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 述 人:劉敖,1985年出生。2007年大學畢業后一直在墨脫縣工作,曾任墨脫縣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局長、水利局局長。2023年9月至今,任墨脫縣政府副縣長。2024年春季學期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西藏民族干部培訓班(第75期)學員。
訪 談 組:王曉莉 王道勇 宋 潔 蒲 實
日 期:2024年3月28日、5月15日
地 點: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樓宿舍20號樓124房間
高原上的“通天路”
絕大多數人都聽說過墨脫,但絕大多數人都沒有到過墨脫。在藏語中,“墨脫”這個詞的意思是“花朵”。歷史上墨脫曾叫過“博隅白瑪崗”,藏語的意思是“隱秘的蓮花”。從這兩個名字你就能感受到,我們縣有兩個明顯的特征,一個是“很美”,一個是“很偏”。我們縣在西藏的東南部,喜馬拉雅山從西到東在縣里穿過,地勢上北高南低,全縣面積3.1萬平方公里,跟海南省的面積也差不了多少,人口只有一萬五,與(西藏)自治區整體情況一樣,地廣人稀。但我們縣也很特殊,平均海拔只有1200米,年均降雨量高達2300毫米以上,是我們中國的“雨極”,這跟西藏的大部分地區不同。
墨脫是一個人口小縣,但貧困人口卻不少,貧困程度深。根據2016年的精準識別數據,全縣識別并建檔立卡668戶2615人,覆蓋當時全縣全部的46個行政村,貧困發生率為24%。這46個村中有25個是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最高達57%。
我們縣為什么這么窮?我覺得主要原因是太偏遠。我們縣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到2013年才通公路。在通公路之前,縣里交通狀況很差,是你們完全無法想象的差!當時,要進入墨脫只能步行翻山越嶺,有兩條路線可以選。一條是從林芝市米林縣的派鎮出發,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多雄拉雪山,穿過多雄河谷,再到墨脫縣的背崩鄉,大概需要在雪山和原始森林中步行四天時間。另一條路需要的時間更長,是從林芝市波密縣出發,翻越嘎隆拉雪山,大致沿著現在的波墨公路,也就是國道559線走,也是一路雪山和原始森林,需要大約一個星期才能走到縣城。
現在在游客的眼中,進墨脫一路上看到的是“十里不同天,一天經四季”的美麗景色,但在當時墨脫干部和老百姓的眼里,這是一條艱難的“通天路”。我是2007年參加工作就進墨脫的,當時水、電、路、通信網基本上處于空白狀態,幾乎什么都沒有。從波密縣扎木鎮到墨脫縣城有一條季節性通行的土路,沒有任何防護設施,要翻越嘎隆拉雪山,遇到塌方、暴雨或雪崩,道路經常中斷,而且一斷就是很多天。我第一次進墨脫時,由于剛下過雨,道路濕滑泥濘,多處發生塌方,如果不是司機熟悉地形、開車技術好,我們很有可能就開進雅魯藏布江了。即使這樣,從波密縣出發,我一路懸著心,走走停停,到達墨脫縣城已經是第二天的晚上9點。一下車,我看到縣城一片漆黑,還有大片破敗的木板房。我剛從武漢這個繁華的大都市畢業,當時心里產生巨大的落差,心里很糾結,很想開溜,不干了。在墨脫待了一段時間以后,我才逐漸接受、融入這種艱苦的邊疆生活。
到2012年黨的十八大召開時,墨脫縣也僅有5個鄉鎮24個村粗通公路,主要是土路。晴天時一刮風,路上塵土飛揚;雨天一下大雨,路上泥濘不堪,無法下腳。當時,我們到林芝市開一些重要的會議,比如年底開的市兩會。市里需要提前一周通知我們,讓我們馬上出發,否則我們縣的兩會代表委員就趕不上開會。
因為縣城一直不通公路,所以墨脫的“背夫”非常有名。墨脫的生產生活物資需要翻越雪山去米林縣派鎮、波密縣扎木鎮等地去買,靠人背馬馱運回來。2010年中央電視臺播放了一部叫作《登天之路——西藏開山大運輸》的紀錄片,講的就是墨脫背夫的故事。你們可以看看,一定會很震撼!
