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80年代初
沐浴著時代的春光
中建三局率先出征深圳特區
作為最早一批來到鵬城的建筑“國家隊”
在國貿大廈施工中
推動我國超高層建筑工藝
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創造的“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成為了改革開放的代名詞
出征特區,創造“深圳速度”
1980年3月末,國務院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工作會議,研究并提出了試辦特區的一些重要政策,并同意把原擬的“出口特區”名稱改為“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五次會議批準了《廣東省經濟特區條例》。這一天,成為深圳經濟特區成立日。這也是中國全面走向改革開放的重要標志,是這個偉大國家的重大抉擇。
1981年10月的一天,岳洪林在辦公室接到國家建工總局的來電,希望三局派人到深圳特區承攬任務,以支援國家對深圳特區的建設。
岳洪林、楚福和召集局領導班子成員開會討論,時任副局長明子善、楊錦江、劉玉龍,副書記熊鳳舞、張榮、王亞平等均一致同意派一公司赴深圳開拓的決議。
不久,一公司黨委書記、經理張恩沛帶著夏祖根(一公司合同預算科科長)、劉敏智(局經營部工作人員)兩人踏上了南下的火車。
就在張恩沛率隊出征深圳之際,1982年6月26日,中國建筑工程總公司在北京成立,原國家建工總局下轄的六個工程局和四個設計院全部劃歸中建總公司。此后,中國人民解放軍兩個基建工程支隊集體轉業,組建成中建七局、中建八局。從這一天起,國家建工總局第三工程局正式更名為“中國建筑第三工程局”,簡稱“中建三局”。
按國家行政機構改革部署,原建工總局行政職能部分劃歸新成立的建設部,而企業經營部分改立“中建總公司”。變“建工總局”為中建總公司,不只是更名那么簡單,這意味著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由國家指令性計劃的“給飯吃”轉變為必須自己主動向市場“找飯吃”。誰能敏銳地看到這一點,誰就能先行一步。在這一重大轉型期,以岳洪林、楚福和與張恩沛為代表的中建三局建設者,是名副其實的先行者。
先行者往往也意味著更多艱辛與更高風險。
1981年的深圳,還是個偏僻的小漁村,同時是一個大工地,到處塵土飛揚,別說賓館很少,就算有,張恩沛也舍不得住。他和夏祖根、劉敏智住進了一間板房中。
他們白天奔波在各個部門之間,找工程、要任務;晚上就在活動板房中下點面條湊合一下,碰頭通報情況,相互鼓勵打氣。其時,深圳建設剛剛起步,任務量不算太重,更何況深圳曾一次性接收了兩萬名的兵轉工基建部隊,任務一般要優先安排給他們。與張恩沛同來的其他單位的同志看機會似乎不大,先后回去了,但是張恩沛卻下了“不接任務誓不回家”的決心。他們苦苦煎熬了多日,不停地給自己鼓勁。
“再堅持一下!”人生往往就是這樣,可能你堅持了很久,覺得再撐下去也是徒勞,但只要你咬咬牙,再堅持一下,便可能柳暗花明。張恩沛的“再堅持一下”為他們贏得了進入深圳的第一個任務——市人民醫院門診部工程。
這個工程并不大,張恩沛的原則是“任務不分大小、條件不分好壞、路途不分遠近”,只要有利可圖就上。更何況這是三局進駐深圳特區的第一個工程,不僅要做,而且必須做好、做精,即使是殺雞也要用牛刀。
1982年大年初四,正當人們還沉浸在春節氛圍中的時候,一公司一支13人的先遣隊在張恩沛的命令下再次進駐深圳,領隊為一公司副經理王親民和二處主任王毓剛。
張恩沛指示要不計成本,用繡花般的功夫做好這項工程。為了做到文明施工,他們在馬路邊砌了圍墻,還刷了白灰,自己掏錢主動將工地與馬路完全隔開,盡量減少對市容市貌的影響。這一舉動在今天看來太過平常,但是在當時全國都不多見。
工程優質高效地推進,特別是裝修真正做到了精雕細刻的程度。在貼山墻馬賽克的過程中,第一次業主發現一些小問題,他們二話不說,指揮工人打掉重新做。再請業主來看,業主認為差不多了,他們心知肯定還是不夠滿意,又主動打掉重新再貼。業主又看,認為不錯了,但是張恩沛又發現了一些小問題,再一次主動砸掉重做。業主十分驚訝,張恩沛說,必須精益求精才行。直到第五次,貼上去的馬賽克可用精美絕倫來形容,這一次業主無論如何也不讓砸了,攔著他們說:“這些都是藝術品啊,再打掉我們就不依了?!?/p>
三局在深圳市人民醫院門診樓項目的“牛刀小試”,讓醫院領導十分滿意。市基建辦馬上決定又給了深圳電訊大樓和金城大廈兩項工程。為三局在深圳特區站穩腳跟打下了良好基礎,由此也為三局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程——深圳國貿大廈的承接埋下了伏筆。
1982年8月,電訊大樓工程正上主體。此時,深圳已開始以招標的方式發包工程,逐漸形成了公開競爭的建筑市場。三局邊干電訊大樓邊追蹤新項目,準備利用已有的信譽和競爭的機會接一個大工程。他們承接到港資工程“金城大廈”,但就在這時他們得知,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即將招標。
△建成后的國貿大廈
深圳國貿大廈,53層(其中地下三層),設計高度160.5米,建筑面積約10萬平方米,建成后是當時中國第一高樓。比30層高、6萬平方米的金城大廈,多出了4萬平方米。如果能夠承接深圳國貿大廈工程,其深遠的意義不言而喻。他們暗暗下定了全力爭取國貿的決心。
在深圳國貿大廈與金城大廈“二選一”的艱難抉擇中,在局領導大力支持下,張恩沛綜合考量后決定:放棄金城,全力投標國貿!
