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歡這篇作品,歡迎點擊右上方“關注”。感謝您的鼓勵與支持,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清溪一道穿桃李,演漾綠蒲涵白芷。溪上人家凡幾家,落花半落東流水。
蹴踘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王維
如果說有一種運動,能使無數的國人為之尖叫、吶喊、落淚,毫無疑問就是足球。
雖然只是個小小的足球,可背后凝聚的力量與情感卻遠遠超過于球本身。
2004年,國際足聯宣稱中國是足球的發源地,足球發源歷史悠久,在古代其實是一種叫做“蹴鞠”的球類運動。
“蹴鞠”的含義就是用腳踢球,是一種可玩性極強的團隊游戲。這種不分場地,玩起來也沒有任何約束的游戲,從它“出生”開始就深受人們的喜愛。
之后經過傳播,蹴鞠先后去到了埃及、希臘,再后來又被引進了法國、英國等地。
在2006年的時候,蹴鞠成功入選了我國的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中。那么在此之前,蹴鞠是怎么成長起來的呢?
蹴鞠的由來
蹴鞠用到的“鞠”,要說最早可以從石球算起。大約在十萬年以前,歷史學家在我國丁村一地發現了了石球,后來又在四萬年前的徐家窯又一次出土了大批量的石球。
剛開始,石球只是古人用來狩獵的,一直發展到原始社會末期時,就變成了可以用腳踢的石球和空心陶球。
關于蹴鞠的起源不同人口中有不同的說法,從西漢的《別錄》的記載中來看,蹴鞠是黃帝為了軍事演練創造出來的。
黃帝打敗蚩尤部落后就活捉了蚩尤,為了泄恨,此時的“鞠”就是他把蚩尤的胃取出來在里邊塞滿毛發制成的。
從那以后。一旦取得戰爭的勝利,就會把敵軍的胃取下來,做成球給士兵們玩,以鼓舞士氣。
關于這種說法,不排除有夸大事實的可能,目前也沒有證據能夠支撐這一說法。
也有專家表示蹴鞠在殷商時期就有了,那個時候的足球舞非常盛行,很多人都說足球舞便是蹴鞠的縮影。
并且從當時出土的甲骨文“乎品舞,從雨”中的“品”字,就曾被人們懷疑上邊的“口”就像足球,下邊的兩個“口”就仿佛是人的雙腳,由此“品”字就代表一個人用兩只腳踢足球。
這樣的說法聽起來并無道理,可能完全就是一種猜測吧,最后一種說法就是說春秋戰國時期了。
戰國時期的臨淄經濟繁榮,臨淄百姓生活多姿多彩,出現了吹奏、樂器、斗雞和踢球等多種娛樂活動,這也是大家一致認同的一種說法。
《史記》與《戰國策》里都有類似的資料,認為齊國的都城臨淄就是足球的老家,并且在國際足聯的一百周年的閉幕式上,臨淄還獲得了“足球起源地”的證書。
蹴鞠在兩漢時期的發展
到了兩漢三國時期,蹴鞠取得了飛快的進步。蹴鞠先是以娛樂項目出現在人們生活中,后來又有了專人表演蹴鞠,表演者在鼓樂的伴奏下從腳穿到膝蓋、肩膀以及頭部。
漢代的畫像曾描繪過蹴鞠演出,有一個人題一個球的,也有踢兩個球的,漢朝百姓稱這種演出為“蹴鞠舞”。
后來蹴鞠又變成了競賽,漢朝百姓專門設立了長方形的鞠場,鞠場上還有供漢朝百姓觀賞的看臺,合稱“鞠城”。
蹴鞠競賽的詳細玩法在東漢時期《鞠城銘》內就有記載。隨著漢朝百姓對蹴鞠越來越熟悉,蹴鞠也被運用到了軍事演練。
蹴鞠不光能訓練士兵,還能豐富軍營生活,鍛煉士兵的身體素質,“今軍無事,就使蹴鞠”就是對蹴鞠的最高稱贊,漢朝的班固還將蹴鞠并入了士兵練武的技巧中。
要問對漢朝的蹴鞠貢獻最大的一個人是誰,那就是劉邦的父親劉太公。劉邦當上皇帝后,他的父親也跟著住到了長安。
來到長安的劉太公十分懷念故鄉的蹴鞠,劉邦為了讓父親高興就在長安城內的空地上,照著故鄉沛縣豐邑建了座城,還把鄉親與蹴鞠一起搬了過來。
從這個時候開始,蹴鞠受到了漢朝皇室貴族的追捧。
另外一個熱衷于蹴鞠運動的皇帝就是漢武帝。漢武帝喜歡熱鬧人盡皆知,他曾在宮里辦“雞鞠之會”,在宮外辦蹴鞠、狗馬比賽。
皇帝都這么癡迷了,臣子與百姓們自然也跟著喜歡,所以漢武帝在位期間,整個漢朝上下都在玩蹴鞠。
