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委教育科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印發《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身心健康二十條”),首次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一體謀劃部署,同步提升學生強健體魄和積極心理品質,是北京市落實健康第一教育理念的積極舉措,著力夯實教育“基本功”,舉全市之力守護學生健康成長。
身心健康一體謀劃部署
讓學生身體和心理同步成長
此次出臺的“身心健康二十條”共五大部分,20項具體措施,聚焦五育融合、學校主導、家庭育人、社會參與、組織保障,突出學校、家庭和社會三個層面環境建設,關注同伴、師生和親子三大關系的培育和優化,以精準支持賦能學生健康成長,以成效評價撬動工作提質增效,系統構建適應新時代需求的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北京模式”。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介紹,“身心健康二十條”首次對學生身心健康進行一體謀劃部署,同步提升學生強健體魄和積極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強化五育融合,重點是使學生自身強,有效增強自身心理韌性和抗壓能力,讓每一“育”都作用于學生的健康成長,讓學生擁有未來成長需要的強健體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質,使學生能夠從容面對未來學習生活工作中的壓力和挑戰。
關注學生與身邊人關系
打造健康成長全方位支持環境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關注學生和身邊人的關系,完善同伴、師生、親子互動支持體系,明確學生成長檔案、同伴互助和師生互動機制、新型家長會、家長學校、家訪“六必訪”等具體舉措,打造學生健康成長的全方位支持環境。
市教委相關負責人解析,此次出臺的“身心健康二十條”緊緊圍繞“育人”,關注每一名學生,不斷優化學生成長節奏,引導學校構建精準支持、持續發展、多元協同的育人生態環境,辦有溫度的教育、促學生有力量的成長。
家校社全域護航
優化學生身心健康服務新鏈條
無論學校、家庭、社會,每個環境都是塑造健全人格、培養身心健康的關鍵?!吧硇慕】刀畻l”分別明確這三個層面任務,協同家校社資源搭建全域護航機制,更好支持和服務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
北京市將促進身心健康素養培育融入校園生活全場景,鼓勵在學校公共區域打造心理角、互動墻、減壓裝置等,推動形成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將廣泛凝聚社會支持力量,加快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創造條件。建立健全學校社會工作制度,支持專業社工、志愿者等開展學生身心健康服務,形成“大健康”教育格局。
抓牢量化指標和全員培訓
讓政策落地后的“變化”可感可及
結合“身心健康二十條”內容,北京市教育系統將進一步細化任務和舉措,加強市、區、校聯動,形成推進落實方案,優化學生身心健康評價指標體系,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保障學生平等權益、營造和諧育人環境等情況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成效的重要依據,讓政策落地后的“變化”可感可及。
孩子健康成長行動落實“最后一公里”關鍵在于全體教師、廣大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北京市啟動中小學全員教師身心健康教育實訓計劃,力爭三年內實現市-區-校三級培訓全覆蓋,提高全員教師健康素養和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的能力。各區和學校通過教聯體、新型家長會和家長學校等方式,增強家長對孩子身心健康的關注和認識,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支持環境。同時,注重面向社會的健康宣教,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良好氛圍。
關于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的若干意見(要點摘編)
近年來,北京市始終立足學生成長規律和實際獲得,堅持系統謀劃、整體推進、有序落實。從“課間一刻鐘”到“體育八條”“美育浸潤行動”,再到“身心健康二十條”……北京市連續出臺改革政策,下好先手棋、打出組合拳。一起來看“身心健康二十條”要點摘編↓↓
在立德樹人方面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
