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3月13日,四川省石棉縣一場突如其來的山火吞噬了山林,15歲的少年賴寧為撲滅山火不幸犧牲。
他的事跡迅速傳遍全國,成為“少年英雄”的象征,被寫入教科書,塑造成青少年學習的榜樣。然而,幾十年后,賴寧的故事逐漸從教材中淡出,學校也不再大力宣傳。這一變化引發了社會討論:賴寧精神是否過時?他的事跡為何不再被官方推崇?
少年賴寧
1973年10月20日,賴寧出生在在四川雅安市石棉縣的一個普通家庭里。
他從小立志成為地質學家,將家鄉的每座山峰都視為探索的樂園。他常常望著連綿的群山出神,夢想著有朝一日能發現新的礦藏,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小學時,在賴寧的倡議下,一支特殊的"金龍探險隊"在校園里誕生了。這支由四年級學生組成的探險隊,在賴寧的帶領下,利用課余時間穿梭于縣城周圍的山峰之間。
他們帶著簡陋的工具,卻懷揣著最純粹的理想:尋找可能埋藏在地下的寶藏。探險隊的足跡遍布山野,他們陸續發現了水晶、云母、麻玄石、松花石等多種礦石。
這些發現不僅豐富了孩子們的課余生活,更點燃了他們對自然科學的熱愛。
一次難忘的暑假探險中,賴寧帶領兩個小伙伴深入一個狹窄的洞穴。面對漆黑的環境和亂飛的蝙蝠,同伴們心生怯意。
這時,賴寧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沉著與智慧:"別怕,我以前來過。我們帶著蠟燭,如果氧氣不夠,蠟燭熄滅就馬上撤退。"
在他的鼓勵下,小伙伴們成功完成了探險,還捕獲了幾只蝙蝠作為戰利品。這些經歷不僅鍛煉了孩子們的勇氣,更培養了他們的科學探索精神。
賴寧不僅熱愛探險,更是個品學兼優的好學生。從小學開始,他年年獲得"三好學生"稱號,在各類競賽中屢獲佳績,最終以全縣第一的成績升入初中。
更難能可貴的是,年僅10歲的他就寫信給縣政府反映非法捕撈問題,展現出超越年齡的社會責任感。
石棉縣作為火險區,山火頻發。賴寧和探險隊的小伙伴們經常參與滅火,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一次次與山火的搏斗中,這個熱愛地質的少年逐漸成長為一個勇敢的滅火小英雄。
誰也沒想到,這份勇敢最終讓他的生命永遠定格在15歲,卻也讓他成為一代人心中永恒的英雄記憶。
救火犧牲
1988年3月13日那個平凡的下午,15歲的賴寧像往常一樣完成作業,輕聲對臥病在床的母親說:"我下樓走一走。"
誰曾想,這竟成為他與母親的最后告別。
當發現海子山燃起熊熊大火時,這個少年沒有絲毫猶豫,立即沖向火場。他和伙伴們用松枝奮力撲打火苗,在濃煙與烈焰中一次次沖鋒。天色漸暗時,現場指揮命令婦女、老人和學生們撤離。
然而就在卡車下山的途中,眼見山火復燃,賴寧高喊一聲"我下去了!"便縱身跳下車,義無反顧地重返火海。
次日清晨,搜救人員在山坡上發現了這個少年最后的姿態:他的右臂緊緊環抱著一棵小松樹,身體保持著向上攀登的姿勢,仿佛仍在與肆虐的火魔搏斗。
丟失的眼睛、倔強的身影,永遠定格在那個春天,用生命詮釋了什么是少年的勇氣與擔當。
人物宣傳
1989年初,媒體發表長篇通訊《當代英雄少年——賴寧》,在中國引發熱議和討論;國家號召中國各族少先隊員向賴寧學習:“學習他積極進取,全面發展;學習他熱愛祖國,臨危不懼”
1989至1990年,學賴寧連續三年出現在少先隊工作大事記中。各級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有“要深入開展學習賴寧活動”的內容。
20世紀90年代,賴寧成為中國青少年學習的榜樣,成為那個時代舍生取義、見義勇為的一個的精神符號。校園墻上貼上了他的照片,很多學校建立了紀念雕像,他的事跡還被收錄進小學《思想品德》教科書。
時代變遷,事跡被移出教科書
然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公眾對未成年人保護的意識逐漸增強,教育理念也發生了變化。
21世紀初,教育部門開始重新審視賴寧精神的宣傳方式,并最終決定不再將其作為重點宣傳內容。賴寧的英雄事跡逐漸被移出了教科書,學校和政府也不再像以前那樣大力宣傳他,推廣向賴寧學習的精神。
賴寧犧牲時年僅15歲,屬于未成年人。按照現代教育理念,未成年人缺乏足夠的風險判斷和自我保護能力,不應鼓勵他們參與危險行動。
2006年修訂的《未成年人保護法》明確強調,社會、學校和家庭應優先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而非鼓勵他們冒險。
教育專家指出,宣傳賴寧的事跡可能會誤導青少年,使他們誤以為“犧牲自我”是值得提倡的行為,甚至可能在類似火災、溺水等突發事件中盲目模仿,導致悲劇發生。
因此,教育部門更傾向于教導學生如何在緊急情況下保護自己,而非鼓勵他們直接參與危險救援。
如今年,英雄的定義不再局限于“犧牲自我”。新時代的英雄形象更強調智慧、專業和可持續的貢獻,而非單純的自我犧牲。例如,科學家、醫生、消防員等職業因其專業貢獻受到推崇,而非單純依靠“壯烈犧牲”來定義價值。
賴寧的故事雖然感人,但現代教育更希望青少年學習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幫助他人,比如撥打119、尋求成人協助,而非直接沖進火場。這種轉變反映了社會對“英雄”認知的理性化。
21世紀以來,中國教育更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包括批判性思維、安全意識和法律觀念。
教材編寫者認為,賴寧的事跡雖然崇高,但可能傳遞“未成年人應承擔超出能力范圍的責任”的信號,這與現代教育強調的“生命至上”理念存在沖突。
因此,賴寧的故事逐漸被更具普適性的安全教育內容取代,例如如何預防火災、地震逃生技巧等。這些內容更符合現代社會的需求,能夠切實提升學生的生存能力。
盡管賴寧的事跡不再被官方重點宣傳,但他的精神并未被完全否定。相反,他的故事仍然在民間流傳,成為一代人的記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