我們縣加熱薩鄉加熱薩村有不少村民就專門做背夫,給村里其他人背物資。加熱薩村是縣里最偏遠的村莊之一,距縣城有82公里,這個82公里可不比內地的82公里!村子周圍都是山,山上常年冰雪覆蓋,每年只有夏季三四個月時間能夠與外界聯系。墨脫沒有通公路時,縣城物資不多,所以村民一般不會到縣城去買東西,而是到鄰縣波密縣去買,因為離他們更近,只有40公里的路。每年冰雪消融后,村民們就會踏上崎嶇的山路,從谷底的加熱薩村出發,翻越海拔4600多米的隋拉山,沿著懸崖峭壁,在僅容一人通過的小路上走,即便一路順利,最少也要走三天兩夜,才能到40公里外的波密縣,他們腳下行走的路就是天路——登天之路。
加熱薩村的騾馬運輸隊隊長叫吉格,在一年年的開山大運輸中,他背回了一件件家具,也背回了家人的幸福。結婚時他為妻子背回了衣櫥,孩子出生后背回了學步車和奶粉,家里人多后又背回了一張大飯桌。2005年,村里通電,是因為加熱薩鄉辦了一個小水電站,容量只有55千瓦,一年大概能夠發35萬度的電。通電了,吉格就第一時間背回了一臺電視。后來,妻子想要一臺洗衣機,吉格就在波密縣選了一臺60斤重的雙筒洗衣機。他買下后就跟電器店老板說,不用給他保修單了!為什么?因為太遠了,老板不會上門去維修的,即使讓他去修,成本也太高,不劃算!買洗衣機這次,吉格的運輸隊有7個村民和19匹騾馬,一次運了40袋大米,每袋50斤,除騾馬運之外,大件只能由人來背。運輸隊人人都背著重物,有人背了結婚用的大衣柜,有人背了鋁合金窗,吉格這次就背了自己家的洗衣機。路上很危險,如果中途不幸跌下山谷去,不僅自己命沒了,運輸隊還要賠償全部損失。第一天出發,因為剛剛下過一場雨,道路不好走,他們走得就慢些,晚上在野外住一宿。第二天一早,再次出發,走完一段冰路后,從海拔4000米開始就是登天路,這條路大約有10公里,一次僅能讓1匹騾馬通過,腳下都是磕磕絆絆的礫石,山巖還不時會刮碰到馬背上的行李,一不小心踩空,就可能跌下萬丈深淵。就是這么一條簡陋的小路,還是2003年才修通的。以前這段路還發生過雪崩,村子里一次就死了7個人。過了登天路后,第三天一早,運輸隊就進入一片原始森林,路邊還時不時地有一些墜崖的騾馬尸體。40公里路,趕了三天,運輸隊終于回到村里,吉格的妻子抱著孩子,看著吉格背回來的洗衣機喜笑顏開。
加熱薩村村民很多是背夫,他們很厲害,甚至可以背回一臺小型推土機,他們把推土機拆開后一件一件地背到村里,然后再組裝。那臺推土機現在還停在老加熱薩村。現在村民已經整鄉搬遷到興開安置點,集中住在新加熱薩鄉鄉政府所在地。在大峽谷深處有一個甘登鄉,那個鄉的鄉政府牌子是兩塊拼在一起的,因為需要分成兩半才能背進來。每當我看到那塊牌子,都會深切地體會到當年的不容易。即使是背夫這樣一個高危的職業,在十年前,像吉格這樣的家庭一年的收入也就4000元左右,生活比較拮據。
“秘境”也是困境
因為沒有公路,縣里長期處于一種與世隔絕的狀態,是我國最后的秘境之一。黨的十八大以前,縣里很閉塞,老百姓主要是進行野外狩獵,過著傳統的小農生活,我們縣是全國“三區三州”深度貧困地區的深度貧困縣之一,整體的民生狀況很落后。
因為不通公路,看病就是一個大問題。縣里醫療水平低,醫療設備不多,很多常見病的小手術都沒法開展,老百姓生病后只能走路出去,到林芝市區、拉薩或者區外救治。要是病人行動不便,就只能找背夫背著、抬著出去。遇到緊急病人時,有時會動用四名背夫輪流背著出去。因為要穿過熱帶雨林,還要登上大雪山,一些重病人挺不住,就會死在半路上。墨脫鎮亞讓村有一個村民卓瑪,當時她懷孕8個月,同時還患有心臟病,經過醫生會診,認為在縣人民醫院接生風險很大,隨時會出現生命危險。后來,醫生和背夫用了五天五夜才把卓瑪抬到林芝市人民醫院,最后順利生下孩子。
