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戰被蔣介石稱為“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戰,這一戰讓國軍頭號主力灰飛煙滅,同時這一戰也險些讓華野27萬主力全軍覆沒,為了這一戰,粟裕整整四天四夜沒合眼。
想必大家已經猜到了,這便是華野的經典戰例——孟良崮戰役,今天我們來回顧一下那場血戰,或許整個戰役的來龍去脈與諸位的認知并不相同。
并不存在“張靈甫貪功冒進”這個說法
由于在解放戰爭初期,國軍的“全面進攻”方略被教員的運動戰思想破解,1947年上半年,蔣介石被迫調整方略,集中94個旅對山東、陜北進行“重點進攻”。其中負責進攻山東的國軍兵力高達24個整編師,共計35萬人,由陸軍總司令顧祝同指揮。
考慮到我軍在山東根據地經營已久,顧祝同十分謹慎,采取了“密集靠攏,穩扎穩打,齊頭并進”的戰法,三個兵團一字排開,緩緩向北推進,顧祝同的意圖是逼迫華野主力北渡黃河,離開山東根據地,然后再與華北的傅作義部合力對其進行圍殲。
其中第1兵團由湯恩伯指揮,下轄第7軍以及第25、28、57、48、65、74、83七個整編師,主要負責控制通州到臨沂的交通線,以便后續部隊持續進攻。不難看出,第1兵團中最難啃的骨頭當屬張靈甫指揮的整編74師。
顧祝同的想法是穩中求勝,假如國軍面對的是林彪的東野,這種思路或許還有幾分勝算(我軍四大野戰軍中,東野專業化程度最高,但打仗風格也相對公式化,這與科班出身的林彪有直接關系)。
只可惜這次國軍面對的是華野,這支部隊在粟裕的指揮下很少按套路出牌,經常起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這也是粟裕在解放戰爭初期屢次打出神仙仗的原因。
顧祝同一心構筑的戰線看似天衣無縫,但在“運動戰大師”粟裕的面前,這種戰術布局多少顯得有些僵硬,尤其是在面對突發情況時,國軍難免會牽一發而動全身,部隊的執行力、反應力都會大打折扣。
這就像是非洲草原上鬣狗與水牛之間的戰斗,水牛雖說高大威武,但在行動敏捷的鬣狗面前,只有被撕咬的份。
果不其然,從3月到5月,華野果斷出擊,先后消滅了第2兵團下轄的整編72師,以及第1兵團整編83師一部。之后華野主力迅速向新泰、蒙陰、博山、淄川方向撤退。
華野邊打邊撤,目的就是調動敵軍,迫使他們的戰線出現空隙,然后再逐一進行圍殲,看著國軍陷入了被動,蔣介石忍不住拿起了教鞭,命令湯恩伯的第1兵團進攻坦埠、沂水,王敬久的第2兵團進攻博山、張店,第三、第二綏靖區一部向新泰蒙陰進攻。
蔣介石臨時介入,事實上已經打破了顧祝同原來的作戰計劃,國軍主攻方向由向北改為了向東。人們經常吐槽蔣介石“不懂軍事還要干預軍事”“越級指揮小能手”,其實這并不是核心問題,林彪也經常越級指揮,東野也沒少打勝仗。
蔣介石的核心問題是,既想干預指揮,又不愿意充分了解情報,既然你喜歡事必躬親,那就應該像諸葛丞相那樣事無巨細,盡量把命令具體化,但蔣介石經常是命令下一半,剩下的讓前線指揮官自由發揮。
這就好像公司里那些無能領導:“方案的風格有些不合適,需要大改一下。”
“可是我們距離向甲方交方案只剩下兩天的時間了啊,時間根本不夠用了。”
“方案應該展現出宏大的風格,你努努力。”
“改動太大了,我沒有思路,要不請領導給提供點具體的思路吧。”
“你作為設計師,這是你的事,后天記得交給我。”遇到這樣的領導,真是每個下屬的“福氣”。
如果堅持顧祝同原來的戰法,我軍勝利的希望其實是比較渺茫的,水牛體型碩大,被鬣狗咬幾口又如何?只要穩步向黃河推進,華野的活動空間將會越來越小,前兩個月粟裕雖說打了幾場漂亮仗,但并未傷及國軍筋骨。
最重要的是,當時華野兵力也有27萬,27萬人在山東平原四處游蕩,解放軍不是永動機,也要考慮補給、士氣的問題。所以,當時的華野其實打不起更多的運動戰,只要國軍戰法不變,華野搞不好還真要北渡黃河,去和華北的聶榮臻部匯合。
