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達成聯合聲明,最慌得是印度。
一直以來,印度一直將中國視為“潛在威脅”,上到領導層面,下到印度精英,無不幻想著用魔改和軍事科技與神秘東方一決高下。
更無語的是,印度上下形成了一種共識,那就是:除非超越甚至“扳倒”中國,否則印度將永遠都不可能崛起。
這到底是印度的“迷之自信”?還是有“被迫害妄想癥”?印度又為何偏偏揪著中國不放呢?
揮之不去的內卷式焦慮
印度作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雖不是經濟佼佼者,但能身居世界經濟排名前五位,足以證明印度的綜合國力還是值得推敲的。
但每當印度波瀾壯闊的呼喊“超級大國2030”,印度高層卻總是在反復的停駐在歷史的創傷中,也就是62年的邊境沖突。
那仿佛永遠愈合不了的傷口一樣,在印度軍方和民族心中留下了一根刺。
每次只要中印之間有些許摩擦,印度媒體和政客總會翻出這段歷史,以強化其“受害者心理”,這種焦慮在莫迪政府“數字印度”“印度制造”的宏愿之下愈發凸現。
不論是中國空間站對接成功,還是中國手機品牌在德里開新店,印度總會自然而然的聯想到自身,尤其是當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以后,印度人的焦慮更甚。
印度既羨慕中國的基建速度和制造業的規模,又擔憂自己永遠停留在“慢半拍”的節奏里,而當中國與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建立聯系時,印度更是直接破防,害怕印度將會進入“包圍圈”。
但殊不知,印度不過是“杞人憂天”,且不談中國從未將印度放在敵人的位置,單是印度“必須扳倒對方”的邏輯思維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換句話說,印度明顯是高估了自己。
同為人口大國和發展中國家,中國能用短短幾十年時間站上世界第二把交椅,就足以證明中印之間有著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
盡管印度在IT和制藥領域站在世界前沿,但是全面對比經濟、軍事和科技實力之后,不難發現,印度和中國的差距不是一星半點。
中國2022年的GDP是印度的5.3倍,如果印度想要追趕,需要連續23年均保持10%的增速才能追平,而在制造業方面,中國占全球30%,而印度只占額3%。
時至今日,印度仍在為將紡織女工升級為手機裝配員而頭疼,而在基礎設施上,印度更是沒法比,如今中國的高鐵里程已經超過了4萬公里,反觀印度連第一條高鐵還沒建成。
而在軍事方面更是有著“買買買”和“自主造”的差距,中國軍費不僅是印度的3倍之多,還擁有國產航母、隱身戰機、高超音速導彈等武器裝備,但印度仍舊依賴進口。
要說最致命的差距,必屬科技領域,中國在5G、人工智能、航天等領域早已遙遙領先,印度卻還停留在努力打造本土產業鏈的尷尬局面。
當中國用特高壓電網串聯起青藏高原的時候,印度還在為農村的輸電線防偷盜補貼而發愁。
這種代際差,絕非是印度靠買幾架陣風戰機就能磨平的,印度的“強國”思維就算不是“天方夜譚”,也是著實天真了些。
其實印度對中國的種種作為,一直都是印度單方面的行為,中國已經不止一次向其拋出“橄欖”,只不過是印度“撿芝麻扔西瓜”罷了。
與其互相拆臺,不如一起賺錢
與其硬碰硬,倒不如選擇“手拉手”,中印兩國有著天然的同盟屬性,在2022年,中印兩國的雙邊貿易額便達到了1300億美元。
在以往的合作中證實,印度需要中國的制造業投資和基建技術,而中國則需要印度的市場、醫藥和IT服務,這種“相愛相殺”的經濟糾纏,比任何的外交言辭都要真實。
除了經濟上的纏繞,當歐洲政客指責發展中國家碳排放時,中印聯手在COP(聯合國氣候大會)28上上演了一場精彩絕倫的“復仇者聯盟”。
顯而易見,外交途徑的往來,遠比軍事對峙更符合兩國的利益。
印度的“大國夢”值得尊重,但它的實現方式不一定是非要擊敗哪個國家。
大國之路,不在對抗,而在自強,印度現在需要思考的是,繼續被“扳倒鄰國”的執念束縛,還是轉向更務實的合作共贏,最后的答案或許正是印度能否成為世界強國的密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