比如缺水。可能一些人會想,不對啊,墨脫不是“雨極”嗎,怎么會缺水?確實,墨脫下的雨特別多,2023年一年中有220多天在下雨,全年降雨量達到2800毫米。你來墨脫時,一路上數一數,大概可以看到100多條瀑布。墨脫主要是工程性缺水,缺的主要是飲用水。老百姓大多是直接用山泉水,但下雨天太多,遇到山洪,水就會很渾濁,水打到家里,要沉淀幾天才能用。一年有半年以上的時間,老百姓只能吃這種渾濁的水,所以用水很困難。
再比如缺電。墨脫是典型的亞熱帶氣候,是西藏唯一需要用空調的地方,大概有3個月時間需要用空調制冷。2012年以前,我們縣電力以小水電為主。小水電其實就是機關單位或是村里老百姓在山上的河沖里放置一個微型的水輪發電機,單機裝機兩三千瓦。這些發電機沒有聯網,都是孤網運行。夏季豐水期,水多,但是自然災害也多發;冬季枯水期,水少發不了多少電。所以縣里夏季和冬季的供電缺口都很大,而且發電還不穩定,村里基本是“無電村”。
因為沒有路,我們縣也缺信號。2013年底通公路之前,全縣僅有6個電信基站,僅有縣城周邊3公里范圍內有手機信號,而且受到供電不穩定的影響,信號也時斷時續。所以大家開玩笑說,在墨脫,“中國移動移不動,中國聯通聯不通”。我們縣的幫辛鄉處于雅魯藏布大峽谷深處,當時鄉鎮干部跟我講,他們要跟縣里聯系,需要拿著手機,步行半天時間爬到山脈的埡口,才能找到一點信號,而且打電話時要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稍微一動,信號就沒有了。
公路一通思路寬
其實早在1961年,國家就第一次組織勘測并計劃修建公路,但由于地質結構復雜、自然災害頻發等原因,1975年動工后,墨脫公路的建設過程斷斷續續,多次中斷。一直到2012年,我們縣還沒有通公路。我記得是2013年10月31日,嘎隆拉隧道打通,從北面的波密縣到縣城的波墨公路正式通車,這條公路全長117公里,用了整整52年才修通,我們墨脫終于結束了不通公路的歷史。
最近十幾年來,我們縣的交通建設進入大跨越時期,不僅縣城通公路,全縣45個行政村,村村都通了公路。除了波墨公路之外,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華能集團有一個援藏的大項目,就是幫助再修一條公路。2014年8月,國家開工建設了派鎮—墨脫公路,這個就是派墨公路。這條路是從西面的米林縣派鎮進入墨脫縣,2022年竣工通車,全長67公里。派墨公路建成后,林芝市至墨脫縣的道路里程由原來經波密縣的346公里,縮短為經派鎮的180公里,現在開車大約四個小時就可以從墨脫縣城到達林芝市區。除了這兩條主要公路外,國家還正在建設第三條公路,聽說大概在2030年左右通車使用。
可以說,通公路是我們縣脫貧攻堅工作核心中的核心、關鍵中的關鍵!在通公路之前,縣里產業結構很單一,主要是種水稻、玉米等,也開展了本地香蕉改良的試驗。當時有工作組或者游客到墨脫縣,我們都會勸客人多吃墨脫產的香蕉,說絕對是原產地、原生態的,離開了墨脫就再也吃不到了。為什么吃不到?不是因為產量有限,主要是山高路遠,香蕉這樣的水果根本就運不出去,都是自產自銷,市場化水平低,沒有什么經濟效益。到2012年時,全縣的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4875元,而這里有很大一部分是背夫的苦力錢,產業在其中的貢獻很少。
