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期間,東野和華野的表現都十分出色。三大戰役,東野打了兩個,華野打了一個。國軍五大王牌主力,東野殲滅了兩支,華野殲滅了兩支半。從戰績上來看,這兩支野戰軍基本上平分秋色。但從過程上來看,華野打的硬仗更為艱難,傷亡也比東野要大。
我們不妨拿三大戰役做個對比,遼沈戰役中,東野傷亡了69000余人;淮海戰役中,華野傷亡了91000余人。兩支野戰軍雖然最后都取得了戰役決戰的勝利,但華野的傷亡卻比東野要大。之所以出現這個情況,一個主要的原因是國軍能打硬仗的狠人都讓粟裕碰上了。
整個解放戰爭期間,國軍高級將領雖然整體表現不佳,但能打硬仗的人還是不少的。東北戰場上有杜聿明、孫立人、廖耀湘和衛立煌;西北戰場上有鐘松;華東戰場上有邱清泉、黃百韜、張靈甫、胡璉和王耀武;中原戰場上有白崇禧和薛岳。
這些國軍高級將領都能打硬仗,但狠人卻不多。他們當中不少人在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往往選擇突圍或逃跑,很少死戰到底。比如華東戰場上的胡璉、邱清泉和王耀武,東北戰場上的廖耀湘、范漢杰和衛立煌。
戰局不利的情況下,國軍高級將領突圍或逃跑,對士氣影響很大,經常導致兵敗如山倒。比如廖耀湘的十萬精銳兵團,在黑山阻擊戰中的傷亡并不是很大,部隊的建制也還完整,仍然有不小的戰斗力。但廖耀湘見前往錦州的道路打不通,就動了逃跑的念頭,導致近十萬大軍瞬間崩盤,被東野追著屁股打。
由于敵人已經喪失了斗志,這種追擊戰,部隊的傷亡就會小很多。假如廖耀湘當時沒有逃跑,而是死扛到底的話,東野要想將整個東進兵團吃掉,恐怕要付出不小的傷亡代價。因此廖耀湘、杜聿明和衛立煌等人雖然都很能打,但卻算不上能打硬仗的狠人,原因就是他們缺少死戰到底的勇氣。
以這個標準來衡量的話,國軍高級將領當中,能打硬仗的狠人只有張靈甫和黃百韜兩人而已,而這兩位,卻都讓粟裕給碰上了。解放戰爭初期,國軍高級將領當中,張靈甫的風頭最為強勁,在華中攻占了兩淮,在山東占領了萊蕪、蒙陰與河陽,連戰連捷,給華野制造了很大的困難。
張靈甫為人驕狂,連打勝仗后更加不可一世。為了搶奪攻占華野首府臨沂的頭功,他撇下了擔負兩翼掩護任務的黃百韜和李天霞,孤軍突進,最終被粟裕抓住戰機,包圍在了孟良崮。如果換成一般國軍高級將領的話,很可能選擇第一時間突圍。
但張靈甫被包圍后,卻選擇了和華野死磕。雖然華野最終將整編第74師全殲,但也付出了一萬多人的傷亡代價。張靈甫見回天無力,選擇了自殺。蔣介石聞訊后,痛哭流涕,不僅將見死不救的李天霞撤了職,還用拐杖將他打的頭破血流。
一年半后,淮海戰役打響。由于劉峙的錯誤指揮,黃百韜的第7兵團在新安鎮白白浪費了三天的寶貴時間,等再想撤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最終被華野包圍在了碾莊地區。被包圍后,黃百韜并沒有選擇突圍,而是給部隊下了死命令,要一換一的打到底。
華野原本打算5天時間消滅黃百韜,就連劉峙都認為黃百韜撐死只能堅持7天。但黃百韜在碾莊足足堅持了14天。黃百韜雖然是雜牌將領出身,但能攻善守,軍事指揮才能十分出色。在膠東作戰時,連戰連捷,許世友都抵擋不住。豫東戰役最后階段,他又從山東跑到中原參戰,在帝丘店力拼華野,最終迫使粟裕撤退。
而且黃百韜還有一個特點,在國軍高級將領當中很罕見,那就是友軍有難的時候,他不明哲保身,而是拼死救援。孟良崮戰役時,外圍眾多國軍高級將領,只有黃百韜一人出死力救援張靈甫。南麻戰役的時候,又是黃百韜一路疾馳,沖破華野的阻擊,將胡璉從重圍中救了出來。
這次黃百韜自身陷入了重圍,他深知國軍見死不救的陋習,因此一開始就沒打算等援軍,而是決心死戰到底,一換一的打下去。黃百韜的死硬,給華野制造了很大的麻煩。最終華野耗時14天才將黃百韜兵團全殲,自身也付出了6萬余人的傷亡代價。
整個淮海戰役,華野才傷亡了91000余人,單碾莊戰役就傷亡了6萬余人,足見黃百韜有多難打。碾莊戰役的最后關頭,無力回天的黃百韜沒有像胡璉和黃維那樣選擇丟下部隊逃跑,而是開槍自殺。胡璉雖然也能打,但遠不如黃百韜這樣硬氣。
整個解放戰爭期間,眾多國軍高級將領當中,能打硬仗的狠人算下來只有張靈甫和黃百韜兩人而已。偏偏這兩個人還都讓粟裕給碰上了,要解決這樣難纏的對手,傷亡自然不會小,這也是解放戰爭期間,華野的傷亡比東野大的一個主要原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