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印度總理莫迪面對媒體時的一番表態引發國際關注。他直言:“中印作為鄰國,分歧在所難免,但只有對話才能建立符合兩國利益的合作模式。”這番話被外界視為印度對華釋放的“破冰信號”。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貫對華強硬的印度外長蘇杰生罕見改口,稱“競爭不一定導致對抗”。與此同時,印度主動降低部分中國商品的關稅,雙邊貿易額隨之飆升,中國企業也重啟了對印投資。一時間,“龍象共舞”的樂觀情緒在輿論場蔓延。
然而,這場回暖僅僅維持了兩個月,便因美國的突然介入急轉直下。當美國單方面掀起關稅戰,印度迅速調轉方向,不僅跟風對華加征關稅,更在中印邊境增兵施壓。這一系列動作的背后,暴露出印度外交策略中深藏的矛盾與誤判。
印度對華政策的搖擺,本質上是其“大國夢”與“現實困境”的碰撞。莫迪政府初期釋放的善意,源于其“自力更生的印度”戰略受挫——制造業升級乏力、外資吸引力不足,迫使印度重新評估對華合作的價值。數據顯示,2025年首季度中印貿易額同比激增42%,中國手機、光伏產品在印市場份額的回升,讓印度嘗到了務實合作的甜頭。
但美國的關稅戰打亂了這一進程。印度決策層產生了一個致命誤判:認為配合美國遏制中國,既能換取技術轉移與市場準入,又能借機取代中國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于是,印度不僅提高關稅,甚至冒險在印巴邊境制造摩擦,試圖破壞中巴經濟走廊。這種“賭徒心態”折射出印度外交的投機性——既想維持戰略自主,又渴望搭上美國戰車實現“彎道超車”。
印度的冒險很快遭遇現實打擊。當印軍越境挑釁巴基斯坦時,原以為能得到美國支持,卻等來白宮一句“印巴沖突與美國無關”。更諷刺的是,特朗普在印巴停火后竟公開邀功,聲稱“美國調解有功”。這兩記耳光徹底打醒了印度:美國從未將其視為平等伙伴,只是博弈棋盤上一枚隨時可棄的棋子。
軍事層面的挫敗同樣慘痛。裝備中國梟龍戰機、紅旗防空系統的巴基斯坦軍隊,在邊境沖突中展現出碾壓性優勢。印度媒體哀嘆:“我們的國產裝備連鄰國都難以抗衡。”這場失利不僅暴露了印度軍工體系的孱弱,更動搖了其“地區霸主”的自我認知。
挨過兩記悶棍后,印度的對華政策出現微妙變化。5月12日,中國外交部會見印度駐華大使的新聞未引起印方激烈反應;次日,印度向WTO提交對美關稅反制提案。這兩個動作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打破了過去“逢中必反”的慣性,后者則是對美國霸權的直接反擊。
值得注意的是,當中方公布藏南地區新增地名時,印度一改往日的強烈抗議,選擇沉默。莫迪在公開講話中刻意回避中美話題,這種“戰略性低調”暗示著政策回調。印度商工部內部人士透露:“重新評估對華產業鏈依賴已成共識,但全面脫鉤無異于經濟自殺。”
中印關系的回暖跡象固然可喜,但要實現真正“共舞”,仍需跨越三重障礙:
第一,安全信任赤字。 邊境問題仍是懸頂之劍。盡管當前局勢緩和,但印度軍方仍在推進“山地打擊軍”建設,中國西部戰區也保持著高度戒備。如何建立長效危機管控機制,是雙方無法回避的課題。
第二,經濟合作悖論。 印度既想吸引中國投資完善基建,又擔憂“過度依賴”。中國手機品牌在印遭遇的稅務稽查風波、光伏企業被限制投標等事件,反映出這種矛盾心態。
第三,第三方因素干擾。 美國“印太戰略”的持續施壓、俄羅斯在軍售問題上的平衡術,都可能成為攪動中印關系的變量。
回望過去兩年,印度的三次政策轉向猶如一部現實版寓言:當它放下“全球南方領袖”的身段務實合作時,收獲的是真金白銀的增長;當它幻想通過站隊獲取超額利益時,遭遇的是盟友背刺與實力打臉;而當它開始冷靜反思時,至少避免了更嚴重的損失。這種跌宕起伏,恰恰印證了中國那句古話——“遠親不如近鄰”。
眼下,印度對華釋放的“安靜信號”或許不夠熱烈,但相較于過去的劍拔弩張,已是一種進步。畢竟,兩個擁有28億人口、共享千年文明記憶的大國,本就不該被零和博弈綁架。正如喜馬拉雅山脈的積雪,不會因邊境哨所的旗幟改變消融與凝結的規律——地理相鄰的客觀現實,終究會戰勝政治短視。
中印關系的未來,不取決于某一方的“幡然醒悟”,而在于能否構建“超越分歧的利益共同體”。當印度真正明白“大象不必與龍角力,而可與龍共舞”時,亞洲世紀才算真正拉開帷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