■ 涵養向上向善思想品格,辦好“大思政課”,講好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課程,堅定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樹立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加強思想道德教育,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養成良好法治意識和社會道德,遵守公序良俗,形成好的行為習慣。加強社會實踐教育,建好用好育人實踐基地,引導學生感知社會、熱愛自然、珍愛生命,培養健康陽光心態。
■ 持續鞏固“雙減”成果,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激發課堂活力,采用多樣化教學方式,提升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認知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建立學生多元發展的升學渠道。
■ 上好“能出汗”的體育課,學校(集團校)每年春季、秋季分別舉辦1次體育節或運動會,組織開展師生全員參與的跑步活動,開展“班級賽”等全員體育比賽活動,提升學生心理韌性、抗挫能力和團隊協作精神。
■ 打造藝術活力課堂,突出全員美育實踐,鼓勵開展“唱響校園”等活動,學校每學年至少舉辦2次校級展演展示活動,為學生搭建合唱比賽、戲劇表演、詩歌朗誦等常態化展示平臺。
■ 落實勞動教育“一校一清單”制度,組織學生參加校內環境綠化美化、志愿服務、植物栽培、手工制作等活動,養成良好勞動習慣
在學校育人方面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
■ 將身心健康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設置不同學段身心健康課程和實踐活動,每年以喜聞樂見的方式面向師生和家長舉辦有益身心健康系列活動,在趣味互動中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 完善學生成長檔案制度,充分發揮學校干部教師全員育人作用,鼓勵有條件的學校試點設立“成長導師”,對需要給予引導的學生制定支持方案,進行“一對一”幫扶指導。
■ 組織形式多樣的班集體活動,積極支持學生融入學校、融入團體,建立學習小組、興趣小組、學生社團、“學伴”等互助機制,每名學生至少參加1個興趣小組或社團。引導學生正確理解同學間差異、正確處理同學間矛盾沖突。
■ 鼓勵教師做學生愿意傾訴和求助的“大朋友”,積極發現每位學生的閃光點和特長,建立“師生對話日”“心靈信箱”“午餐面對面”等溝通機制,促進師生雙向交流。
■ 鼓勵在學校公共區域布置心理角、互動墻、減壓裝置等,打造“心靈加油站”,盤活校內健康活動實踐場景,推動形成積極向上、開放包容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家校協同方面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
■ 注重家庭建設,傳承優良家風,建立平等和諧的親子關系,倡導家長每天與孩子“傾聽一刻鐘,活動一小時”,鼓勵家長參加親子運動會等活動,增加陪伴時間,提高陪伴質量。
■ 推動“家長會、家長課、家訪行”有效落地,建好家長學校,系統開發市、區、校三級家長課程并定期推送,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設家庭教育智能體,為家長提供教育指導支持。
■ 通過設立校園開放日、校長接待日、家校聯席會等常態化溝通渠道,鼓勵家長走進學校,深入了解教育教學實踐,參與學生身心健康活動。
在社會參與方面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
■ 加快家校社協同育人教聯體建設,統籌社區和社會單位力量、公共文化設施資源支持教育,為學生開展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創造條件,推動全社會關心支持中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 落實政府、企業、學校、家庭、社會保護責任,共同加強學生使用網絡社交平臺管理。引導學生養成科學使用電子設備習慣,提升學生網絡素養,嚴格學校手機管理制度。
■ 落實學生健康體檢制度,開展學生常見病和健康影響因素監測、學齡前兒童遠視儲備量監測,重點關注和預防近視、肥胖、脊柱側彎等影響學生健康的問題,分級做好學生健康干預服務。關注教師身心健康狀況,完善支持服務措施。
在組織保障方面
“身心健康二十條”提出——
■ 各區要將學生身心健康指標納入教育發展總體規劃和重要議事日程,加大經費支持保障力度,各中小學校要將學生身心健康發展擺在更加突出位置,“一校一策”制定身心健康提升計劃。
■ 加大心理、學校衛生等專業人才培養力度,配齊配強專職心理教師、校醫和保健教師。開展市、區、校三級全員教師身心健康教育實訓,提高教師健康素養和服務學生身心健康的能力。
■ 優化學生身心健康評價指標體系,指導督促各區和學校因地制宜開展工作。將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保障學生平等權益、營造和諧育人環境等情況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成效的重要依據。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婁雪
編輯:韓沖
校對:姜思瑤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