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廣西頻道
培養一支“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發展”的教師隊伍,是地方師范院校助力鄉村基礎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桂林師范學院教育系通過構建“紅色啟蒙+品牌思政+名師引領+朋輩示范”四位一體的思想政治育人體系,為師范生扣好職業生涯“第一粒扣子”,著力培養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每年九月,桂林師范學院教育系都會為新生上“開學第一課”和組織參觀校史館,通過紅色校史老照片,講述校友的英勇故事,以先輩們堅韌頑強、勇于勝利、勇于突破、勇于犧牲的革命精神,厚植師范生鄉土教育情懷,激勵她們努力學習,畢業后扎根浸滿烈士鮮血的桂北鄉村,勵志用一生踐行“教育報國”的誓言。
“原來我的課桌是烽火歲月里前輩們用書箱壘成的,我的教案本應該續寫他們未完成的詩行!”2024級李同學不禁感慨。這種沉浸式的校史教育,讓“教育救國-報國-強國”的精神血脈化作具體可觸的傳承,在年輕師范生心中扎下了“為鄉土育英才”的根。
“同學們,我們校歌中哪個字如心跳般貫穿始終?是‘心’字。”在師范生品牌思政課《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講堂上,桂林師范學院教授黎瓊鋒正在為師范生講述校歌的育人內涵。當飽含著“根本之心”“不忘初心”“啟智潤心”“仁愛之心”內涵的深情旋律在講堂回響,師范生們共同觸摸著教育家精神的心跳:那是張桂梅式燃燈者的仁愛之心,是“四有”好老師的赤子初心。老師的沉浸式品牌思政課以校歌合唱為引,從八十七年校史中提煉教育情懷,在優秀校友故事里見證教育家精神的傳承。
當泰戈爾的《用生命影響生命》這首詩歌的集體朗誦聲浪漫過教室,2024級陳同學在職業理想分享會上說道:“我愿成為暗夜里的執燈人,讓山野間的星光連成璀璨的銀河。”
“我是土生土長的大埠人,我從充滿泥土氣息的鄉村中來,要去培養更多建設美麗鄉村的有用之才。”桂林市雁山區大埠鄉的泥土芬芳浸潤著滕姣禮的鄉音,這位全國優秀教師的“做最有情懷的鄉村教師”的講座現場座無虛席。面對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她卻一次次選擇了扎根鄉村,譜寫了三十七載既平凡又偉大的山村教育情。望著校友滕姣禮老師染霜的鬢角,臺下師范生眼眶里的熱淚折射出鄉村振興的希望之光。
桂林師范學院教育系深耕十余載的“與名師對話”品牌活動,已成為師范生心中的精神燈塔。當“最美鄉村教師”們帶著山野的風霜走進講堂,不僅講述著斑駁教案背后的堅守,更在年輕人心間播撒下教育理想的火種。那些沾著粉筆灰的皺紋,那些磨破邊的備課本,正悄然續寫著新時代的“師道傳承”。
“我接受高等教育是為了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為了我擺脫貧困的家鄉。”在一場優秀校友座談會上,95后畢業生張功文正向學弟學妹講述著她反哺家鄉的故事——大學畢業后,她毅然回到山村小學教學點,用知識打破貧困的代際傳遞,點亮孩子們的希望。2024年,這個在山坳里堅守講臺的姑娘,獲得了“高校畢業生基層就業卓越獎學(教)金”。
張功文的故事并非孤例,教育系“校友導師計劃”的星火已匯聚成56位鄉村教師的榜樣群像,每年金秋時節,帶著泥土芬芳的鄉村教師重返母校,用親身經歷完成一場場薪火相傳的對話,發揮朋輩引領作用。數據顯示,近三年畢業生的鄉村從教率達90%以上,斬獲無數自治區級以上的教育殊榮。從“自治區優秀教師”到“全國優秀教師”,這些桂冠背后,是代代畢業生扎根鄉村教育的接力。
從紅色基因的薪火相傳,到教育家精神的生動詮釋,再到育人成效的實踐檢驗,桂林師范學院教育系正在探索一條特色鮮明的師范生思政教育之路。2023年,教育系入選廣西第二批全區高校“三全育人”綜合改革示范院系(A類)。“我們要讓師范生明白,選擇教育不僅是選擇職業,更是選擇一種人生價值實現的方式——在鄉村振興的偉大實踐中成就教育人生,讓學校師范教育真正成為點亮鄉村未來的火種。”黎瓊鋒道出學校師范教育內核。(陳新、楊起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