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5月14日電(記者程楠、郭剛)45歲的辛明祥吃完早飯,快步走進電梯下樓,跨上三輪車,騎行至附近的養殖小區,在自家羊圈里開始了一天的工作。
辛明祥在自家羊圈工作。新華社記者 程楠 攝
兩年前,居住在甘肅省景泰縣壽鹿山深山里的辛明祥和家人一遇雨雪天氣就“大門難出”。后來,一家人搬上樓房,他選擇在附近養羊。“感覺跟城里人住樓房、上班一個樣。”辛明祥說。
近年來,甘肅省有計劃、有步驟地加快地質災害威脅區、河湖管理范圍及暴雨山洪受災區、地震災害危險區、生態敏感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等范圍內群眾避險搬遷,幫助搬遷群眾出行更便捷、居住更安全、生活更便利。
辛明祥出門后,他的妻子肖紅元就開始收拾屋子,開窗通風、掃地拖地、清潔廚房……把家里拾掇得干凈后,她便與記者攀談起來。
肖紅元介紹,2023年以前,他們一家居住在壽鹿山深處,當地海拔超2000米。“遇到大雨、大雪就封山了,出不了家門。”
肖紅元在干家務。新華社記者 郭剛 攝
得益于政府的避險搬遷項目,2023年10月,肖紅元一家搬進了寺灘鄉永麓社區面積超過110平方米的電梯房里。“政府補貼了10萬元補助資金,我們家還申請了20萬元貼息貸款,自己又花幾萬元裝修了房子。”肖紅元說,現在小區周邊衛生室、超市、學校等設施配套齊全,去縣城坐公交車十幾分鐘就到了。
安居之后,樂業也被當地干部群眾提上日程。距離居住區幾公里外,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專門規劃了養殖小區,幫助愿意發展養殖的農戶在家門口就業。
辛明祥就租用了養殖小區的兩個大羊圈發展養殖。“大羊圈單個面積近一千平方米,年租金4000元,第一年免租金。”辛明祥說,目前他的“羊銀行”有1200多只羊,去年收入大約20萬元。
這是航拍的寺灘鄉永麓社區。新華社記者 郭剛 攝
為了幫助和辛明祥一樣的搬遷群眾持續增收,景泰縣積極構建“農業+務工+產業”多元增收鏈。景泰縣有關部門提供的數據顯示,通過村集體合作社托管土地,戶均年增收1.15萬元,當地建設的11處養殖小區帶動近300戶成為“百只示范戶”,零工市場、電商創業園提供崗位2000余個,搬遷戶年收入突破5萬元。
自2022年景泰縣實施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以來,已搬遷群眾超7000人。從避災搬遷到興業富民,從分散居住到社區共生,初步實現了搬遷群眾的安居樂業。“通過破解地質災害避險搬遷難題,為當地鄉村全面振興注入了新動能。”寺灘鄉黨委副書記張瑋說。
生態及地質災害避險搬遷工作,讓群眾“憂居”變優居,景泰縣只是一個縮影。據了解,2024年度甘肅省已搬遷入住30144戶、10.62萬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