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聚焦
ZJUSOM
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深入發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對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作用日益凸顯。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出,“推進科技強國建設,全面啟動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加快完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體系,加強拔尖創新人才培養”。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立足中國式現代化對管理類拔尖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為載體,率先構建“交叉學科+場景驅動+全球協同”的創新育人范式——從自主創立“數智創新與管理”交叉學科,到發布“學科交叉BEST戰略”推動商業、工程、科學、技術深度互融,從傾力打造“神經管理學實驗室”、“數智創新與管理實驗室”,到聯合華為、阿里等頭部企業搭建“智能財務實驗室”等產教融合平臺,浙大管院正以“兵團作戰”模式破解傳統管理教育“兩張皮”難題,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硬核銜接”,積極行進在“培養新時代管理類拔尖創新人才”的道路上。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網刊發了管理學院汪蕾、陳發動的文章《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新時代管理類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新載體》。文章立足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戰略目標,針對當前管理學教育面臨的現實挑戰,提出以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為載體,探索中國特色管理類人才培養新范式,為新時代管理教育轉型提供了重要理論參考與實踐路徑。
文/汪蕾 陳發動
學者簡介
汪蕾
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浙大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
陳發動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數據科學與管理工程學系長聘副教授
黨的二十大報告擘畫了“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的戰略藍圖。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環境和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創新精神和卓越領導力的管理人才,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中國式現代化的偉大實踐正在創造獨特的管理實踐。從海爾“人單合一”的商業模式變革,到華為的“灰度管理”理論,這些扎根中國大地的成功實踐彰顯著中國管理實踐背后可深度挖掘的理論價值。要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管理學理論體系、打破西方管理理論的固有迷思,就必須立足本土實踐,創新管理人才培養模式。
我國“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在推動自然科學跨越式發展中成效卓著,然而在社會科學領域的潛力仍有待充分釋放。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蓬勃發展的管理實踐對理論創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亟需構建植根中國土壤、彰顯中國智慧的管理學理論體系。如何將民營企業的管理智慧進行系統提煉,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中國管理理論,并實現其示范推廣價值,始終是研究人員應致力破解的核心時代命題。為破解這一重大課題,國內一些高校立足研究規律,探索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并以此為載體發展了人才培養模式。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數智創新與管理實驗室
此前管理學人才培養模式普遍面臨諸如教學科研兩張皮、科研范式代際滯后、產教協同供需錯配、管理教育價值功利化等問題。十多年前的管理學類教育固守傳統理論框架,定量方法缺失,與現代管理場景及國際前沿業態脫節,存在“理論空心化”與“實踐邊緣化”問題。研究思維依然停滯于舊工業時代理論窠臼,以傳統手工業和半自動化工業發展出來的管理理論不適用于當今高度自動化的產業模式。學科交叉不足、方法論創新乏力,難以支撐新技術、新業態下的管理實踐突破,制約學界引領產業變革的能力。學術研究與業界需求存在鴻溝,科研成果轉化率低,產學研協同機制薄弱,導致人才培養與產業升級“兩頭脫節”。更有甚者,部分管理學教育存在過度追求短期實用主義的問題,嚴重忽視了社會責任與可持續發展。要辦好讓人民群眾滿意的管理類高等教育,迫切需要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育“公忠堅毅、擔當大任”的新時代管理學“健康力量”,引領商業文明向上向善。
面對這樣的現實困境,在以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為載體的人才培養新模式中,可以通過構建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矩陣,打造“教學科研雙軌融合”的管理類人才培養模式。革新研究范式、匯聚世界前沿方法、深化產教融合、打通育人鏈條,進而重塑教育價值導向,落實好、實現好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探索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全球視野的“健康力量”。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價值觀
在長期探索管理學育人新模式的實踐中,筆者總結出了三個突出特點:以“交叉學科+匯聚研究”的方式鍛造拔尖創新能力,通過引入神經科學、行為經濟學、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與理論工具,打破學科壁壘,在“交叉融合”中提升學術創造力;以“場景驅動+問題導向”破解人才培養供需的“場景驅動+問題導向”,推動學術研究與實踐應用雙向協同,服務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堅持價值引領,以中國實踐帶動中國理論,鼓勵學生在全球化語境中理解中國實踐、構建中國理論,成為新時代“頂天立地”的管理類拔尖人才。
以浙江大學為例,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在“平臺—教學—實踐”三維協同機制模式下近二十年的實踐過程中,總結出了四條方法:
一是打造“基礎研究—交叉融合—產業應用”實驗室矩陣,構建“本碩博貫通+教學科研融合”新模式。在2006年首創神經管理學實驗室,后續協同建設腦機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與華為共建“智能財務實驗室”等校企平臺,打造了一個跨越學界業界的平臺,并在平臺支撐下,實施“興趣導向—項目驅動—團隊賦能”的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學生在跨學科團隊中實現能力躍升。
研究團隊成員在實驗室開展實驗
二是搭建“平臺—項目—師生”三維協同機制,依托全球網絡培育拔尖人才,通過與伯克利大學、劍橋大學等世界一流高校共建實驗室、設立“數智決策與管理”國際暑期學校、優秀學生聯合培養、全球聯合課題研究等方式,打破傳統單線指導模式,構建廣域育人網絡。
數智創新與管理實驗室教師參訪伯克利商學院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國際暑校
優秀學生聯合培養
三是構建“需求牽引—問題導向—場景驅動”產教協同新范式,與華為、阿里巴巴、海康威視等企業建立穩定協作機制,推動MBA/EMBA學生與博士生協同研學。通過實地調研與田野實驗,使學術問題服務于現實場景,實現“雙向互補”的產教融合格局。
四是著力構建“價值引領—學術卓越—責任擔當”三全育人生態,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打造“五好導學團隊”、浙江大學“最美研學空間”,在社會“大課堂”與思政“小課堂”融合中實現知識教育、價值引導和能力培養的統一。在探索實踐的過程中,這一模式已經逐漸得到來自國內諸多高校的認可,并基于自身實際情況探索建設實驗室,以此為載體開展社會科學中的“兵團作戰”新模式。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最美研學空間”
新時代呼喚新人才,新人才呼喚新教育。中國近代著名教育家竺可楨曾說:“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會,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以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為載體探索新型人才培養,有助于敢于打破傳統邊界、深化育人機制改革,真正培養出能夠回應時代呼喚、引領未來發展的“健康力量”。未來,應持續深化制度保障、資源配置與標準建設,推動實驗室從“教學+科研”場所,轉化為“理論+話語+實踐”共生的新型學術共同體,以實驗室為載體探索構建“學術社群”,為中國管理學教育模式的發展貢獻新范式。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倡導和堅守“培養引領中國發展的健康力量”的價值觀,落實學科交叉BEST戰略“學科平臺融通計劃”。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商業環境與技術變革帶來的新機遇和挑戰,浙大管院將繼續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實驗室建設,圍繞理論創新、學術引領、智庫建設、人才培養等全面發力,以多學科交叉融合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服務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與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重大需求,引領數字時代管理學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為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貢獻浙大力量。
信息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部分圖片來源:浙江大學數智創新與管理實驗室、浙江大學數據分析和管理國際研究中心
編輯排版:伍梁永
審核:佟慶、陳發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