“公路一通天地寬。”公路通了,從物理上改善了物資進出墨脫的成本和效率,更從心理上打通了干部和老百姓發展產業的思路,甚至可以說徹底改變了干部群眾的精氣神。所以也可以說“公路一通思路寬”。公路通車后,我們干部和老百姓一道,在廣東和福建援藏省市的大力幫助下,利用好我們本地的資源稟賦,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實踐,初步形成了旅游產業、茶果套種產業、林下經濟產業等三個規模性產業。
當然最有名氣的就是旅游產業了。旅游業是我們墨脫縣的富民產業。旅游主要是靠知名度和人氣,我個人感覺,墨脫縣的閉塞和貧困一定程度上“成就”了墨脫如今的知名度。大家都知道“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是墨脫”,這就是非常好的一個名片。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關心墨脫,這更是一個名片。在不通公路的年代,墨脫是徒步人心中的一個天堂,認為去墨脫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事情。我們縣的自然資源得天獨厚,森林覆蓋率達到79%,森林蓄積超過7億立方米,而且大部分是原始森林,森林蓄積量位居全國各縣之首,野生動植物豐富度也位居全國前列,是全國乃至全世界生態多樣性最好的地方,所以我們做的廣告就是:“世界只有一個墨脫,墨脫擁有整個世界。”另外,墨脫縣還是全國人口較少民族門巴族和珞巴族的聚集區,又是邊疆地區。隨著公路的打通,可以說,墨脫的自然之美、民族之美、邊疆之美,具備了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基本硬件條件。
接下來就是要做干部和老百姓的工作,也就是軟環境的構建。在旅游業發展的起步階段,政府干的更像企業的事兒,需要政府主導構筑起很好的環境,旅游業成不成功最終是靠游客用腳來投票的。比如說,縣里門巴族和珞巴族的老百姓很多不會說普通話,這就是一個很大的障礙。我們就從最基本的普通話培訓開始做起,手把手地提升他們的服務意識和標準化水平。
我們相信,生態就是生產力。所以就開始挖掘和利用墨脫豐富的生態多樣性,推進茶旅、文旅、體旅融合發展。到目前為止,已經打造出了五條特色旅游線路,分別起了好聽的名字,叫“終極越野之旅”“峽谷風情之旅”“邊城靜心之旅”“愛國巡邊之旅”“秘境仙谷之旅”,游客喜歡什么樣的體驗,我們都可以提供。我們還有不少網紅打卡點,比如說果果塘大拐彎、格林縹緲茶園、不丹松“樹王”、巴登則魚美人大拐彎等,讓游客感受到墨脫最原始、純天然的生物奇觀。
有人說旅游業富民不富官。這個說法其實不對,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利益,政府的口碑也就自然而然的好了,政府得到的是認可。黨的十八大后,我們縣的旅游產業逐漸進入“井噴”狀態,對老百姓脫貧致富和鄉村振興起到關鍵性作用。2012年全年縣里接待游客1.96萬人次,到2023年已經達到42.56萬人次。2012年的旅游收入只有430萬元,2023年已經增至2.71億元。2024年更不得了,僅到7月份,全縣接待游客已經超過39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54億元,同比增長近50%!
