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以新職業培育就業增長新動能
新職業是產業變革的晴雨表,更是就業增長的新引擎
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加速,職業體系將持續演化
在產業變革與科技進步的浪潮中,職業版圖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重塑。近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公示擬新增17個新職業和42個新工種。這是自2019年以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第7批新職業,也是新增工種數量最多的一次。從“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統測試員”到“無人機群飛行規劃員”,從“黃金鑒定估價師”到“服務犬馴養師”,這些新職業的涌現,不僅是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的生動寫照,更為破解就業結構性矛盾提供了新路徑,成為培育就業增長新動能的關鍵所在。
新職業是產業變革的晴雨表,更是就業增長的新引擎。當前,我國正處于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此次新增職業呈現出鮮明特征:一是與數字經濟、智能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深度契合,如人工智能相關職業的興起,正是數字技術飛速發展的結果;二是滿足消費升級帶來的個性化需求,整理收納師、服務犬馴養師等職業應運而生;三是體現社會分工的精細化趨勢,黃金鑒定估價師等職業的出現,讓專業領域的服務更加精準。
統計顯示,自2019年至今,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累計發布93個新職業,職業體系動態調整機制日趨完善,這一過程充分彰顯了我國產業發展的活力與潛力。新職業在就業市場的影響力日益凸顯,已然成為重要的增長點。然而,要讓新職業真正發揮就業帶動作用,構建完整的支持體系迫在眉睫。
完善制度保障是基礎。當前42個新工種仍存在標準空白,制約了行業的規范化發展,亟須加快職業標準開發與技能認證體系建設,應參照《國家職業標準編制技術規程(2023年版)》,建立“行業龍頭企業牽頭、行業協會參與、政府部門指導”的標準制定機制。同時,在職業傷害保險試點、靈活就業社保補貼等方面加大探索力度。例如,浙江省已率先將新業態從業人員納入工傷保險覆蓋范圍,這一做法值得推廣。
當前部分高校專業設置滯后于產業發展,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存在“錯位”現象。對此,可從三方面突破:持續優化專業設置動態調整機制,按照教育部等相關部門要求,優化調整高校20%學科專業,新設適應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的學科專業;創新培養模式,如北京理工大學與百度共建的智能網聯汽車專業采用“雙導師制”,培養出的畢業生供不應求;強化實踐能力培養,提升企業實踐學分占比,使學生更好地適應新職業的需求。
高校應引導畢業生樹立動態職業觀。拓寬視野,關注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提升復合技能,如電子電路設計師需兼具硬件開發與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增強職業適應性,把握“數字游民”等新型工作形態機遇。湖南某高校畢業生在鳳凰古城從事旅拍定制,通過“短視頻+個性化服務”模式實現年收入超30萬元,就是觀念轉變成功的典型案例。
隨著科技創新和產業變革加速,職業體系將持續演化。未來技術融合將催生更多新職業,如無人機物流調度師、腦機接口工程師等;人口結構變化帶來新需求,老年人能力評估師、家庭健康管理師等職業將興起;綠色發展創造新崗位,碳資產管理師、清潔能源運維員等職業前景廣闊。
新職業的蓬勃發展,既是經濟活力的生動體現,也是就業增長的重要支點。面向未來,構建“三位一體”的發展體系至關重要。政府部門應建立新職業動態監測機制,搭建就業大數據平臺,為政策制定提供依據;高校要深化“新工科”“新文科”建設,設立微專業、跨學科課程模塊,培養復合型人才;企業需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共建產業學院、實訓基地,實現人才培養與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一些地方啟動了“未來職業能力提升計劃”,通過政府—高校—企業協同培養新興產業人才,為這一體系的構建提供了有益探索。
唯有構建完善的職業發展生態,才能讓新職業從“應運而生”邁向“引領發展”,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力。
(作者:裴曉濤,鄭州商學院黨委副書記、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