憑借著可行的技術方案和對施工進度與質量的保證,一公司成功中標深圳國貿地下室部分。
1983年2月,深圳國貿地下室工程完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3天。建設單位按合同支付了15萬元工期獎和5萬元質量獎,這在當時是不多見的。
不久,主體工程招標,張恩沛在投標書中明確提出,要使用滑模技術高速度完成此項工程,這在所有參與投標的七家公司中是最有技術特點的方案,因而受到建設方的青睞得以中標。
滑模技術三局早在渡口時期就開始應用,又經過貴州水城電廠、湖北青山熱電廠、荊門熱電廠等項目的發展,逐步成熟,這也是張恩沛敢以滑模工藝投標的重要原因。中標的消息傳回荊門,一片歡騰,許多人喜極而泣。一公司發布緊急動員令,首批500名精兵強將在一周之內挺進深圳。
此前,張恩沛已被任命為三局局長,楚福和任局黨委書記,岳洪林因年齡原因光榮退居二線,擔任企業顧問;在此前數月明子善也已經離休。同時,中建總公司黨組對三局領導班子進行了一次較大調整,王亞平任黨委副書記,劉玉龍任副局長、黨委常委,陳昭禧任副局長兼總工程師,鮑定祥任副局長,王培生任工會主席。
3月1日,主體結構開始施工。當上局長的張恩沛仍然把主要精力放在國貿工程的建設上。盡管當時三局的滑模工藝比較成熟,但是他們仍然遇到了問題。
深圳國貿大廈每層面積達到1530平方米,在如此巨大的單層面積上使用滑模技術,國際上都尚無先例。
但問題來了!
很快,時任深圳國貿項目現場總指揮的李傳芳接到報告,滑模失敗了。1983年4月,當年的“鐵姑娘”已經成長為三局副局長,正是因為她的“鐵”,所以被張恩沛派到深圳駐點,全權負責三局在深圳的業務工作。
滑模技術其實已經有些年頭了,但一直在建筑業內沒有普遍推行,原因就是:技術要求太高,太難把握了。此前三局的滑模技術多數運用在煙囪、冷卻塔等工程上,高是夠高,但一次性澆灌的混凝土量較少,而且單層面積都較小,容易把控。
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此前在國際上,曾因滑模失敗,丹麥一次性死傷了30多人,在美洲的一個工程則損失過幾百萬美元。沒有人愿意這樣的厄運出現在深圳國貿項目上,但是這樣的陰影卻時刻纏繞著他們。
工地當時有四個年輕人,工地主任、施工指揮王毓剛,支部書記、副指揮厲復興,總工程師俞飛熊,滑模主管羅君東。這四人都風華正茂,是張恩沛、李傳芳最可信賴的骨干力量。由于這四人總戴著紅色的安全帽出現在施工現場的各個角落,他們這個管理團隊被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四頂紅帽子”。
△“四頂紅帽子”
第一次試滑,因為滑模起提速度太慢,正在凝固成型的墻體被嚴重拉裂,里面的鋼筋暴露出來,操作工們只得48小時不下“火線”忙著處理“廢墟”。
深圳市主管基建的羅昌仁副市長親臨工地為他們打氣:“失敗乃成功之母,千萬別氣餒,把拉裂的墻體打掉重來!”