蔣介石的這道命令一下,不僅顧祝同懵了,在前線指揮的湯恩伯、王敬久、王耀武等人也懵了,三個兵團瞬間失去了協同能力,至于軍一級指揮官,更是難以洞悉上級意圖,基本上是各打各的,粟裕只用了幾次局部勝利就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為了讓部隊恢復協同性,湯恩伯致電蔣介石,希望讓整編74師先行進攻坦埠一帶,控制山角山、孟良崮、黃斗項山、盧家山坡等高地,畢竟是國軍精銳中的精銳,整編74師完全有能力來個中心開花。
假如華野主力被74師吸引,國軍剩余部隊就能以74師為中心,圍殲華野主力。如果粟裕不上鉤,國軍將會有更多的時間整理戰線,再加上各處高地被74師控制,國軍的勝利只是時間問題。
湯恩伯的方案得到了蔣介石的默許,蔣介石親自給張靈甫發了電報:“部隊11日拿下坦埠周圍高地,以確保12日攻坦作戰順利進行。”
不得不說,湯恩伯的方案沒任何問題,但蔣介石給張靈甫下的命令卻顯得十分荒誕,這也詮釋了蔣介石在軍事上完全是個外行。
首先,該命令發出時是5月10日,此時張靈甫的整編74師位于坦埠之外35公里的垛莊,也就是說張靈甫只有1天的時間用來趕往戰場并完成戰斗;其次,整編74師是一支重裝部隊,機械化程度極高,但是垛莊到坦埠外圍地形復雜,多是崇山峻嶺,這種地形下,四個輪子的汽車其實還不如兩條腿跑的快。
無奈之下,張靈甫只能命令一個團留守垛莊,一并被留下的還有幾乎所有的重型裝備,自己率74師主力翻越孟良崮,北上進攻坦埠。
所以之后與華野在孟良崮交戰的整編74師其實是被閹割之后的,火力方面嚴重不足。
許多人認為孟良崮一戰是張靈甫貪功冒進所致,其實這種說法根本不存在。張當年因為殺妻案鋃鐺入獄,是蔣介石力保才回到了部隊,之后成為了御林軍的統帥,那也是因為蔣介石的提攜,所以即便是蔣介石的命令如此荒誕,作為張靈甫人生的貴人,張靈甫有什么理由不去堅決執行?
并不存在“友軍見死不救”的說法
網上還有一種說法,“由于整編74師機械化程度較高,行軍速度過快,所以與兩側的整編25師、整編83師產生了間隙,給了華野機會”。
這種說法更是無稽之談,前文說了,張靈甫幾乎是輕裝上陣,壓根就沒帶重型裝備,至于74師和83師、25師之間的空隙,完全是由于兵團一級的命令相比于蔣介石直接對張靈甫下達命令有滯后性,并非是二者“追不上”74師。
隨著74師的兩翼越來越空虛,粟裕敏銳的發現了戰機,但這可是華野的一次大動作。
首先,這次華野的敵人是國軍的頭號精銳,雖說張靈甫放棄了重型裝備,但連排一級的重機槍、迫擊炮數量驚人,至于班一級的自動火力,更是五花八門,全師包括2400支湯普遜沖鋒槍、1080挺1918A2輕機槍、324具巴祖卡火箭筒。
再加上74師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是一支鐵軍,官兵戰斗素養極高,華野裝備簡陋,想要戰勝這樣一支部隊,談何容易。
其次,華野必須在最短的時間內吃掉74師,如果不能,等其他國軍趕到,華野35萬大軍將會全軍覆沒。一向敢于打險仗的粟裕的想法是,在敵人收網前吃掉魚餌,如果在解放戰爭相持階段吃掉蔣介石的御林軍,將會最大程度振奮我軍的士氣。
由于此戰風險極大,粟裕特意致電了中央軍委,詢問看法。毛主席的回電是:“一切按望情況決定,我們不遙制。”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即便是毛主席,對這一仗心里也沒底。
5月12日凌晨,華野在粟裕的指揮下傾巢出動,以第1、第8兩個縱隊進攻蘆山,并向74師兩翼運動,切斷其與黃百韜25師、李天霞83師的聯系。第6縱隊從魯南北上,圍困垛莊,切斷74師后路,第4、第9、第1、第8四個縱隊圍殲74師。
另外粟裕還派出了第3、第7、第10縱隊阻擊鐘紀第7軍、邱清泉第5軍、胡璉第11師,令有特種兵縱隊在坦埠以東待命。
由此可見,華野幾乎是賭上了全部家當來打這場仗,孟良崮戰役看似是華野圍毆整編74師,其實這場戰役牽扯的國軍部隊非常多,只不過是因為74師處于戰役核心,以至于大家都忽略了其他部隊在戰斗中的作用。
網上有人說“張靈甫生性傲慢,在國軍中人緣極差,導致周圍友軍在增援孟良崮時出工不出力”。張靈甫性格孤傲,這點倒是有可能,但是假如國軍真的對74師見死不救,粟裕犯得上拿出七個縱隊來打援嗎?
