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5月23日,西南科技大學迎來了一場聚焦拉美區域國別研究的學術盛會,由我率領的“多語種與區域國別研究”強國行黨支部精心策劃并組織了拉美高端智庫青年學者代表團訪問,并同期舉辦“四川鄉村振興與中拉減貧發展”研討會。此次盛會匯聚了來自古巴、巴西、墨西哥、阿根廷、智利、秘魯、委內瑞拉、哥斯達黎加、玻利維亞、危地馬拉和巴拉圭等11個拉美國家的精英學者,共同探討全球發展議題。經過坦誠交流與思想碰撞,雙方不僅深化了對彼此發展道路的理解,更啟發了未來在鄉村振興和減貧領域合作的新思路。
看著研討會上16位拉美國家學者專注的模樣,我不禁回想起20多年前那個燥熱的7月,當我背著行囊滿懷熱忱地走進西南科技大學校園時,還未曾想到自己某日會在遙遠的墨西哥灣——古巴哈瓦那大學Tarará分校以及享有盛譽的“地中海明珠”——西班牙馬拉加大學研習西班牙語,更不會想到能用語言搭建起一座座中外交流的橋梁。
“綿陽市小語種教學與考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從三尺講臺,邁向國際交流舞臺
2001年,我從西安外國語學院(現西安外國語大學)畢業后入職西南科技大學,成為外國語學院的一名教師。初到綿陽時,我發現這座科技城的國際教育尚在萌芽階段,學校僅有英語、日語兩個外語類本科專業。教學時,學生經常問我:“老師,我們學外語,除了當翻譯還能做什么?”這個問題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
為了給學生更好的答案,也為了提升自我,在國家留學基金、西南科技大學、國外政府的資助及家人的大力支持下,我先后前往古巴哈瓦那大學、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西班牙馬拉加大學、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等多所世界名校深造、訪學,并以優異成績取得威斯康星州立大學英語教育碩士學位及馬拉加大學語言、文學與翻譯專業博士學位(與昆士蘭大學聯合培養)。
那段跨越山海的留學經歷,不僅為我積累了豐富的國際多語教育資源和寶貴的國際交流合作經驗,在不同文化場域的深度浸潤,也塑造了我對語言在國際教育中作為“連通器”的價值認知。
在國際教育工作中,語言有著多方面的重要意義。在溝通交流層面,語言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能打破交流障礙,確保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得以順暢交流。如在國際學術會議上,當我用中文、英語、西班牙語等進行學術交流和科研成果分享時,不僅實現了知識和經驗的傳播,也通過這個過程增進了彼此的理解。作為外語教師,選擇合適的語言教學和交流,也能營造出更積極的學習氛圍,增強學生的歸屬感。在文化傳播層面,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它促進了文化多元化與文化認同,師生通過語言學習能拓寬文化視野。例如,來華留學生通過學習中文能深入了解中國文化,同時助推文化傳承與交流;孔子學院通過推廣中文教學,能有效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互鑒。在教育教學層面,語言是教學的基本工具,清晰準確的語言表達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內容。同時,語言學習也是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的關鍵,為國際教育目標的實現提供了重要支撐。對于個人發展,學習一門新語言不僅能夠提升認知與思維能力,還能為職業發展創造更多機會,掌握多種語言的人才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具競爭力,也能夠在多個領域獲得更廣闊的職業選擇空間。
打造地市級多語種教育平臺,深化外語教育研究
2016年,在擔任西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工支部書記后,我便帶領黨員教師團隊在教育領域探索創新,以黨建為引領,先后組建了國際多語教育和拉美研究“強國行”黨建專項科研團隊,在與基礎教育階段多語種教育合作、中國(綿陽)科技城外語共同體建設及拉美區域國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諸多成果。
經過5年深耕,“綿陽市小語種教學與考試研究中心”(后根據專家建議更名為“綿陽市多語種教學與考試研究中心”,簡稱“研究中心”)于2021年4月揭牌成立,由我擔任負責人。
研究中心匯聚了綿陽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綿陽南山中學雙語學校、綿陽中學英才學校、綿陽外國語學校、四川青源教育科技有限公司、西班牙高校入學申請中心等多所院校及海內外機構的力量,打破了學校與機構間的壁壘,形成教育合力,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多語種教育創新示范和外語教育共同體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在研究中心的推動下,一系列創新教育活動蓬勃開展:多語種黨員教師深入基礎教育一線,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引入課堂,為學生們帶來更加豐富多樣的外語學習體驗;通過開展多語種教學實踐活動,激發學生對不同語言和文化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組織教師開展教學研究,針對基礎教育階段多語種教育存在的問題深入研討,不斷優化教學方案,提高教學質量。
作為中國重要的科技城,綿陽承擔著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任務,研究中心通過多語種服務支持區域對外開放,助力科技、經貿和文化領域的國際合作,并依托本地高校資源(如西南科技大學),整合語言學、翻譯學等學科力量,不斷提升語言研究能力,服務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的跨文化交流。
本文作者
架設學術與人文橋梁,推動國際交流互鑒
建立開放包容的學術平臺對鼓勵學術創新意義重大,也是推動全球知識共享的重要路徑。作為留學人員,我深知國際學術刊物在知識共享與傳播中的重要作用:它打破了學科壁壘與地域限制,加速成果的傳播,促進跨學科的融合與學術范式的創新,既是展示國家科研實力的重要載體,亦是提升國家學術話語權與國際影響力的關鍵。