干部和工人們憋著一股勁,調整了滑模的提升時間,即在水泥初凝之前開始提升。但是,第二次試滑仍然失敗了。
市基建辦總工程師、全國人大代表黎克強來到工地。他把滑模試驗視為己任,雖然63歲高齡,但三頓飯都吃在工地,與大家共同攻關,經常忙到半夜才回家。
滑模究竟能否成功?有一種烏云壓頂的感覺。那時,王毓剛36歲、厲復興39歲、俞飛熊40歲、羅君東才26歲,大家在一起日夜加班,人人眼含血絲。
梁湘、周鼎等深圳市領導再次來到工地視察,他們面色凝重,作為“華夏第一高樓”,又在香港對岸,這不僅是深圳市的窗口工程,甚至將代表中國的國家形象,不容失敗啊。
再滑一次吧,市領導給予了支持。
這一次還是失敗了!有的墻體被提升時的力量拉裂,還有的直接坍塌。氣氛仿佛如那些作廢的混凝土一般凝重,沮喪寫在了每一個人臉上。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指責。
有人說風涼話,滑?;#菑捻攲油禄怀芍挥绊懸粚?;現在從下往上滑,滑不成,得影響幾十層。還是別再搞了。
業主方有代表說,不是不允許失敗,但是拿中國第一高樓做試驗風險太大!
國貿大廈耗資1.2億元,弄糟了你們賠得起嗎?
也有人好心地說,沒有金剛鉆,不攬瓷器活。按老辦法搞吧,翻模雖然慢,但保險。
各種各樣的指責和勸阻如同一座大山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李傳芳作為現場總指揮,她這段時間經受的壓力可能是這輩子最大的。多年后她回憶說,她當時之所以沒有崩潰,是因為她看到了1600多名參戰員工支持的眼神,她不能放棄。
“四頂紅帽子”甚至都沒有時間去嘆息,他們一頭扎進工地,做實驗、測數據,他們終于找到了原因:一是混凝土應當達到一個最佳的強度系數,這個系數他們已經掌握了;二是混凝土在澆灌時的速度問題,這個速度必須有一個最佳值才行。
四個人一起去找李傳芳,要求再滑一次。
而這時,李傳芳猶豫了,她不得不猶豫啊。盡管她相信她的團隊,可是再次試滑,恐怕需要市領導以及三局領導的支持才行。
張恩沛再一次來到現場,在簡易的會議室中,“四頂紅帽子”齊刷刷地站在他的面前,以慷慨赴死的決心望向這個他們敬愛的領導,這個三局的“帶頭大哥”。
張恩沛聽取他們的匯報,心潮澎湃。
聽畢,張恩沛問:“你們確定要再試一次?”
“四頂紅帽子”齊聲回答:“我們要!”
“四頂紅帽子”之一,同時也是李傳芳的丈夫俞飛熊說:“我是技術負責人,如果再次失敗,我愿去坐牢?!?/p>
張恩沛再一次狠狠地拍了下桌子,震得桌子上的茶杯、圖紙都跳了起來:“好,就再試一次!”
張恩沛和李傳芳以及“四頂紅帽子”所經受的壓力是今天的人們難以想象的,也是常人所難以承受的。張恩沛的這一掌拍出了三局建設者的氣勢和豪情——他拍得如此有力,因為他知道,在他的背后,有局領導集體的充分信任,有項目技術團隊的艱辛努力,有全體員工的無私付出。
張恩沛去找深圳市的領導,要求再次試滑。張恩沛對猶豫不決的深圳市領導說:“若再不成功,我們加倍賠償損失;其二,組織上怎么處理我都可以,甚至法辦,我也毫無怨言。”
羅昌仁副市長見張恩沛態度如此堅決,經多方論證后,他表態說:“國內首次把滑模技術運用到高層建筑中,失敗在所難免,如果又回到過去的老路上,我們還有什么進步可言?這與中央設立特區的精神是相悖的。因此,我建議再給三局一次機會!”
有了深圳市的支持,大家又鼓足勇氣開始準備。然而,1530平方米一層的平臺,需要2400多立方米的混凝土從多個方位同時澆灌。因為設備不足,施工現場混凝土供給量跟不上。
這就要求必須引進先進的設備,可是三局當時并沒有這么多的資金積累。退一步講,就是有錢,根據規定購置5萬元以上的設備還需要打報告給上級批準。張恩沛等不到“公文旅行”的時間,他求得業主協助,向銀行貸款300萬港幣,一次性購進兩架爬塔、三臺混凝土輸送泵和一臺混凝土攪拌站,他本人為此承擔了極大的政治與經濟風險。
根據新的施工方案,第四次試滑于1983年9月18日晚9點開始。這是一個讓人窒息的時刻,羅昌仁也趕到工地,鼓舞軍心。
夜深靜謐,海風輕拂,燈光通明,1600人的工地靜得針落可聞。
張恩沛緩慢而沉穩地走向指揮臺,他目光如炬,人們只聽得他渾厚而沉穩的聲音傳來,“同志們,4個月的努力和煎熬,今晚就要見分曉!深圳市委市政府和三局的全體員工都在等著我們的好消息??梢钥隙ǖ氖牵屑夹g上的難點和障礙都已被我們克服了,現在就看我們的臨場發揮,看人的因素了。所有的崗位、所有的工序、所有的作業都不能有任何的疏忽與差錯。今晚,我們一定要把滑模拿下來。大家有沒有信心?”
