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總統新聞秘書佩斯科夫已經確認:俄方代表團將于明天(5月15日)抵達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參加自2022年3月中斷的俄烏直接談判。
這場被稱作“和平曙光”的會面,距離歐洲四國對俄發出“最后通牒”僅過去48小時——法國、德國、英國和波蘭曾聯合要求俄方在5月12日前同意全面停火30天,否則將面臨第17輪制裁。
然而普京不僅無視威脅,更反手甩出“無條件和談”的王炸,讓原本劍拔弩張的局勢陡然反轉。
“最后通牒”撞上“談判閃電戰”
5月10日深夜,當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茨等人擠在基輔的沙發里,與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共同向普京喊話“不停火就制裁”時,莫斯科的回應比預想中更快更狠。
11日凌晨,普京突然召開記者會,提議于15日在土耳其重啟俄烏直接談判,且“不設任何先決條件”。這一招直接打亂西方陣腳——澤連斯基不得不在12日改口稱“愿與普京會談”,但堅持要求俄方先實施30天停火,而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卻高調點贊:“這對俄烏都是偉大的一天!”
這種戲劇性轉折背后,是俄烏戰場與外交場的雙重博弈,俄羅斯國防部數據顯示,過去一周俄軍已摧毀烏軍524架無人機、19輛坦克,并控制庫爾斯克州85%區域。
而烏克蘭外長瑟比加承認,前線的彈藥儲備僅夠支撐15天,當普京在記者會上冷笑“停火不能成為烏軍重新武裝的遮羞布”時,澤連斯基正緊急向歐盟索要價值70億歐元的炮彈援助——這場談判還沒開始,火藥味已從戰場彌漫到談判桌。
伊斯坦布爾的“鴻門宴”
盡管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熱情張羅會場,宣稱“和平之窗已打開”,但雙方核心訴求注定讓這場會談充滿火藥味。
俄方堅持談判必須解決“沖突根源”,包括烏克蘭放棄加入北約、承認俄語官方地位等;烏方則要求俄軍完全撤出1991年邊界線,并賠償戰爭損失。
這種“雞同鴨講”的立場,連美國《華爾街日報》都直言:“雙方更像在準備離婚協議,而非停火文件。”
更微妙的是參會名單,普京本人不會現身,僅派“相應級別代表”出席;澤連斯基雖高調宣布帶隊赴會,但烏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放話:“除非普京親自來,否則我們不簽任何字。”
這種“頂牛”姿態,讓土耳其的斡旋淪為擺設。而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突然加入,則給談判添了把暗火——特朗普政府被曝正推動“30公里非軍事區”計劃,要求俄烏各自后撤15公里,由北約部隊進駐緩沖帶。這種觸及俄烏主權紅線的方案,恐怕會讓伊斯坦布爾的茶杯摔得更碎。
誰在導演“和平真人秀”?
這場談判最誅心的,是各方的“戲中戲”,普京的真正目標,是借談判固化戰場優勢——俄軍已在哈爾科夫至扎波羅熱形成“鋼鐵防線”,談判期間恰好完成春季征兵30萬人的部署。
澤連斯基則想用“停火”換取喘息,等待F-16戰機和“海馬斯”火箭炮到貨,就連“吃瓜群眾”特朗普也在瘋狂加戲:他一邊宣稱“促成了歷史性和談”,一邊被曝與沙特密謀用俄油利潤填補美國軍援虧空。
而真正的輸家或許是歐洲。當馬克龍喊出“向烏派兵”時,德國防長悄悄縮減了對烏裝甲車交付量;歐盟承諾的90億歐元援助,實際到賬不足三分之一。
這種“口惠而實不至”的支援,讓基輔街頭涂滿“歐洲拋棄我們”的標語。正如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嘲諷的:“歐洲的和平倡議,不過是給烏克蘭的臨終關懷。”
沒有贏家的終局
截至發稿前,伊斯坦布爾談判的議程仍未公布。但俄軍被曝正向別爾哥羅德增派伊斯坎德爾導彈,烏軍則在第聶伯河架設浮橋——這些動作比任何外交辭令都真實。
回望三年前的同一天,俄烏代表曾在伊斯坦布爾草簽和平協議,卻因英國前首相約翰遜一句“繼續打”而作廢。
如今歷史重演,但籌碼早已不同:俄羅斯的導彈庫存翻了四倍,烏克蘭的適齡男性少了三分之一。
當澤連斯基在基輔地鐵站錄制“和平呼吁”視頻時,防空警報正撕裂夜空——這場談判最大的價值,或許是讓世界看清:在霸權邏輯與地緣野心的絞殺下,和平從來都是奢侈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