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尾雀在青峰環志之后7天,就在大連再次被環志,那就7天飛了1300多公里唄。”
“春天咱們環志的鳥,第二年秋天在瑞典發現,就一個遷徙季,就飛了2萬多公里?!?/p>
“咱們環志過10年前環志的長尾雀,說明這個鳥壽命是可以超過10年的。”
這些是近日記者在興隆林業局有限公司青峰鳥類保護環志站采訪時,隨手記下的環志工作人員董傳龍認為這份工作有趣或者有意義的原因。
“鳥類環志”是指將國際通行的印有特殊標記的材料佩戴或植入鳥類身體對其進行標記,然后將鳥放歸自然,通過再捕獲、野外觀察、無線電跟蹤或衛星跟蹤等方法獲得鳥類生物學和生態學信息的科研活動。
興隆林業局有限公司青峰林場地處東亞——澳大利亞鳥類通道中段,是為各種瀕危珍稀鳥類提供豐富的食物資源與休息停歇場地之一。2001年,經國家林業局批復,在此成立了黑龍江興隆青峰鳥類保護環志站,青峰鳥類保護環志站也成為黑龍江省為數不多的集鳥類保護環志站、野生動物救護站和國家級陸生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站三站合一的單位之一。
25年間,青峰鳥類保護環志站共計環志監測鳥類168種73萬余只,環志監測量一直位居全國首位,多次改寫了黑龍江省鳥類新記錄,同時也改寫了黑龍江省鳥類種類的數量記錄。
從2001年建站之初就在這里從事鳥類環志工作的董傳龍,主要的身份是青峰林場的工作人員,在負責林場營林、病防、多經、巡護工作的同時,他每天早晨四點多就會起床,逐個去升起環志需要用的粘網,然后再逐個巡護是否有需要環志的鳥兒。
“早晨四點多是鳥覓食的時間,鳥容易上網,白天鳥幾乎不在低空行動,晚上四點多下班之后,鳥也需要回巢了,網上有鳥,我環志也方便。”董傳龍介紹說。
一紅一藍色的環志袋,一把有些斑駁的紅把鉗子,一個鋼尺,還有兩沓不同尺寸的環志環,就是董傳龍環志鳥的全部“家當”。
下午兩點多,董傳龍來到設立的環志粘網處巡護,發現上面有一只鳥。他迅速確認了鳥是從哪側上網后,就在記者面前展示了“東北百煉鋼”化身“護鳥繞指柔”的技藝。
動作輕柔,手法穩定,很快鳥被取下來放在了環志袋里,活潑的鳥兒好像認識他一樣,毫不掙扎;回到辦公室認真記錄了發現鳥的品種、性別、地點、環志環數字信息等內容后,他取出一個差不多小手指尖大小的環志環,輕柔地給小鳥帶上,再裝回環志袋,走到室外放飛……
干了25年的鳥類環志工作,董傳龍說,那73萬只差不多有40萬只是他環志的。他還說,這個季節鳥都已經開始筑巢了,要是記者早來二十天能看到很多鳥被環志的畫面,也能看到青峰有多少鳥來棲息。
這些年環志、記錄、觀察下來,董傳龍發現,過去常來的鳥有些不怎么來了,現在換了一些別的品種常來,有些過去遷徙的候鳥,現在改在這里過冬了。言語間,記者能感受到他對鳥類環志工作的熱愛、投入與歡喜。數據顯示,青峰鳥站每年依然能環志八千到一萬只鳥類。
記者在這里也遇到了提到鳥兒侃侃而談的、滿眼都是熱愛的林場書記;聽到了董傳龍妻子、孩子支持他并身體力行一起參與鳥類環志、保護、救助的故事。這些,都讓記者感受到了這個藏在深山里的林場每一個人對鳥類、對環境的關愛。
臨走前,記者還看到興隆林業局有限公司為大型猛禽準備的“小背包”。董傳龍說,今年,青峰鳥類保護環志站將給8只大中型猛禽帶上定位追蹤系統,方便科研人員進一步了解這個地區猛禽的生活習性等信息,觀測環境與鳥類之間的關系。(王天馳 李春陽 記者 王可欣)
興隆林業局有限公司青峰鳥類保護環志站監督電話0451-57893056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