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魯晚報·齊魯壹點 史安琪 整理
編者按:地名是城市的活態記憶,承載著一方水土的文明根脈。濟南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三千載建城史沉淀出厚重的地名文化遺產,街巷里弄間銘刻著泉城的歷史年輪。近日,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聯合濟南市民政局共同推出《口述濟南老地名》系列報道,通過口述史這一鮮活形式,讓老地名背后的鄉愁記憶與城市發展形成對話。
在濟南市南部山區柳埠街道四門塔景區內,距市區約25公里處,矗立著一座承載千年歷史的建筑瑰寶——四門塔。這座我國現存最古老的單層亭閣式石塔,歷經1400余年歲月洗禮,不僅見證了歷史的滄桑變遷,更以其獨特的建筑藝術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被譽為“華夏第一石塔”,1961年便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日,四門塔景區工作人員魏山鎮帶領大家一起認識四門塔,講述他記憶里的這座千年古塔。
梁思成先生在《中國建筑史》中曾這樣描述四門塔:“平面正方形,四面辟門,中立方墩,墩四面是各坐一像。塔身單層,平素無飾。” 而在《五座中國古塔》中,他更強調其“在中國古塔的演進過程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世界美術全集》也對其稱贊有加,認為 “此塔結構雖簡單,卻具有平衡之美,在石筑之單層塔中,可謂之無與倫比者”。
關于四門塔的建造年代,長久以來眾說紛紜,主要存在前秦時期朗公和尚建朗公寺、東魏楊顯叔所建兩種說法。直到1972年維修塔頂時,工作人員在塔心柱內部上方發現一方形石板,上刻“大業七年造”五個字,并有高僧法贊送神通寺舍利的記載,才基本確定其建成于大業七年。
這座由大塊青石石料壘砌而成的古塔,其建造過程同樣充滿神秘色彩。在1000多年前沒有大型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四門塔的建成曾困擾眾多建筑學者。當地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當初承建的施工人員不知如何運石料,后夢見白胡子老頭說,“我都是黃土埋到脖子的人了”,受此啟發,人們用堆黃土的方法完成了四門塔的建造。
四門塔的阿閦佛佛首,也有著一段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失而復得”故事。1997年前后,多伙盜賊覬覦阿閦佛,有的因被發現放棄,有的因鋸佛首產生火花,誤以為佛祖顯靈而收手。然而,佛首最終還是在 1997年3月不幸被盜,流落海外。歷經5年漂泊,在海峽兩岸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12月,阿閦佛佛首終于回歸四門塔,并經修復復原。如今,無論從哪個角度觀賞,阿閦佛始終以微笑示人,這段經歷也為流失文物回歸樹立了典范。
作為四門塔的守護人,魏山鎮表示,這座古塔背后還蘊藏著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未來將繼續為大家講述,讓更多人領略四門塔的魅力,傳承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8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