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親上加親”,本以為兒女結了婚,兩家人成了親家,往后就是打斷骨頭連著筋的關系。可現實里,有些親家表面客客氣氣,背地里卻像隔著堵墻,怎么處都熱乎不起來。
孔子講“道不同,不相為謀”,這話放在親家關系上也適用,合不來的親家,從一舉一動、一言一語里就能瞧出端倪。
“親家不親,一看便知”:處不親的親家,往往藏不住這3個特征
一、遇事只考慮自家利益,從不為對方著想
處不親的親家,心里都打著自己的小算盤,遇事只顧自家得失,半點虧都吃不得。
就說帶孩子這事,小兩口工作忙,想讓兩邊老人輪流幫忙。有的親家立馬擺手:“我們年紀大了,身體不好,帶不了”,可轉頭就去幫親戚家帶孩子;或者提出一堆條件:“帶可以,奶粉錢、保姆費你們得出”。反觀那些處得好的親家,都是主動分擔,想著“孩子在外打拼不容易,能幫一點是一點”。
再說到經濟上,兩家人合伙投資做生意,處不親的親家總想著多占股份、少擔風險。賺了錢,覺得“全靠我出的主意”,該多分;賠了錢,又怪對方“決策失誤”,想撇清責任。老話說“人心換人心,八兩換半斤”,親家之間要是只算計利益,沒有半點體諒,關系自然冷冰冰。就像隔著玻璃碰杯,看著熱乎,實則各懷心思。
二、在子女婚姻里指手畫腳,總想壓對方一頭
有些親家,總愛插手小兩口的生活,把自己當“一家之主”,非要在親家關系里爭個高低。
女兒嫁過去,三天兩頭打電話教她“治老公”:“家里財政大權得抓在手里,別讓婆婆管”;兒子娶了媳婦,就跟親家甩臉色:“你女兒太嬌氣,家務都不會做”。更離譜的是,小兩口鬧點矛盾,兩邊親家不是勸和,反而火上澆油。這邊說:“離了再找,我兒子條件好”,那邊喊:“這種人不嫁也罷,咱不缺他”。
這種把婚姻當“戰場”,非要分個輸贏的做法,只會讓小兩口夾在中間左右為難。老話說“家和萬事興”,聰明的親家懂得放手,尊重孩子們的生活;處不親的親家卻偏要“刷存在感”,覺得“壓對方一頭才有面子”。時間一長,親家關系越鬧越僵,最后連表面的和睦都維持不了。
三、平時來往虛情假意,關鍵時刻不見蹤影
處不親的親家,平日里見了面,都是“吃了嗎”“最近挺好”的場面話,一旦遇到事兒,立馬消失得無影無蹤。
女婿生病住院,親家連句問候都沒有;兒媳創業失敗,親家不僅不幫忙,還在背后說風涼話:“早就說她不是做生意的料”。可等自家有事,又厚著臉皮找上門:“你弟妹住院了,借點錢周轉”“孩子上學想托關系,你給想想辦法”。
逢年過節,處得好的親家,會提前準備禮物,熱熱鬧鬧聚在一起;處不親的親家,要么找借口不來,要么來了也是坐幾分鐘就走,連飯都不吃。老話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平時的虛情假意,關鍵時刻全露了餡。這樣的親家,與其勉強維持關系,不如保持距離,免得心寒。
親家關系,本應是兩家人的緣分,可要是處不親,確實讓人頭疼。遇到有這3個特征的親家,也別強求,保持適當的距離,客客氣氣相處就行。畢竟,兒女的幸福才是最重要的。與其把精力花在“處親家”上,不如多關心小兩口,讓他們把自己的日子過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