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鬧打架、暴飲暴食、測評成年人化妝品、模仿奇怪行為……近日,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多個社交平臺上的親子賬號雖流量火爆、吸粉眾多,但發布的短視頻屢屢引發爭議。一些“親子流量”賬號已從記錄孩子成長異化為制造營銷“商機”。
“親子流量”,指父母通過公開或利用子女生活內容獲取網絡流量的行為,其產生的亂象值得關注。當下,親子題材成為短視頻平臺的重要內容品類,部分家長和MCN機構由此盯上了所謂的“童年經濟”:鏡頭前的家庭生活被精心編排成“商業劇本”,父母褪去監護人身份轉型成為“兒童經紀人”,為收割流量、謀求經濟利益而編造故事。
父母作為監護人,雖然有權代理子女行使權利,但需以“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為原則。在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大人讓小孩測試成人化妝品,稚嫩的面孔在鏡頭前熟練地介紹產品效果。還有的用兒童模特測試粉底液的“不脫妝效果”,用水壺噴臉、隔著紙巾大力拍打臉部,并稱產品“兒童都能用”。有的兒童衣著暴露,穿著露背裝走“貓步”;有的一頭卷發,戴著墨鏡,涂著口紅在鏡子前跳舞。
將兒童變成賺錢的工具,以兒童為內容載體牟利,過度曝光兒童隱私、肖像或生活細節,都可能涉嫌侵犯未成年人的隱私權、肖像權。有關法律人士指出,如果家長或機構發布的內容侵犯兒童權益、強制兒童代言,影響兒童正常發展,就會存在違法風險。
“親子流量”亂象不僅涉嫌違法問題,而且也會使親子關系陷入錯位與失衡。當一些家長將運營親子賬號視為“家庭事業”,把孩子當作賺錢工具,無疑就是一種親情異化之舉。
比如,一些博主和MCN機構刻意擺拍博流量短視頻,故意制造矛盾沖突,用哭鬧打架吸睛。在某社交平臺中,多個“高贊”視頻記錄兒童在室內外爆哭的場景,圍觀的人忙著拍攝記錄,沒有人安撫勸導。像這種為博眼球的“親子流量”,難免會在孩子的心靈中產生陰影。孩子被設定各種人設,按腳本表演,個性發展受抑制。過早接觸網絡和商業活動,還可能使孩子價值觀受扭曲,面對網絡負面評價,易產生心理焦慮、自卑等問題。
“親子流量”亂象是對未成年人保護的侵蝕。《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規定,全社會應當樹立關心、愛護未成年人的良好風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招用未滿十六周歲未成年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家庭教育促進法》規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應當合理安排未成年人學習、休息、娛樂和體育鍛煉的時間,避免加重未成年人學習負擔,預防未成年人沉迷網絡。
“親子流量”視頻之所以能火,也與各大平臺的流量傾斜相關。一些平臺主動通過推廣活動和打榜賽等方式,刺激相關內容生產。因此,平臺要強化對包含低俗、侵權內容的親子賬號的管控,限制其傳播,平衡商業運營與兒童保護。要細化監護權行使規范、強化平臺責任及完善司法救濟,維護兒童利益最大化原則,避免將未成年人“物化”為流量工具。
父母正常的曬娃和分享行為,不是不可以有,但以犧牲兒童權益為代價的流量變現模式應該堅決摒棄。“親子流量”亂象引發社會對兒童保護問題的關注和擔憂,這個問題需要監管部門、平臺和家長共同重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