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參考權威資料并結合個人觀點撰寫,具體資料會在文中和文末詳細說明!
以前大家爭著搶著要辦,現在卻避之不及,奧運會作為全世界矚目的體育盛會,原本是展示國家實力的重要舞臺,可如今卻成了東道主的“經濟負擔”。
從里約奧運虧損140億,到東京奧運會虧掉500億,奧運會似乎變成了一塊“燙手的山芋”,巨大的投入與回報不成正比,讓人心生顧慮。
那么,我國在2008年舉辦的北京奧運會,最終盈利了多少呢?
那些被奧運拖垮的城市
提到因奧運光環而迷失、最后摔了跟頭的城市,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絕對榜上有名。無論桑巴舞跳得多熱情,也掩蓋不了虧損20億美元(約合141億人民幣)的冰冷現實。當初承諾的陽光沙灘和比基尼美女,最后變成了場館中銹跡斑斑的鋼筋,全世界都為他們捏了一把汗——這些工程能不能撐到開幕都是個未知數。
工期一再拖延,預算不斷攀升,比賽海域還爆發了“超級細菌”,運動員們心里能不忐忑嗎?為了面子好看,主辦方硬是花了3.2億美元修了一道七公里長的“奧運墻”,把旁邊的貧民窟遮得嚴嚴實實。
這種做法不僅沒落得好,反而激怒了當地民眾。警察因為工資拖欠罷工,結果黑幫趁機打劫,運動員代表團遭遇搶劫的事情隔三差五就上新聞,安保形同虛設。
奧運會結束后,那些耗巨資建造的體育公園迅速荒廢,游泳池變成了臭水坑,高爾夫球場每年還得倒貼幾百萬美元維護。有的場館甚至成了流浪漢的棲身之所,連發給運動員的獎牌都開始生銹。
沒過多久,2020年東京奧運會的劇本同樣令人沮喪。本來預算就捉襟見肘,又趕上全球疫情,簡直是雪上加霜。比賽被迫推遲一年,各種開銷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
原本指望門票收入和游客消費能夠彌補部分損失,但最后場館里空無一人,精心準備的大餐無人問津,只剩下電視轉播廣告費聊以慰藉。算下來,總共虧損了70億美元(約合500億人民幣),誰看了都會心疼。
日本人絞盡腦汁省錢,比如從廢舊電子產品中提煉黃金制作獎牌,給運動員安排紙板床,但這些小修小補根本無法填補巨大的虧空。更糟糕的是,按照規定,他們還得向國際奧委會支付一大筆轉播費和贊助分成,這買賣怎么看怎么虧。
那么,奧運會的錢到底花到哪里去了?為什么它會成為一個名副其實的“吞金獸”呢?
奧運“吞金獸”的胃口有多大
顯而易見的大額支出誰都看得清清楚楚,體育場館不會憑空出現,要么翻新舊的,要么從零開始新建,哪一項不是真金白銀砸出來的?還有媒體中心、奧運村等配套設施,同樣是花錢的大戶。
不僅如此,場館建好了之后,日常維護保養又是一筆長期支出。很多時候,場館建設時轟轟烈烈,后續維護卻力不從心,只能眼睜睜看著它們風吹雨打逐漸荒廢。
除了這些顯而易見的投入,還有許多看不見的“隱形開支”等著你。賽事期間,成千上萬的運動員、官員、記者以及游客從世界各地涌來,吃喝住行每一項都需要妥善安排。賽事服務、城市交通系統升級、尤其是安保工作,這些軟性投入每一項都是天文數字。
主辦國必須保證所有人的安全,安保級別不斷提高,成本自然居高不下。可以說,辦奧運就像擺流水席,客人還沒到,柴米油鹽醬醋茶就得先備足,而且標準還不低。
絕處逢生并非天方夜譚
當然,并非所有的奧運會都以虧損告終。在這片“冰天雪地”中,也曾有逆襲的“火花”,1984年的洛杉磯奧運會就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
當時,蒙特利爾的慘痛教訓還歷歷在目,很多城市對奧運會唯恐避之不及,洛杉磯幾乎是撿了個漏,沒有競爭對手就拿到了舉辦權。當地老百姓一開始也有疑慮,生怕重蹈蒙特利爾的覆轍。
關鍵時刻,洛杉磯奧組委主席彼得·尤伯羅斯站了出來,這位頭腦靈活的領導人將一手爛牌打得漂亮無比。
他的核心策略可以概括為“商業化”三步走:電視轉播權公開競價,最大化媒體價值;商業贊助實行壟斷經營,確保贊助商權益得到保障;門票銷售則玩出了花樣,采用階梯式定價,既滿足了高端需求,也讓普通觀眾有機會參與其中。這些招數放在今天可能不算稀奇,但在當時卻是石破天驚的創新之舉。尤伯羅斯團隊還特別精明,能用舊場館絕不新建,一下子節省了大筆資金。
結果,洛杉磯奧運會不僅沒有虧錢,反而成為奧運史上第一個盈利的賽事,讓全世界大跌眼鏡:原來奧運會也能賺錢!不過話說回來,洛杉磯的成功有其特定的天時地利人和,完全復制并不容易。
但北京卻實現了逆轉,2008年奧運會辦得非常出色,組織能力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更重要的是,經濟賬算下來還盈利了大約10億人民幣。這背后靠的是國家層面的強大組織協調能力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北京奧運會總投資高達幾千億人民幣,雖然聽起來嚇人,但與其他虧本的國家不同,這筆巨款并沒有簡單粗暴地全部投向體育場館,而是精準地用于那些能讓城市長期受益的基礎設施建設。
為了辦好奧運,北京一口氣新增了五條地鐵線路,總長度超過200公里,投資600多億;首都機場的新T3航站樓花費近300億,大大提升了北京作為國際化大都市的形象和吞吐能力。
此外,超過一千億的資金被投入到環境治理中,植樹造林、污水處理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首都爭取到了更多的藍天白云。這些錢名義上是為了奧運花的,實際上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奧運會結束后,這些升級后的交通網絡、煥然一新的機場以及明顯改善的生態環境,持續造福著幾千萬北京市民。
那些標志性的奧運場館,如鳥巢和水立方,并沒有在熱鬧過后被人遺忘,如今它們已成為熱門旅游景點,每年吸引數百萬游客,僅門票和相關商業收入就有數億元。
同時,這些場館繼續承辦各類大型演出、體育比賽和商業活動,真正做到了“一次投入,長期收益”。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北京奧運會像催化劑一樣推動了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2008年時,體育產業總規模約為4700億,到2019年已突破三萬億!這場由奧運點燃的運動熱潮至今仍在影響著每一個人。
文章信源:原文刊登于北京日報---2024.08.17:《奧運會為何燒錢,又如何賺錢?“虧本”的奧運會還值得辦嗎?》原文刊登于每日經濟新聞---2024.07.20:《下周啟幕!巴黎奧運會預計將耗資82億美元,成史上第六貴,能否破解奧運會虧損“魔咒”?》原文刊登于國家審計署---2009.06.19:《北京奧運財務收支審計結果出爐 結余將超10億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