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看到馬斯克5月離開白宮的消息時,我的第一反應是“真沒想到”。這個把火箭送上天、把電動車變成全球現象的男人,居然在白宮只待了4個月就黯然退場。
但仔細想想,這場“百日維新”的失敗,其實早就在細節里埋下了伏筆。
咱都知道,馬斯克那可是科技界的傳奇人物,特斯拉、SpaceX 等一系列超牛的公司都是他一手打造,在商業領域那是呼風喚雨,順便當了四年世界首富。
要知道,2024年大選,馬斯克可是下了血本,給特朗普團隊狂砸了超2.9億美元,成了史上最大競選金主。
這錢砸得值啊,特朗普一上臺,就給他安排了個政府效率部(DOGE)負責人的位子,讓他去搞政府改革。
馬斯克那叫一個意氣風發,一上來就立下軍令狀:5年內削減2萬億美元聯邦開支!這目標,聽著就讓人熱血沸騰。
可現實呢?卻狠狠給了馬斯克一巴掌。他搞的那些改革,什么裁撤冗余機構、削減聯邦雇員,一開始看著是挺猛的,可沒多久就捅了馬蜂窩。
教育部削減60億美元預算,聯邦雇員工會直接提起集體訴訟,DOGE的“效率革命”反而拖慢了政府運轉。這哪是改革啊,簡直就是一場鬧劇!
更慘的是,馬斯克還陷入了利益沖突的漩渦。參議院一份43頁的報告直指他利用職權,為旗下SpaceX、特斯拉等企業規避超23.7億美元罰款,甚至被曝非法獲取聯邦部門數據。
這瓜一爆出來,馬斯克的人設瞬間崩塌,成了眾矢之的。
不過,要說馬斯克敗局的關鍵,還得提提他和白宮辦公廳主任蘇珊·威爾斯的那場“辦公室戰爭”。
馬斯克想在橢圓形辦公室旁設個辦公室,結果被威爾斯以“破壞白宮紀律”為由直接拒絕,最后被“流放”到了隔街的艾森豪威爾行政大樓。這物理空間的隔離,其實就是權力核心的排擠。
更絕的是,威爾斯還嚴格限制馬斯克直接接觸特朗普,劃定了兩人間的“等級關系”。馬斯克想通過電話溝通,威爾斯卻說“電話溝通效果一樣”,這不明擺著把他從決策圈邊緣化了嗎?
這場博弈的勝負,其實早在特朗普選擇威爾斯而非馬斯克作為權力守門人時就已注定。
馬斯克再怎么折騰,也不過是特朗普真人秀的臨時演員罷了。他高調宣稱的“每天節省40億美元”,
結果呢?截至3月底,DOGE聲稱節省1300億美元,但公開賬目僅列支220億美元,連馬斯克團隊都承認“大部分是未來預期”。可想而知內部的改革阻力有多大?
而且啊,馬斯克在白宮的這4個月,還嚴重影響了他的商業帝國。特斯拉因為他的政治化標簽遭遇全球抵制,德國費爾登7輛特斯拉被燒毀,紐約門店遭涂鴉,澳大利亞經銷商被破壞,第一季度交付量同比暴跌13%,股價蒸發41%。
SpaceX也沒好到哪去,印度政府以“國家安全”為由推遲星鏈合作,歐盟啟動反壟斷調查,德國限制其工廠擴建。這哪是改革啊,簡直就是自掘墳墓!
更諷刺的是,馬斯克和特朗普這對曾經的“親密戰友”,最后也鬧掰了。
2025年4月,特朗普推出“對等關稅”政策,導致特斯拉歐洲供應鏈成本激增,德國工廠減產,中國市場份額被比亞迪蠶食。
馬斯克個人財富兩日縮水310億美元,而特朗普家族卻被曝通過內幕交易套現300億美元。
憤怒的馬斯克在社交媒體痛斥白宮貿易顧問“比磚頭還蠢”,卻始終不敢直接懟特朗普。這種憋屈,真是讓人看了都替他難受。
最終,在5月2日,馬斯克正式卸任DOGE負責人,結束了這場短短130天的“政府CEO”生涯。
他在白宮內閣會議上向特朗普表示感謝,還稱贊川普政府“百日政績”非凡。可這話說出來,誰信啊?不過就是場面話罷了。
說實話,馬斯克這次白宮之旅,真是讓人唏噓不已。他本想用科技思維改造政治生態,結果卻在權力的絞肉機中粉身碎骨。
這背后的底層邏輯,其實就是白宮權力爭奪賽中落敗了。馬斯克以為自己有錢有勢,就能在白宮呼風喚雨,可他忘了,華盛頓不是特斯拉工廠,這里連擰顆螺絲都要國會投票。
夜深人靜時我常在想,馬斯克這場政治冒險究竟輸在哪?是低估了官僚體系的頑固?還是高估了自己的明星光環?
看看他辭職當天的背影想起:“有時候,最艱難的撤退比盲目前進更需要勇氣”。或許正如老板辦公室掛的那幅字:欲速則不達。
覺得寫的還不錯的話,麻煩點贊鼓勵一下唄,下次風起再見!
我是銳風派(全網同名),90后斜杠青年,一個喜歡時事剖析又愛鉆研科技互聯網那些事兒的自媒體人,每周為你深度輸出:
?時事熱點的深度解讀
?科技互聯網行業的冷思考
一起解鎖「銳風視角」,一起在信息爆炸時代保持獨立思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