我們還可以通過分析數據的方式來辨別信息真偽。孟良崮戰役我軍傷亡2.3萬人(實際只多不少),國軍傷亡4.6萬人,其中整編74師3萬余人,最終1.9萬人被俘,也就是說華野擊斃、擊傷74師之外的國軍人數約為3.5萬人,我們還覺得國軍見死不救嗎?
其中網上被黑的最多的當屬李天霞的整編83師,還有人列舉出了李、張二人在工作職位方面的一些恩怨,最終得出結論:李天霞官報私仇。
李天霞和張靈甫都是黃埔出身,兩人也都是蔣介石的嫡系,能夠成為這個級別的軍人,豈能把個人恩怨帶進戰場?這未免把國軍想的過于“業余”了。
更何況,張靈甫是蔣介石身邊的紅人眾人皆知,蔣介石也對李天霞下達了死命令:“不惜一切代價增援孟良崮,違者軍法從事。”縱使張靈甫平時傲慢,李天霞也沒勇氣挑戰校長的底線。
孟良崮戰役后,李天霞果然遭到了蔣介石的清算,甚至要揚言槍斃他,多虧錢大鈞等國軍元老求情,李才由死刑改為有期徒刑。
實際上李天霞服刑時間不足兩年,回到軍隊后職務不降反升,守衛福建時職務甚至達到了兵團級。假如李天霞真的在孟良崮戰役中違逆蔣介石,以蔣的用人風格,怎么可能再次重用他。
李天霞在孟良崮戰役中最多也就是優柔寡斷,當時整編83師周圍有我軍兩個縱隊,如果貿然增援74師,那么正中粟裕下懷。
迫于形勢,張靈甫也犯了一個致命錯誤,率全部主力上了孟良崮,國軍的陣地處于一個石頭山,戰士們難以挖掘工事,并且山上缺乏水源,除了三萬士兵需要日常用水之外,一千多挺重機槍沒有冷卻水后也會成為燒火棍。
最終華野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時間就拿下了孟良崮,即便是李天霞毫不猶豫的發起進攻,兩天的時間內打穿我軍防線也顯得不現實,我們不妨看看另一邊全力進攻的黃百韜25師的下場,所以74師覆滅,最不該背鍋的其實恰恰是周圍增援的友軍。
整場戰役,粟裕4天4也沒合眼,前線的消息一條一條的傳到指揮所,正如他預料到的那樣,這場戰役進行的異常艱難,孟良崮山頭到處是殘肢斷臂,當地百姓回憶:“那場仗打完之后山上的鳥叫聲都少了,獵戶們更是兩年都不敢上山。”
結語
后來部門官方資料也記載:“孟良崮戰役我軍取得勝利的原因是張靈甫的冒進,以及國軍內部的矛盾。”
晚年的粟裕看到這些資料后非常不滿:“這是不符合實際情況的,這完全是削足適履,把敵人想的過于愚蠢了。”
只有經歷過戰爭的人才了解戰爭的慘烈,歷史的第一要素就是真實,不應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需求而隨意改動,后世需要知道前輩們建立新政權靠的是血肉之軀,敵人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