“有!”工地上各個崗位的1600名員工,同時發出震耳欲聾的吶喊。
張恩沛發令:“開始!”
一聲令下,靜靜的工地突然聲音大作,攪拌機和輸送泵開始轟鳴。大地微微顫動,混凝土像洶涌的河水涌進平臺上各個進料口,也如同壯士胸中壓抑了太久的豪氣,在這一刻噴薄而出。如果說張恩沛是主帥,“四頂紅帽子”就是屢敗屢戰的將軍,那1600多名員工則是萬難不屈的勇士,而這噴薄而出的混凝土就是他們射出的利箭!
那場面無比壯觀。
晚11點,是預定的第一次滑模提升時間。工地上一片肅靜。分布在1530平方米操作面各個關節點位置的576個油壓千斤頂同時啟動,“噠、噠、噠、噠”,576個馬達的聲響清晰而驚心。
羅昌仁、張恩沛、李傳芳、黎克強和工程指揮部的成員們蹲在滑模平臺的下方,眼睛一眨也不眨地盯著拉模的過程和效果。
那滑模上升的聲音就如同有人在張恩沛、李傳芳的心坎上踢踏,又仿佛有人拿刀在他們的心尖上磨礪,每一秒都如此漫長。自重280噸、結構龐大的滑模,慢慢地被同步頂升起來,一厘米又一厘米。混凝土墻脫離了模板,像長城,穩穩地矗立在眼前!青灰色的墻體在夜燈的照射下,像嬰兒的皮膚柔和光滑……脫離模板懷抱的墻體,那已經不是混凝土,那是破蛹而出的蝴蝶,那是丹青妙手筆下的駿馬。沉默的墻體有了生命,是大樓的精靈,是先賢魯班的英靈,它們在說話,在歡歌,在向這些建設者們微笑。
繼續澆灌,繼續提升,滑模整體提升后,宣布一層大樓完成。經過激光檢測,樓層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完全符合標準(工程竣工時,大廈傾斜度只有3毫米,遠遠低于國際標準誤差)。
張恩沛命令工程師再仔細檢查一遍?!八捻敿t帽子”受命奔赴各點檢查,一一回報:“我們成功了!”
成功了!
巨大的喜悅代替了巨大的壓力。
△滑模施工表彰大會
張恩沛再也忍不住淚水,任其肆意流下,“四頂紅帽子”也哭了,羅昌仁副市長也哭了。這是喜極而泣的淚水,這是生命的華麗樂章,這是一群真漢子們的錚錚誓言。
羅昌仁副市長擦著眼角的淚花,與張恩沛和李傳芳一一握手,感嘆地說:“太不容易了!祝賀你們!祝賀中建三局!”
李傳芳按捺住猛烈的心跳,拿起麥克風對著工地周圍沉默著等待已久的1600名員工說:“同志們,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滑模成功了,我們勝利了!”
工人們聽罷,先是瞬間的寂靜,接著就歡呼起來。工人們把安全帽從頭上摘下,使勁地揮舞著,喊叫著,擁抱著,淚水與汗水交織在一起!
滑模的成功,無論在三局發展史乃至中國建筑史上,都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從最初7天一個結構層,又提升到6天一層、5天一層、4天一層,到了19層之后,達到3天一層,最快時是2天半一層,而且質量完全合格。為了消除人們對混凝土強度的擔心,也為了給以后的投標留有余地,從第31層開始,把速度控制在3天一層?!吧钲谒俣取闭Q生了!
1984年3月15日,新華社向全世界發布一條消息:正在建設中的中國第一高樓深圳國際貿易大廈主體建設速度創造了“三天一層樓”的新紀錄,這是中國高層建筑歷史上的奇跡,標志著我國超高層建筑工藝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從此,“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享譽中外,成為改革開放迅猛發展的代名詞,載入了特區建設、中國建設的史冊。
△國貿大廈封頂
1984年9月4日,國貿大廈主體工程順利完成。封頂儀式上,工人們買了一掛總長160米的鞭炮,從樓頂直掛下來,用鋼絲繩拉著,足足燃放了20多分鐘。
這座大廈已不僅僅是一座摩天大樓,她是深圳精神的體現,是一個時代精神的縮影。而“深圳速度”,不僅僅是深圳的速度,也不僅僅是三局的速度,已經成為我們民族崛起的速度!
(摘自中建三局報告文學《敢為天下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