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印巴沖突中的空戰引發全球關注。5月7日,在克什米爾地區,巴基斯坦宣布使用殲-10C戰斗機擊落印度3架“陣風”戰機。消息一出,舉世嘩然,法國BEA和達索航空公司迅速對“陣風”被擊落展開初步調查。
調查后,法國方面竟將責任全推給印度,稱是印度空軍長期維護和訓練不當、作戰時人為失誤以及數據鏈協調失敗導致戰機損失。要知道,出事當天達索航空股價暴跌15%,法國政府著急也能理解,畢竟軍工出口靠口碑。若“陣風”被貼上“印度都玩不轉”的標簽,以后還怎么向中東、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售賣?
回顧2016年,莫迪政府豪擲88億美元欲購126架“陣風”(后縮水至36架),單價高達2.4億美元 。當時法國把“陣風”吹得神乎其神,可飛機到貨后,配套導彈、數據鏈系統、飛行員培訓等都得加錢,印度空軍苦練三年,編隊協同都沒搞明白。歐洲軍工體系講究“精密配合”,“陣風”需與預警機等實時互通才能發揮威力,但印度國產預警機與“陣風”不兼容,地勤維護也一塌糊涂,螺絲擰錯、軟件升級漏步驟是常事。
反觀東大軍工出口,賣殲-10CE時,全套訓練體系、后勤保障車、模擬訓練器等一應俱全,還幫客戶建本地維修廠,確保“到手能用,半年形成戰斗力” 。歐洲軍工太依賴客戶“自主能力”,賣完就不管后續,和東大形成鮮明對比。
這次事件,歐洲軍工的傲慢盡顯。武器是用來打仗的,不是高端藝術品,得讓客戶融入作戰體系才行。歐洲軍工若還不放下架子做好配套服務,未來在國際市場恐怕難有立足之地,印度這次也算花錢買了個教訓。
消息來源:多家國際軍事媒體報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