老百姓也都嘗到了發展旅游的甜頭。比如,在抖音、快手等新媒體上有一個爆火的“天空之城”,叫格林村,這是一個小村莊,僅有22戶人家。但村里已經開了7家民宿,有近100個房間,3月到10月的旺季幾乎全是滿房。我們墨脫縣已經連續四年入選國家最美縣域榜單。因為旅游業發展得好,我們縣入選了2024年全國縣域文旅融合綜合競爭力100強榜單,是(西藏)自治區唯一入選的縣。
從零開始的墨脫茶業
我們的茶葉現在也很有名,這也跟通路有直接的關系。我們墨脫此前不通公路,茶葉產出了,但如果茶青幾天都運不出去,就會壞了;即使是在本地做好了,但也沒法大規模地運出去。所以我們縣雖然適合茶葉生產,但以前一直不產茶。隨著公路的通車,我們的茶葉業從零開始,得到大發展,現在已經建成103個有機茶園,總面積1.9萬畝。我們縣目前是西藏最大的茶葉產區,也是品質最好的產區。
我們縣平均海拔1200米,落差很大,最高的地方海拔超過7000米,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00多米。一年四季云霧繚繞,很好地保持了原始底色的生態,所以墨脫產的茶葉是典型的高山云霧有機茶。近期大家在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中經常看到有我們墨脫茶業發展的報道。墨脫之所以發展出茶產業,與福建、廣東的援藏工作關系非常大。追溯過往,其發展歷程就像雅魯藏布江一樣蜿蜒曲折,可謂“一波三折”。
第一波從2012年起,是墨脫茶產業的“冷啟動”。當時是福建省援墨,我們的縣委書記是福建派來的。福建的茶葉很有名,人人都喝茶,茶文化很厲害。從自然地理條件分析,大家發現墨脫也很適合種茶。所以2012年福建省援墨工作組就牽頭建成了縣里的首個試驗性茶園,就是現在的拉貢茶園,當時只有90畝,種鐵觀音。試種結果是很成功的,茶葉在墨脫的自然環境中長勢非常好。從2013年起,福建援藏隊轉向援助昌都市,廣東省的第七批援藏工作隊來幫我們縣發展,他們也認為,路通了,發展茶產業可行。但那個時候墨脫的老百姓主要種玉米,還有雞爪谷,是一種產量很低的野生稻谷,都是當年種、當年收,可以吃也可以釀酒,當年就能帶來經濟效益。但是種茶,一來老百姓沒有技術和管理經驗,二來需要經過三年的管護才能開始采摘,前三年都是投入沒有收益,最初大家都不愿意種。為消除老百姓種茶的顧慮,縣里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走村入戶去做思想工作。還組織干部群眾去廣東佛山的高山茶葉種植示范基地參觀學習,引進了不少技術人員。2014年,我們縣制定了一個茶業發展的規劃。為了提高老百姓的積極性,縣里采取了“以工代賑”的做法,就是每個村的茶園建設和采茶都用這個村的勞動力,這就讓村里老百姓有了一個務工收入,好的情況下每個人每年大概有上萬元的收入。
第二波從2015年起,是進行大面積的推廣種植。2012年試種的茶葉長勢很好,三年后就是到2015年時開始采摘。我們就借勢擴種,全縣大面積推廣。在這期間,縣里組織茶企陸續參加了一些全國性的茶葉博覽會,我們的茶葉受到一致好評,多次獲得茶博會金獎。2018年時,我們縣的茶葉獲評國家地理標志品牌,知名度進一步提高。大家都在想,墨脫太美了,這個地方產的茶一定是最好的。
第三波從2023年開始,走上了品牌化道路。因為三年疫情等原因,我們縣的茶產業發展進入低潮期,很難賣。我們的茶青采摘量逐年增加,但全國茶葉市場行情不好,老百姓采下來的茶青滯銷,就算是自己運到林芝市去賣,也賣不掉。這在很大程度上打擊了老百姓種茶的積極性。原本想的是漫山遍野唱著山歌的采茶場景,結果迎來的卻是一片片寂靜的茶田,有些茶民就要把茶樹拔掉,再去種玉米,還有茶民集體到縣政府上訪,讓政府把茶青收了,說是政府讓種茶的,政府必須兜底,這讓我們有很大的壓力。為了解決問題,縣里采取了一系列“搶救”舉措。主要是做好招商引資工作,特別是引進和培育龍頭茶企。目前縣里一共引進了6家茶企。我們多次組織召開茶產業座談會、茶企座談會,了解各方需求,協商茶青收購價格,為茶企兌現獎勵補助資金。我們縣協調對接了中國郵政、京東等購物平臺,讓我們的茶葉進入義烏“百縣萬品”中,在縣域開辦了郵政主題郵局。同時,我們在《新聞聯播》《焦點訪談》等國家級新聞媒體大力宣傳,墨脫茶葉的品牌認可度不斷提高。