蹴鞠發展的頂峰期
如果說漢朝是蹴鞠發展高峰期的話,那唐宋時期就是蹴鞠的頂峰。由于當時社會不斷進步,蹴鞠在制作手法上也有了巨大的變化。
漢朝時期的蹴鞠為實心球,是將動物的皮毛或內臟作為蹴鞠的外殼,里邊則是塞滿了毛發,做功簡易又粗糙。
在唐宋時期,百姓們把八塊皮革縫制起來做成蹴鞠的外殼,這樣形狀上看上去就圓了很多,隨后又將動物膀胱充氣做成內膽,這樣蹴鞠就變成了充氣球。
緊接著又有了球門,蹴鞠比賽的球門大多都采用的是單個球門,一般只在宮內的宴會上才能看見,相對之前比賽的直接對抗多了一步,更加考驗唐宋百姓的踢球技術。
唐宋時期的蹴鞠場上分為兩對,不同隊伍的身穿的服裝顏色也不同,人數以12或16為主,像現在的足球一樣還分了中鋒、守衛等,對比賽的規則也有了詳細的確定。
比賽結束后,還會由裁判統計進球數,勝利的一方得到獎勵,失敗的一方則得到處罰。
就拿唐朝來說,那個時候蹴鞠還只是宮廷游戲,很多皇帝十分喜歡蹴鞠。唐玄宗常常叫自己的愛臣和自己玩蹴鞠,對于旁人說他不務正業時,唐玄宗還會反駁回去。
除了唐玄宗、唐文宗與唐武宗也很喜歡,唐穆宗更加過分,他玩蹴鞠差點丟了性命。
宋朝以后,蹴鞠不再只是宮廷的娛樂活動,普通百姓也開始接觸這項運動。在元朝錢選的《宋太祖蹴鞠圖》中,就出現了宋太祖趙匡胤和趙炅等人一起踢球的畫面。
不僅男子玩的好,宋朝的女子技術也很高,宋朝百姓對蹴鞠也賦予了新的涵義。
他們認為蹴鞠不僅能強身健體,使人的心情愉悅,還可以學到禮義,這代表蹴鞠發展到宋朝時已經有了質的飛躍。
很多人知道蹴鞠就是從宋朝開始的,宋朝的宋太祖、宋神宗、宋徽宗以及宋高宗等都是蹴鞠的忠實粉絲。
宋代百姓還創建了專業的蹴鞠隊伍,并取名叫“齊云社”,包括“山岳正賽”的出現,都是蹴鞠受歡迎的表現,這就跟現在的俱樂部競賽差不多。
蹴鞠走向衰敗
蹴鞠在唐宋時期被人們瘋狂的喜愛達到頂峰后,就開始走了下坡路。
唐宋滅亡蒙古族開始占領中原地區,從那時起蹴鞠就受到了帝王的排斥,慢慢地消失在大眾的視線里。
明朝初期,蹴鞠還是十分流行。可在明朝資料的記載中,曾出現過吳王的弟弟張士信不理軍事,整日沉醉在賭博、蹴鞠與女子的玩樂中,由此蹴鞠開始變得不那么純粹,已經跟淫樂混為一談了。
明朝的朱元璋上位后,規定所有士兵、軍官都不能碰蹴鞠,可有個小軍官不聽話,最后被人活活卸掉了右腳,連同他的家人都被流放到了云南。
因為朱元璋只規定了軍人不可以玩,所以并不妨礙明朝百姓參加蹴鞠活動,朱元璋的對蹴鞠的約束性,算得上是我國蹴鞠史上最重要的轉折。
蹴鞠文化在明朝的深入,也推動了明朝經濟的發展,大街上開始出現了各種制作鞠的作坊,不同款式的鞠都有,明朝百姓叫這為“健色”。
伴隨著明朝手工業的蓬勃發展,蹴鞠社會也更加火熱,關于蹴鞠的行話也流傳在百姓之間。
明朝初期的《蹴鞠圖譜》有四十五個圓社錦語,所謂“圓社錦語”類似于專業團隊的口號,到了明朝中后期,就增加了八十多個呢。
慢慢得到了清朝時期,史書上關于蹴鞠的記錄就沒多少了。滿族人曾經還把蹴鞠與滑冰合在一起,就有了冰上踢球的運動。
一到了冬天,就在如今的北海一地舉辦冰上踢蹴鞠、冰上雜技等活動。
直到清朝中期,西方國家的現代足球傳播到中國,取代了蹴鞠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所以蹴鞠就徹底消失了。
結語:
在蹴鞠的成長之路上,古代的君王對此運動也是呈兩極分化的態度,喜歡的人恨不得每天都玩,不喜歡的則下令廢除。
蹴鞠運動為什么在唐宋以后開始下滑呢?可能就是人們太喜歡,蹴鞠無處不在,導致古人把這當作玩物喪志的典范。
也有可能是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動出現,蹴鞠的大流已經過去了吧。
每朝每代的帝王都為蹴鞠的發展起到了關鍵性作用,也許就是因為人們對它太過于熱愛,才讓蹴鞠走向了滅亡吧。
總之,蹴鞠這長達兩千多年的發展,對當今的足球發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