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曾有為
來源 | 品牌觀察官(ID:pinpaigcguan)
引言:香港又一連鎖老字號,倒下了。
港人北上消費成風,可以說給香港本地的零售業帶來了很大的壓力。
而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吸引力對內地人來說也在逐漸減弱,如今的香港正處于“本地人留不住,內地人不想去”的尷尬處境。
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入境事務處數據顯示,5月5日截至晚上9時,5天累計約有109.2萬人次旅客訪港,其中91.3萬內地旅客人次來港!
雖然今年的五一假期香港人山人海,但是這些旅客更多的是打卡拍照,而不是瘋狂掃貨。
在這里,物欲橫流不再寫滿了每個人的臉,香港多個知名景點及網紅打卡位人潮涌動,處處可見游客排隊拍照的熱鬧場景。
港人北上熱潮、旅客消費意愿降低,疊加內地餐飲品牌攻港等各種因素的夾擊下,香港的餐飲業備受挑戰。
而如今,香港的結業潮還在繼續。
近日,一家擁有33年的香港老字號粥店宣布結業,令無數食客感到惋惜與痛心,大家又要跟這個熟悉的味道說聲再見了。
香港33年老字號宣布全線結業
10元吃飽的“窮鬼餐廳”也難以為繼
近日傳出陷財困的海皇粥店,母公司海皇國際有限公司董事局在5月7日晚公布,基于經營環境及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等因素,決定終止全部業務,并于同日關閉所有店鋪及辦公室。
屹立33年的海皇粥店,屬于港人一代的記憶,徹底結束了。
沒有任何預警,甚至連店門口都沒貼結業通告,一紙通告發給員工:全線結業,即日終止雇傭合約。
打了顧客和員工一個措手不及。
這個創立于1992年的海皇粥店,對于很多港人來說并不陌生了,高峰期在港曾擁有逾30間分店。
其以全港首間連鎖粥店食肆聞名,主打傳統廣東粥品,招牌美食有碎牛粥、皮蛋瘦肉粥、炸腸、多款創新腸粉及小食等,撐起了不少港人的宵夜回憶。
對于海皇粥店的結業,不少港人表示惋惜,“都系一個時代既記憶,好唔好食以后都冇得食了。”
實際上,海皇粥店的結業早就有跡可循。
過去8個月,海皇已經悄悄關了五家分店,甚至連沙田好運中心的設備都曾準備拍賣。
在灣仔莊士敦道的分店,去年8月底就因為欠了3個月租金,被業主告到高等法院,業主索賠81.3萬元還有違約賠償,還要求把店鋪交回去。
而店里店員工在口罩期間被要求“八折支薪”,接受就留下,不接受就離職。
其實海皇粥店也不是沒有努力過,為了刺激客流量,其在去年10月底推出了快閃限定套餐,一共四款粥品,包括艇仔粥在內,于晚上8時后只售10元,價格至少回到了10年前。
這場“10蚊任食放題”成效初顯,海皇粥店的門口大排長龍,本以為是其轉型的開始,結果沒想到,卻是“句號臨近”。
賣樓賺千萬
員工追討欠薪800萬卻不給?
海皇粥店的這番閉店結束的并不是很光榮,因為作為曾經海皇粥店的員工,她們還被拖欠了薪資。
“負責任的雇主,應該先向員工發回欠薪、遣散費以及長期服務金等,然后光榮結業,何須要我們去勞工處索賠?一宣布清盤就推給政府,我們要等幾個月才能由破欠基金追回部分欠薪,員工的生活怎么辦呢?”