另外,縣里還探索推動了“茶果套種”模式。我們和福建省農科院合作,將優質的白肉枇杷引入墨脫縣,在茶園里進行套種。這樣做有幾個好處。一個是枇杷本身的價格比較高。優質的白肉枇杷可以賣到100塊1斤,所以老百姓把枇杷稱作“黃金果”。價格高可以抵消我們縣運輸成本比較高的劣勢。二是受益于我們縣特有的印度洋暖濕氣流影響,枇杷可以早熟,比國內其他產區大概早熟一個月左右,正月里,全國都在過年,這時上市正當其時。最重要的是,在茶園里套種枇杷可以提高茶園的畝產效益,形成“黃金葉+黃金果”的互補模式。在茶葉的小年,老百姓也可以通過枇杷獲益,提升了老百姓對種茶的信心。縣里還建立了數字枇杷系統,給每一棵枇杷樹掛上了二維碼,通過“一樹一碼”,對枇杷的管護和生長進行跟蹤溯源,現在已經套種了5.7萬棵枇杷樹。
茶葉方面的收入對脫貧攻堅的作用很大。根據我們縣的統計,從2013年開始種茶到現在,老百姓累計采了茶青大約240萬斤,帶動增收超5000萬元。我認識格林村的一位采茶能手,她在照看民宿的間隙時間去采茶,一天可以采“一芽一葉”的春茶10斤,“一芽一葉”的價格高,可以賣到150元1斤,她一天就有1500元的收入。2024年茶業發展更加喜人。根據我了解的情況,到7月底,全縣采摘茶青59萬斤,帶動老百姓增收1300多萬元。這都是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獲得。這幾年來,茶業的發展壯大對于我們縣守住“不發生整鄉整村這種規模性返貧”的底線發揮了產業“壓艙石”的作用。
義務教育“5個100%”
我們縣通公路和發展產業等,得到了黨中央和全國人民的支持。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所以墨脫通公路的事,中央領導一直很牽掛。2013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了西藏代表團審議。3月9日上午,總書記來到西藏代表團,和代表們一一握手。在代表們發言時,總書記親自關心說:“來自墨脫的白瑪曲珍小姑娘,你有什么說的嗎?墨脫的路現在怎么樣?”白瑪曲珍就簡短地報告了墨脫縣的總體情況,并特別說:“我們墨脫縣2013年底有望全線通車了”。總書記聽后很高興,他跟白瑪曲珍說:“我知道墨脫,也聽說過墨脫的路,路很窄,有的地方需要抓著馬尾才能通過。你回去以后告訴父老鄉親,路會修好,放心好了,你們以后的生活也會越來越好!”
2021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西藏,祝賀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這是總書記第三次到西藏了。他首站就到了林芝,先后到了尼洋河大橋、嘎拉村、工布公園、林芝火車站等地。在林芝市城市規劃館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看到墨脫縣格當鄉小學的新舊對比圖,很動情,他說這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集中體現!
我們都知道,教育扶貧很重要。2012年,全縣只有1所幼兒園,現在有34所。當時鄉鎮公辦小學只開設到三、四年級,現在是一至六年級全開設,還開設了初中。自治區確定的義務教育發展“5個100%”(雙語教育普及率、小學數學課程開課率、中學數理化生課程計劃完成率、職業學校國家目錄規定課程開出率、中學理化生教師演示實驗開出率均達到100%)目標全面實現。我們縣完全小學有一個副校長,叫格桑德吉,她就是一名教育扶貧的受益者。
格桑德吉出生在幫辛鄉根登村的一個普通農牧民家庭。在她上小學的時候,全鄉1000多人中80%以上不識字,鄉小學只有1名老師和10個學生,僅能開一年級的課程。她在幫辛鄉小學讀完一年級后,來到林芝市第二小學住讀,成為鄉里唯一一名“走出來的小學生”,后來她考上了大學。大學一畢業,格桑德吉就回到幫辛鄉,做了鄉村教師。當時的幫辛鄉小學已經有100多個孩子,其中有四分之三是住校生。40多個學生擠在一間宿舍,窗戶沒有玻璃,冬天寒風刺骨,夏天蚊蟲叮咬,學校沒有電,沒有通信信號,幾乎與外界隔絕。為了盡可能地給孩子們提供好一點的學習保障,格桑德吉自掏腰包買菜種、小豬崽,帶著高年級學生開荒種菜、圍欄養豬。她在大雪封山之前會到最近的波密縣購買肉罐頭、臘肉、海帶等容易存放的食物,再找人力馬力背回來。老師少,就合理分班、輪流教學。沒有打印機,就手寫教案、資料和試卷。天黑后沒有電,就點上蠟燭批改作業。升國旗、課間操沒有音樂,老師們就用嗓子喊。而且當時老百姓普遍不重視教育,希望孩子們早點下地干活或者出去打工,格桑德吉和其他小學老師還要冒著危險,翻山越嶺地去“勸學”,找回失學兒童。
