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作為國家治理的基石,關乎社會穩定與民生福祉。近年來,當涂縣石橋鎮以黨建為引領,充分發揮老黨員、老干部、老教師、老村民組長、老退伍軍人等“銀齡”群體的優勢,構建起“銀發力量 + 網格治理”的多元共治新模式,為鄉村振興和基層治理提供了生動實踐。
團林村地處石橋鎮西側,轄區內企業眾多,年均接出警量達3000余起。2023年,團林村積極吸納30名政治素質過硬、群眾基礎深厚、能力突出且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員,依托村級綜治中心成立“五老”治理工作室。這些“五老”人員憑借“地熟、人熟、事熟”的本土優勢,在矛盾糾紛化解、理論法規宣講、移風易俗倡導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讓基層治理的觸角真正延伸到群眾身邊。
為切實化解轄區內的矛盾糾紛,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目標,“五老”工作室主動作為,深入開展走訪調研,建立詳細的村情檔案,全面掌握各類矛盾糾紛情況。在此基礎上,工作室組建小專班,與當事人面對面溝通,傾聽他們的心聲,綜合運用政策法律、道德規范、傳統習俗和親情紐帶等力量,將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做到問題不出屋內院落、不拖至田間地頭。
村民吳世東承包的魚塘位于團林村主水系要道,因養殖密度大,他將出水口控制得較小,影響了主水系的正常通水。為保障正常提水抗旱,由尹顯才、吳世明、夏永華組成的“五老”調解小專班多次上門與吳世東溝通。在“五老”人員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勸說下,吳世東深受觸動,最終同意打開出水閘口,確保了主水系的暢通。
“五老”工作室的作用遠不止于矛盾化解。在理論宣講和法治普及方面,“五老”成員化身兼職宣講員,以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將黨的政策理論和法律知識送到群眾身邊。團林村以“五老”治理工作室為紐帶,積極推廣信用村建設、道德積分超市等創新舉措,推動基層治理與鄉風文明建設深度融合。此外,“五老”工作室還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截至目前,已為村民解決“關鍵小事”56 件,讓村民切實感受到基層治理的溫度與力度,顯著增強了他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石橋鎮團林村“五老”治理工作室的實踐,不僅激活了基層治理中的“銀發資源”,更重塑了“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基層治理共同體。當“夕陽紅”邂逅“治理藍”,當“老智慧”融入“新治理”,“銀發力量”正成為照亮基層治理前路的“溫暖燈塔”。(林郁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