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三十年代,在毛主席的領導下,我黨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大大小小的根據地紛紛建立起來,形成燎原之勢,鄂豫皖革命根據地成為僅次于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全國第二大根據地,今天我們要講的這位,是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叫鄭位三,鄭位三有哪些傳奇的人生經歷?
鄭位三來自著名的革命老區湖北省黃安縣,生于1902年,早年時期,鄭位三主要在家鄉讀書,曾就讀于湖北省甲種工業學校,因在考試中名列第三,故改名“鄭位三”。
上世紀二十年代,革命成為時代潮流,荊襄大地成為革命非常活躍的地區,一直在探索救國救民之路的鄭位三在漫長的黑夜中終于看到了一絲光亮,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鄭位三在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產階級先鋒戰士。
大革命失敗后,鄭位三沒有放棄對革命的信仰,他步行到武漢尋找黨組織,并根據“八七”會議精神在老家黃安組織秋收暴動,揭開了黃麻起義的序幕,黃麻起義失敗后,鄭位三來到鄂豫皖地區開展游擊戰爭,創建鄂豫皖革命根據地。
蔣介石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非常忌憚,1932年發動三十萬大軍進行“圍剿”,紅四方面軍轉移之后,鄂豫皖地區革命形勢急轉直下,在這種情況下,鄭位三接任鄂東北道委書記兼游擊總司令,挑起領導鄂東北武裝斗爭的重擔。
在敵人瘋狂的“清剿”下,鄂豫皖革命斗爭陷入低谷,很多地方都變成無人區,鄭位三同志一家也連續遭遇不幸,鄭位三的父親鄭維翰病死在大山中,母親因吃野菜中毒身亡,鄭位三的前妻曹夢云則活活凍死在山洞中,只留下年僅七歲的女兒鄭奇英。
鄭位三強忍著失去親人的悲痛,繼續領導人民進行武裝斗爭,1934年,中央派程子華來到鄂豫皖蘇區,向鄭位三傳達了中央軍委副主席周恩來的指示,要紅二十五軍進行戰略轉移,鄭位三收到指示后當即寫信給鄂豫皖省委和紅二十五軍,隨后,紅二十五軍進行整編,鄭位三擔任政治部主任,隨軍長征。
1935年7月,為配合中央紅軍北上,紅二十五軍決定西征甘肅,北上陜北,鄭位三被留在陜南,繼續堅持鄂豫陜根據地的游擊戰爭,陜南地區的游擊戰爭非常艱苦,每天都要翻山越嶺,缺衣少糧,鄭位三患有嚴重的十二指腸潰瘍,體質非常虛弱,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鄭位三帶領的紅七十四師由幾百人發展到兩千多人。
西安事變后,在周恩來同志的關懷下,這支部隊終于回到黨中央的懷抱,被改編為留守兵團警衛四團,負責保衛陜甘寧邊區和黨中央的安全,對此,賀龍同志說:
“紅七十四師能在陜南堅持近兩年的游擊戰爭,位三同志的正確領導起了重要作用。”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受黨中央和毛主席的委派,鄭位三回到鄂豫皖根據地,再次出任鄂東北特委書記和鄂豫皖區黨委書記,使大別山地區的抗日斗爭有了很大的發展,在此期間,鄭位三加入新四軍并擔任第四支隊政委和第二師政委等重要職務,同張云逸同志領導了淮南等地的抗日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后,鄭位三被任命為中共中央中原局代理書記兼中原軍區政委,與李先念同志在1946年率領中原局機關和部隊成功進行了中原突圍,全國解放后,因體弱多病,鄭位三沒有具體的工作。
1955年授銜,處于休養狀態的鄭位三沒有參與,但在毛主席的批示下,鄭位三被定為行政三級,與元帥同等,享受副總理待遇,這是對鄭位三革命功績的肯定和認可。
1975年7月,鄭位三病逝于北京,享年73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