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今日十二師
近日
在兵團第十二師104團
一位93歲老人在路邊意外跌倒在地
在這危急時刻
當大多數人
還在猶豫“扶不扶”時
十歲女孩李思瑤毅然選擇上前
從人群中飛奔而出詢問老人的情況
將老人攙扶起來
“爺爺別怕,我扶您起來!”
并將老人轉移至安全區域
在撥通120急救電話后
李思瑤準確地向醫護人員
及警務站民警
說明事發地點和老人的大致情況
并遵照電話中醫護人員的指導
細心為老人擦拭傷口
“孩子擦血的手在抖,聲音卻很穩。”
目擊者王女士回憶
李思瑤始終握著老人的手
直至15分鐘后救護車抵達
她才悄然離去
李思瑤全程展現出
超越年齡的鎮定和素養
小小的身影,大大的能量
經過醫院救治,目前老人已無大礙
事后,老人的家屬多方打探找到李思瑤
對其以及參與救助的
學生、工作人員
表達了誠摯的感謝
并向李思瑤所在的學校
104團中心小學寄去表揚信
“要不是大家及時伸出援手,
真不知道會發生什么事情,
非常感謝你們!”
當被問及感受時李思瑤說
“老師教過我們,
戴紅領巾就要做紅旗的一角。
救人,我沒想那么多。”
教育的意義,在此刻具象化
少年稚氣的回答
響亮而堅定
網友紛紛點贊!
“這是教科書外的滿分答案”
這場跨越82歲年齡差的攙扶,在鏡頭下形成強烈隱喻:一邊是成年人駐足構成的“環形沉默”,一邊是少年單薄卻挺拔的身影。
“扶不扶”之所以成為全民痛點,實質是現代社會信任體系出現裂隙的癥候。但“李思瑤”們的存在證明,人性本善的光芒從未湮滅——在十二師這片傳承著“兵團精神”的熱土上,少年用最本真的善舉完成了對“精致利己主義”的祛魅。她的“毫不猶豫”與成年人的“短暫駐足”,恰恰構成社會心態的鏡像對照。
破解扶老困局,既需重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文化基因,更要構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制度保障。值得關注的是,李思瑤在施救過程中展現出超越年齡的專業素養:準確報警、科學止血、全程陪護。這背后折射出近年來基礎教育改革的成效,正將“敢扶”的勇氣轉化為“會扶”的能力。這種“勇氣+技能”的雙重賦能,或許為困局提供了新解。
李思瑤的善舉被看見、被褒獎、被傳播,這種正向激勵恰是破解“扶老困局”的關鍵密鑰之一。而老人家屬的誠摯致謝,也讓我們看見,感恩與善意,從來都是一場“雙向奔赴”!
“扶老困局”的破解之道,不在“鍵盤俠”的義憤填膺,而在每個普通人的具體選擇;不靠道德綁架,而需制度護航。當越來越多的“李思瑤”在法治保障下挺身而出,當應急教育從校園走向社會,相信那道橫亙在人性善意前的冰河,終將消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