香港勞工處表示,已收到超過80名海皇粥店雇員的求助,主要涉及欠薪及解雇補償等項目,追討金額約為800多萬港元。
而根據香港文匯的報道,海皇粥店創始人在兩個月前就以4800萬元出售了九肚山的一棟洋房,凈賺逾1120萬港元。
在明知道財務困難,卻不妥善處理好財務問題,而是等到最后一刻才通知閉店,讓員工毫無準備,而且還把責任撇清,要求員工申請破產欠薪保障基金追討欠薪、代通知金等。
目前員工都已經無法聯系上公司的負責人,“他都不聽我們電話。”
這真不像是一個幾十年老店會做出來的事,如此沒有魄力。
實際上,對于海皇粥店的結業,不少港人并不感到意外,因為在評論區不乏對其餐品品質不滿的評價,直言其失去了香港的老味道。
“以前覺得好吃,但這幾年去吃一次比一次差。”
“20多年前好吃,這幾年食材越來越刻薄,克扣食材就不會再幫襯了,而且這個價格根本不會去吃快餐粥。”
“做不好就會被人淘汰,食物素質反映一切。”
傳統老字號本該是品質的代名詞,結果最后卻只剩下“老”了。
一味地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甚至“倚老賣老”,那么最終只會因為不好的口碑、消退的誠信慢慢在老字號中名存實亡乃至銷聲匿跡。
如今看來,海皇粥店的結業也有其咎由自取的結果。
香港餐飲業市況持續低迷
海皇的全面結業,可以說是目前香港餐飲行業的一個縮影,從街頭小店到大型餐飲集團,一波接一波的關店潮,正在無聲席卷這座城市。
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在香港本地就已有13家連鎖餐廳全線停業。
在香港,另一家曾經風靡全港的擁有44年歷史的連鎖茶餐廳“燉奶佬”,位于美孚的最后一家分店也將在2025年5月29日正式結束營業。
在它的全盛時期,“燉奶佬”的身影可以說遍布全港,從港島到九龍,從新界到偏遠地區,幾乎承載了兩代香港人的美味記憶。
另外,曾擁有24間分店的“稻坊”,也悄悄在荃灣下線。太興集團旗下的“稻埕飯店”、金記集團的“麗香園冰室”、信和酒店旗下的“沙嗲軒”等也都陸續關店。
口罩事件后的香港餐飲業,正被現實狠狠地“清盤”。連本土的老字號品牌都沒有撐過去,更不用說那些小店鋪了。
雖然這些老店也曾作出過努力,比如“燉奶佬”曾推出過“燉奶佬主理”零食包裝食品,但是在競爭激烈的香港茶餐廳行業,品牌想要找到新的生存之道并不容易。
進攻香港的內地網紅店
也開始倒閉撤退
實際上,這一場結業潮,在港的內地餐飲網紅店也未能幸免。
2023年入駐旺角的“檸濛濛手打香水檸檬茶”,開業的時候場面一度火爆,門店大排長龍,其租約原本簽訂至2025年,可也頂不住壓力不到一年的時間就提前閉店了。
同樣是賣檸檬茶的,2024年5月,檸季租下了位于旺角富達大廈的分店,到了9月該分店也已關門大吉。
同樣在旺角區敗退的內地餐飲品牌還有在廣州經營了27年歷史的“咕嚕丸子屋”,然而在香港卻遭遇“水土不服”,開了不到一年也撤退了。
湘西菜品牌“蘿卜向南”的運營時間更短,不到4個月就退出香港市場!
想當初這些內地餐飲品牌來港雄心勃勃,幾乎每家店,也都被香港人捧成了網紅店。
只可惜現實是很骨感的,居高不下的租金成本、持續攀升的人力成本,這些都讓餐飲品牌舉步維艱。
在經營成本高企的現實下,即使是再“網紅”的品牌,來到香港都會被啪啪打臉。
雖然提前結業意味著品牌的租金押金、裝修、設備費用等前期的巨額投入都將打水漂,但是若不及時止損,后期只會是越虧越多。
然而,對于香港的老字號來說,除了租金貴、環境難以外,更與自身的態度脫不開關系。
老字號餐飲雖然有一定的品牌基礎以及知名度,但是在產品創新、服務升級等方面,如果未能及時跟上市場節奏,也會被消費者拋棄,被市場淘汰。
類似海皇粥的餐飲鋪,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起死回生”的。
問題在于它們沒有成長,還在守著那老舊的一套,沒有去嘗試年輕化,沒有數字化轉型,沒有打造新的用餐體驗,更沒有回應社會對“服務”和“情緒價值”的新期待。
情懷也賣不了多久,市場是殘酷的,其不會因為你是老字號就對你“寬宏大量”,消費者更是挑剔的,他們也不會因為你曾經“紅過”而對你戴有濾鏡。
更何況現在的香港消費者有太多選項可選了,北上熱潮給了他們更多新鮮感的體驗,花少錢享受到了更好的服務和品質。
海皇粥店這家承載著港人多年飲食記憶的老牌店鋪,它的落幕,也為香港餐飲行業敲響警鐘,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下,唯有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站穩腳跟 。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