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2月26日,北京寒風(fēng)凜冽,解放軍總醫(yī)院卻暖意融融。
毛新宇的妻子劉濱剛生下一個男嬰,護(hù)士抱著孩子出來報喜時,守在門外的毛家人都笑了,這孩子和太爺爺毛澤東同一天生日,都是12月26日。
毛家第三代:從“遲到”的孫子到紅色傳人
時間倒回1970年1月,77歲的毛主席第一次當(dāng)上爺爺。當(dāng)秘書把襁褓中的毛新宇抱到中南海時,老人家樂得合不攏嘴,提筆寫下“毛新宇”三個字。誰料1976年毛主席逝世時,年僅6歲的毛新宇甚至沒來得及和爺爺拍張合影。
毛新宇的童年是在父親毛岸青的教導(dǎo)下度過的。毛岸青這輩子吃盡苦頭:4歲喪母,和哥哥毛岸英在上海街頭撿垃圾、睡馬路,被特務(wù)打得頭破血流,直到1936年才被黨組織送到蘇聯(lián)。
在莫斯科,兄弟倆擠在集體宿舍啃黑面包,卻把毛澤東寄來的書單翻得卷邊。
1947年,毛岸青終于回到延安。毛澤東看著瘦弱的兒子,心疼得直嘆氣。
可當(dāng)毛岸英犧牲在朝鮮戰(zhàn)場時,這個飽經(jīng)滄桑的父親只是默默把電報疊好,轉(zhuǎn)身對工作人員說:“打仗嘛,總要死人的?!?/p>
毛岸青的婚事:主席親自當(dāng)“月老”
1957年,毛岸青在大連養(yǎng)病,44歲還是單身漢。毛澤東急得托人捎話:“你嫂子的妹妹邵華在北大讀書,你們年輕人多接觸接觸?!?/p>
原來邵華早給姐姐透露過口風(fēng),毛岸青也偷偷給小姑娘寫過信。
1959年,劉思齊帶著妹妹邵華去大連探望毛岸青。毛岸青穿著一身洗得發(fā)白的中山裝,緊張得直搓手。
倒是小姑娘大大方方開口:“毛大哥,我姐說你蘇聯(lián)話講得好,能教我?guī)拙鋯??”這一教,就教出了半輩子緣分。
1960年婚禮那天,毛主席托人送來一塊手表和一床被子,手寫信里只有一句話:“要好好過日子。”婚后毛岸青常對妻子說:“爸這輩子沒給咱們留錢,就留了句話,低調(diào)做人。”
毛東東降生:名字藏著太爺爺?shù)摹懊艽a”
2003年毛新宇當(dāng)爸爸時,全家人最上心的就是起名。姑姑李訥摸著小嬰兒的臉說:“這眼睛鼻子,簡直和新宇小時候一個模子刻的。”
當(dāng)聽說孩子生日和太爺爺同一天,李訥突然一拍大腿:“別用冬天的‘冬’了,問他太爺爺借兩個字!”
李訥建議:叫‘東東’多好!”邵華一琢磨,“東”字既暗合毛澤東的“東”,又應(yīng)了生日的“冬”,當(dāng)場拍板。江澤民得知后還專門打電話祝賀:“毛家第四代,這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毛家精神:從流浪兒到紅色傳承人
毛岸青臨終前拉著兒子手說:“把我葬在你奶奶楊開慧旁邊。”
2007年老人去世時,身上還穿著40年代那件舊棉襖。邵華在悼文里寫:“他走得安靜,就像他來時那樣?!?/p>
如今毛東東已長成大小伙子,成績在班里數(shù)一數(shù)二。
毛新宇常對兒女說:“太爺爺沒給咱們留金山銀山,就留了本‘如何做人’的無字書?!?/p>
每年清明,毛家人都會去楊開慧墓前放一束野花,就像當(dāng)年毛澤東在延安窯洞里說的:“開慧活著,該多疼這些孫子啊。”
從上海街頭的流浪兒到中南海的紅太陽,從蘇聯(lián)病房里的少年到韶山?jīng)_的守墓人,毛家四代人的故事,藏著中國革命最真實的密碼。
就像李訥說的:“起名借字是小事,借到太爺爺那股子精氣神,才是大事?!?/p>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