2014年,幫辛鄉通了路,道路交通得到改善,在國家的幫助下,幫辛鄉小學新建了教學樓、操場、學生宿舍。2019年學校又建起了多媒體教室、電子教學室,添置了音、體、美設備,接通互聯網。格桑德吉見證了幫辛鄉小學的發展,也見證了墨脫孩子們的蛻變。現在幫辛鄉這樣一個偏僻鄉鎮的小學教學水平竟然在縣里名列前茅。2020年5月25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期間,格桑德吉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在人民大會堂走上“代表通道”分享自己學校發展的故事:“我們辦學條件越來越好,學校建起了三層教學樓,孩子們有科學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老師們上課也用起了PPT。黨的教育政策越來越好,西藏農牧民子女在全國率先享受到15年免費教育。”
愛我墨脫,守我邊疆
我們墨脫是2019年整體脫貧的。2012年我們縣的GDP是3.1億元,2023年超過9個億,年均增長13.8%,增長很快。2023年全縣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3026元,已經超過全國平均水平。我們前面說的吉格一家2023年初從深山中搬到了興開安置點,住進了政府統一建設的安置房,他也不用做背夫了,現在主要是在政府的項目工地上打打工,還做巡邊護林員,家庭年收入已經超過10萬元。
脫貧攻堅以來,縣城開發了三個備用水源點,建了兩座水廠,縣內還有2家純凈水公司。每個村都接上了自來水,戶戶通水。即使遇到暴雨,生產和老百姓生活的用水都不用發愁。墨脫電網與藏中電網并網,“電力孤島”從此成為歷史。全縣4G信號和網絡寬帶縣、鄉、村全覆蓋,5G信號實現縣城、鄉(鎮)全覆蓋。現在幾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城鄉老百姓也和全國人民一道在開心地網購,買個菜都要用手機支付,都用微信、刷抖音。曾經的高原“數字孤島”融入了全國和全世界,我們是真的實現了“墨脫擁有整個世界”!
我們縣正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搞鄉村振興。現在也面臨著不少新問題,其中的關鍵是要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我們縣里有南迦巴瓦峰,它是“西藏眾山之父”,海拔達7782米,而縣里最低的地方海拔只有155米。7600米的垂直落差對于修路和維護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波墨公路(國道559線)修得早,條件有限,路比較窄,只能單向通行。也就是說,每個月看日期,如果日期是雙號,外面的車就可以開進來;如果是單號,縣里的車就可以往外開。加上天氣惡劣、泥石流和雪崩等原因,這條公路損耗得很快。我們縣從2017年起開始對這條路進行第一輪整治改建,預計后續公路的維護和整治任務會很重。另外,我們縣地質災害多,雨季泥石流多,冬春季雪崩多,甚至被人稱為“地質災害博物館”。突發災害和重大事故很容易造成返貧。2023年春節,我家訪了一位老人,他家很慘,一家有三口人在雪崩中被埋去世了,老人的生活立馬陷入困境。現在防止類似情況是我們工作的一個重點。
2022年,援助我們縣的廣東省佛山市和我們一起拍攝了四集紀錄片《我家門前那條路》,你們可以看一看,它比較好地反映了墨脫通公路后老百姓日子一天天富起來的情況。這個新紀錄片與2010年的紀錄片《登天之路》正好形成了鮮明對比。墨脫是全國最后一個通公路的縣,但在黨的好政策的指引下,我們的脫貧攻堅工作沒有拖后腿。現在是,道路通,路路通。將來,我們還要加倍努力,為國家守好每一寸土地,讓每一個墨脫人的日子都更加幸福、甜蜜。
來 源:學習時報
總監制:姚卜成
監 制:韓世雄
編 輯:張瓊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