為此,我積極投身學術研究和學術交流,著力推進學術出版,聯合學校陳清貴教授、張貫之教授等共同發起并主編了多語種連續出版物《語言、文學與翻譯研究》。該出版物聚焦語言、文化與翻譯領域的熱點議題,以輯代刊的形式每年出版1期,目前已公開發行4期。
在編委會的努力下,這一出版物搭建起一個開放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既是中國學者展示外語研究實力、傳遞學術話語的窗口,也為青年師生提供了國際化的成長舞臺。通過匯集全球多元視角,出版物促進了中外學術觀點的碰撞與融合,多次獲得省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等,并被選作學校(院)對外交流的贈禮,成為文明互鑒與學術交流的橋梁。這樣的創新實踐為我們進一步融合文化價值觀、推動學術共同體建設積累了寶貴經驗。
在學術合作之外,國際間的人文關懷與互助精神同樣不可或缺。這種精神能跨越國界與地域,將不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緊密相連,攜手應對困難,彼此傳遞溫暖與力量。
新冠疫情期間,我與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心理學專家潔·派克博士共同發起“中外師生攜手抗疫,助力中小學生心理干預和重建”公益活動。活動中,我們組織中外師生在線為中小學生提供心理支持和輔導,開展心理健康講座、心理咨詢熱線、線上互動游戲等活動,幫助中小學生緩解學習壓力,疏導焦慮情緒,樹立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活動還提供家庭教育指導,引導家長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特殊時期。
這一公益活動不僅惠及眾多中小學生及其家庭,更以“無國界”的協作模式增進了中外師生間的互信合作。活動開展后被社會各界廣泛關注,成為跨文化共情與互助精神的生動寫照,同時也印證了國際合作中“知識互惠”與“情感聯結”的雙向力量。
多語種微課助巴蜀文化“出海”
為講好中國故事,讓巴蜀文化“走出去”,我們依托四川歷史文化故事普及基地的豐富資源,啟動錄制多語種微黨課視頻項目,打造具有外語專業特色的課程思政品牌。
視頻以日語、西班牙語及英語等多種語言呈現,生動講述了巴蜀文化。從神秘的三星堆文明到獨具特色的川菜文化,從巴蜀的壯麗山水到深厚的人文歷史,每一處細節都彰顯巴蜀文化的魅力,不僅讓海外華人華僑能夠穿越時空追尋巴蜀文化的足跡,更通過網絡跨越國界,增進海外觀眾對中華文化的了解與認同。
同時,我們充分利用西南科技大學與薩爾瓦多共和國薩爾瓦多大學(簡稱“薩大”)合作共建的孔子學院平臺,與薩大同事攜手,通過短劇、短視頻等形式打造文化傳播精品,傳遞古蜀文明的獨特韻味。這些作品贏得了薩大師生和當地民眾的喜愛與贊賞。
通過多語種微黨課和孔子學院,我們搭建起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讓更多的國外師生和社區居民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和發展成就,促進中外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這不僅有助于提升中國的國際影響力,也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綿薄之力。
這些實踐讓我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出去”非朝夕之功,還須進一步提升文化傳播效能。如可以借鑒外國文化在中國傳播的路徑與經驗,通過價值觀適配、技術賦能與本土化創新,助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升級為“價值共享”,從而實現跨文化共情。
融通政校企資源,開拓畢業生就業新路
2024年8月至9月期間,我有幸深度參與了兩場重要的國際交流活動:隨四川省人民政府代表團前往西班牙馬德里,參加在當地舉辦的中國(四川)-西班牙衛生健康及體育推介交流會,以及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西中理事基金會聯合主辦的中國西班牙論壇第九次會議。
活動中,我向與會中外嘉賓介紹了西南科技大學在多語種教育領域的成果和優勢,并分享學生外語學習的努力與成就。活動不僅成為學校教育成果的展示窗口,也實現了從人才培養到價值轉化的完整閉環。活動期間,我組織帶領了一支由優秀畢業生組成的多語種服務團隊為外事活動提供翻譯服務。這一實踐不僅檢驗了學校的育人成效,也讓這些優秀人才有機會在國際場合展示中國青年的風采。
基于與國外政府及國內高校、機構及企業的良好合作關系,西南科技大學外語學子突破了傳統“翻譯”的職業邊界,開拓出多維發展空間。經我引薦,不少優秀畢業生入職四川省外辦、智利駐華使領館等外事部門(機構),比亞迪汽車、長安汽車、中國能建葛洲壩集團等知名企業的駐外機構,以及四川大學、成都外國語學院、西南科技大學等高校。外語學子越來越多樣的職業發展空間,既體現了外語學科的廣泛適應性,也彰顯了新時代外語人才的創新精神與國際視野。在這一過程中,我也深刻理解了政校企三方協同育人的重要作用,同時看到自己在其中發揮的橋梁作用。
回顧往昔,從一名初登講臺的青年教師到投身推動多語種教育發展的踐行者,我始終將黨建引領轉化為匯聚資源、搭建平臺的具體行動。在推動多語種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實踐中,我愈發深切體會到個人成長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的緊密聯系。
作為歸國留學人員,學以報國不僅是初心誓言,更須轉化為扎根一線的持續耕耘。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我相信會有更多的留學青年將個人奮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在民族復興的征程中實現人生價值。國家持續優化的政策環境、日益開放的育才機制,也正為每個奮斗者搭建起更堅實的舞臺。未來的路還很長,但我相信,只要我們心懷理想、腳踏實地、勇于創新,就一定能在平凡的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事業。(本文圖片由作者侯光海提供)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5期)
作者:侯光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