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日,教育部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2025年版)》和《中小學生成式人工智能使用指南(2025年版)》,要求科學規范推進人工智能全學段教育,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作為作業或考試答案,限制在創造性任務中濫用人工智能。
指南提出,中小學人工智能“分學段差異化應用”,避免學生過度依賴技術。小學階段,學生在教師、家長幫助下使用開放式內容生成功能,防止不合理使用影響學生知識建構與思維發展;教師在課內有效開展人機協同教學。初中階段,教師可適度探索生成內容的邏輯性分析,指導學生交叉驗證生成內容的合理性。高中階段,學生可結合技術原理開展探究性學習,自主評估生成內容的社會影響。
中小學人工智能通識教育也要分學段。指南明確,小學階段以體驗和興趣培養為主,通過開發多樣化的互動課程與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中建立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認知框架,感知科技魅力,為后續學習奠定興趣基礎。初中階段注重技術原理的理解與實際問題的解決,依托項目式學習和案例分析,幫助學生深入理解人工智能的技術原理和應用場景。高中階段則聚焦系統思維與創新應用能力培育。
教育部表示,要通過分層遞進的課程設計和跨學科融合教學,鼓勵學生整合物理、數學、生物等多學科知識,開展人工智能技術創新實踐項目。
為防范學生因過度依賴生成式人工智能,弱化獨立思考能力,指南還明確禁止學生直接復制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從源頭上杜絕“代勞式”使用行為。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積極開展批判性思維訓練,通過組織學生分析人工智能生成文本的邏輯缺陷、價值傾向及文化偏差,培養學生對技術輸出內容的質疑精神與甄別能力,切實提升信息處理的自主性。
為保障隱私與數據安全,指南嚴禁師生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時輸入考試試題、個人身份信息等敏感數據。各中小學校需建立健全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 “白名單” 制度,經嚴格審核評估,僅允許符合教育場景需求且數據安全合規的工具進入校園使用。教育行政部門將持續強化監管職責,對技術供應商的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及傳輸等處理流程實施動態審查,確保其嚴格遵循法律法規要求,切實維護學生個人信息安全與合法權益。
教育部表示,兩項指南的落地實施,將有助于提升中小學生的人工智能素養,推動人工智能與中小學教育教學深度融合,促進教育教學模式創新,構建安全高效、公平普惠的人工智能教育新生態,為培養適應時代發展的創新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來源:北京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