬到半山腰才發現登錯山。
真正價值:出發前用望遠鏡確認山頂旗幟。
這個三問的本質就是“以終為始”,我們還可以把這個原理運用于選擇工作上。比如,你可以用三問排除“高薪但損害健康”或“熱門但違背初心”的選項。
柯維認為,價值不在于事情本身,而在于它與你人生價值觀的契合度,這就相當于用第一性原理去看待事物了。
所以,在“死磕”之前,多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然后用“寫下來”的方式,讓自己的思維更清晰,從而明確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這三個問題,總結就是:一開始選擇自己喜歡、擅長且復利的事情。
按照這個標準,你去列出能做的事情,然后選擇一個最想做的,開啟你的做事之旅。
當然了,這個過程難免要“試錯”。在試錯的路上,我們是可以借力的,比如你觀察一下你在做的這件事情,有沒有已經做出成果的人,有的話,就先去模仿對方的成功路徑,這是降低試錯成本的有效方法,這樣大概率不會走彎路,畢竟他已經驗證過這套方法是可行的。
因此,死磕并非盲目的堅持,而是有計劃地開啟一件事,若這件事是“難而正確”且能復利,那就更值得你去深耕。
02
一次只做一件事
最近,我在閱讀《全情投入:人生最重要的事》這本書。
書里提到:“成功的秘訣就是做出選擇,愛上你的選擇,然后全情投入。”
我們破除壞習慣的關鍵策略,就是把“多選變成單選”,一次只做一件事,做那件最重要的事,這種“單一選擇”的模式,可以很大程度上減少意志力的消耗。
哲學家愛比克泰德曾經說過:“你專注的方向會造就你”。
是的,時間花在哪里,成果就在哪里。當專注成為一種身份認同,比如 “我是一個專注的寫作者”,那么行為自然就會向目標靠攏,終有一天成為作家。
書中強調 “全情投入不是簡單的番茄工作法”,而是將注意力、熱愛與創造力聚焦于單一目標,直至其成為不可分割的自我表達。比如,壽司之神小野二郎通過數十年專注于壽司制作,將技藝升華為藝術。
作者提出了 “習慣的三層思考”,以下用寫作的身份舉例:
第一層:設定目標,比如每天寫作;
第二層:建立系統,比如早起、咖啡、音樂的寫作儀式;
第三層:重構身份,比如 “我是作家”。
通過系統化的專注,把零散的努力整合為持續行動的動力。
這就是“匠人精神”:將每一次行動視為“最后一次創作”。
正如餃子導演所言:“每一部作品都要當成最后一部去創作”。
一次只做一件事,而且每天要把80%的精力投入到核心目標,這就是“二八法則”。這能幫助我們避開那些碎片化信息,保持專注力,從而更容易做成一件事。
在這個過程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明確身份”,知道自己要成為什么樣的人,然后堅定不移地去“死磕”。
03
結語
“死磕”是一種精神,是極少數人擁有的,很多時候一件事沒做成,就是因為中途太容易放棄了。
就拿做自媒體舉例,發的作品一直沒有流量?不管,死磕,一直優化,只要不下臺桌,就有機會。那些你能刷到的大博主,他們也許已經經過好幾年的打磨,發了幾百上千條沒有流量的作品,忍受各種煎熬,堅持輸出利他的內容,才走到“大博主”這一步。
用“身份”看待自己要做的事情,眼光放長遠,并專注做好當下那件重要的事。
我們堅持一件事,不是因為這樣做會有結果,而是堅信這樣做是對的。—— 哈維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