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人:“再也干不下去了!”
近日,一則“杭州銀行行長虞利明突然辭任”的消息,受到社會各界高度關注。
據杭州銀行公布的2024年財報顯示,杭州銀行在營業收入、凈利潤等多個核心指標上,均有明顯提升。
在業績如此亮眼的背景下,他的離職,令外界感到很是意外。
此外,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2025年銀行整體離職率約19%,其中新員工流失率達70%。
甚至2020年2月,在微博興起的超話#今天你從銀行辭職了嗎#,如今還在活躍中,現已有11萬條發帖,9.3萬人加入,大家都在討論銀行人辭職的那些事兒。
銀行的這個“金飯碗”,不香了嗎?
曾幾何時,金融專業的火爆程度堪稱“全民追捧”,可如今,人人都想從這座“圍城”中逃出去。
因為這座“圍城”,不僅圍住了他們的時間,還圍住了他們的精力,讓他們“痛不欲生”。
銀行人的工作環境,向來以“制度化、標準化、高壓化”為顯著特征,其嚴格程度滲透到職場中的每個細節。
今年3月,南有騏跡就因無法忍受嚴格的工作環境,覺得自己是在“數字牢籠”里,再三考慮后,選擇辭掉在中國農業銀行的工作。
由于在單位中,每個人的工位頂上,都安裝360度無死角監控攝像頭,他不僅得隨時隨地注重自己的言行舉止,微笑服務還得始終如一地保持。
“連咳嗽都要控制音量,生怕被投訴服務態度”,他無奈地抱怨道。
而且,作為柜員絕不能使用手機,但凡被拍到,便會罰款。
不僅如此,每天的晨會從7:30開始,每個人需要陳述前一天的業績,并制定當天的目標,等到結束后立即進入“戰時狀態”。
在他一天的工作中,基本很少有休息時間,“忙到連喝水、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strong>
18:00下班后,他需整理傳票、學習合規文件,平均20:00才能離開網點,“想要準點下班就是個奢望”,他只能被迫接受。
而比嚴格的工作環境,更讓人崩潰的是高壓的工作。
就在前段時間,楊沈儀完成最后一項工作任務后,向行長遞交了辭職報告。
她從2020年入職以來,一直都是從事柜員的工作,這幾年,隨著考核指標的不斷增加,她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其中,最讓她頭疼的就是貸款任務,只因她既沒有背景,也沒有資源,即便是有幾個多金的客戶,但也不足以支撐她達標。
導致她每次的業績排名,幾乎都是墊底,巨大的工作壓力,讓她崩潰大哭。
銀行人看似有一份光鮮亮麗的工作,卻也在嚴格、高壓的工作環境下,有了逃離行動。
銀行人的辭職潮并非突然爆發,而是隨著行業變革逐漸形成的趨勢。
2015年是銀行業轉型的重要節點,由于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互聯網金融的崛起,傳統銀行“躺著賺錢”的時代已經終結。
從這年起,銀行業陷入前所未有的高管離職潮,這也是中國銀行業20年來,首次出現的大規模、長時間的離職熱潮。
據統計,當年有50多位銀行高管離職,2016年增至100多人,2017年仍有近80人離開。
2020年新冠疫情突發,加之金融科技的爆發式發展,讓銀行業陷入員工離職潮。
根據各大銀行2022年年報數據顯示,工商銀行、農業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這四家國有大行的員工總數,較2021年末減少了約8200人。
截至2024年中期,42家A股上市的銀行員工數量共減少超3萬人,其中,國有六大行整體減員超過2萬人。
究其原因,薪酬斷崖式下跌,銀行人自然被逼走。
據統計顯示,有接近半數的銀行人,人均薪酬同比明顯下降,最大降幅超過14%,而其中有10家銀行,已經連續兩年出現人均薪酬下滑的情況。
江楠2022年研究生畢業就進入銀行工作,起初收入還不錯,月均兩三萬。
自2023年起,國家實施“降本增效”的政策,對績效體系進行調整。
調整后,一線員工的績效收入大幅下降。
比如,新進100萬存款的績效獎勵直接少一個“0”,再結合分行的整體績效會大打折扣。
最終,她只能靠著2800元的底薪生活,無奈之下,去年年初離職。
降薪已經是在降低人們的“生存幾率”,再加上無法完成的KPI,簡直是“致命一擊”。
張銘自從2023年入職國有銀行以來,被行里的各項營銷任務常常“壓得喘不過來氣”。
關鍵是這些營銷任務無法在柜臺完成,因為大家都在窗口排隊,只要她和一個客戶多聊幾句,后面排隊的人就會不滿。
所以,她只能找親朋好友幫忙,完成“開門紅”的存款、信用卡開卡、推廣手機銀行等任務。
可大多數人并沒有相關的需求,她的求助之路也總是無法順利進行。
而且,為了完成任務,她有時還要自掏腰包,購買銀行售賣的黃金,即便這對她來說是一筆“巨款”,但她也得想盡一切辦法去做。
與此同時,行長每天會在工作群里,通報每個人當天的營銷業績,若是任務指標沒有完成,會被“約談”。
而她已經不只被“約談”過一次,還被罰過款、扣過績效,終于,她被這些“天文”指標壓垮,今年2月果斷離開。
斷崖式降薪和永遠無法完成的KPI,終究讓銀行人這個“金飯碗”褪去了光環。
物極必反,這里用來形容銀行人再適合不過了。
由于長期的工作壓迫,無論是身體和心理方面,都給她們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傷害。
Lucia在銀行工作僅一年多,今年體檢時,體檢報告上竟發現有甲狀腺結節、乳腺結節以及腎結晶。
工作壓力大、作息紊亂、情緒內耗等,讓她的身體肉眼可見地變差。
而網友如少女的朋友,在銀行前臺工作2年,居然得了重度抑郁。
由于她面對的用戶群體是老頭老太太,每天需要為她們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大量地講話。
有時她講解完,老頭老太太們并沒有理解,她只好多講幾次。
長此以往,她的精神已被折磨地處于抑郁狀態,心理醫生評定為重度抑郁,之后她就開始吃藥治療。
大概兩周的時間,她才逐漸好轉。
當曾經人人羨慕的“金飯碗”,變成隨時可能割手的“鋼絲碗”,銀行人帶來的“辭職浪潮”必定會一浪更比一浪高。
銀行若想留住人才,或許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破局:
其一,摒棄“全員營銷”的過度考核模式,避免將業績壓力,簡單粗暴地傳至基層,讓員工從“唯指標”的高壓中解脫;
其二,優化績效貢獻,當員工承擔對公客戶開發、理財產品銷售等高價值業務時,績效提成達到基礎工資的3倍-5倍;
其三,切實關注員工的身心健康,精簡無效加班與形式化流程,讓工作回歸到專業價值本身。
說到底,銀行也不過是一份工作而已。
對于打工人而言,只有在崗位上感受到尊嚴感與成長空間,才會真的愿意留下來。
參考資料:
1、鏡相工作室:《沉重的KPI ,急速降薪,銀行人正在集體出走》
2、嗶哩嗶哩:《銀行辭職真實原因,敬所有覺醒的NPC》
3、新浪財經:《“金飯碗”的圍城:銀行人,入職不易,離職也難》
作者:迪迪
編輯: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