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剛亮,曹家鋪磚瓦廠的師傅們便開始搬運磚坯,再裝進梅花龍壇窯里燒制。這些磚塊日后會被運往古建工地,變成屋頂上的青瓦、城墻的磚面。在楊壽鎮寶女村,這樣的“共富金磚”在黨建引領下持續煥發熱力。
寶女村作為楊壽鎮人民政府行政辦公區、農民集中區、工業園區“三區合一”所在地,區域優勢為其村級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能。富裕起來的寶女村,越來越有底氣造福民生:村道拓寬“最后一公里”、傳統磚窯轉為研學基地、黨建引領擴大農業發展規模……一幅“黨旗紅、產業興、生態美、百姓富”的現代新農村圖景徐徐鋪展。
楊壽鎮寶女村村景
“紅色引擎”淬煉初心, 文脈傳承賡續動能
金桂飄香的夜晚,寶女村黨群服務中心燈火璀璨。2024年10月14日,由揚州市揚劇研究所傾情呈現的“劇說核心價值觀”專場演出在此開鑼。“唱得好,再來一個。”揚州揚劇團當家花旦孫愛民演繹揚劇經典橋段《勸娘娘》后,現場觀眾歡呼聲不斷。
“聽說村里有揚劇表演,一下班就過來了,今天真是過足了戲癮。”村民李先生說。觀眾中,有其樂融融的爺孫,有結束工作趕來的戲迷,大家乘興而來,盡興而歸。當天還演出了清唱《新春觀燈》、折子戲《鴻雁傳書》、二胡獨奏《戰馬奔騰》等,深受村民們的喜歡。
當傳統戲曲的鑼鼓聲漸隱于月色,新時代文明實踐的星火也在不斷點燃。同年八一建軍節前夕,楊壽鎮楊壽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聯合鎮退役軍人服務站、鎮未保站開展“七彩夏日 同心逐夢”紅途研學活動,愛心暑托班的近20名青少年走進方巷鎮的沿湖村、張愛萍在方巷史料陳列館、農家書屋,感知鄉村漁文化、紅色文化的發展新面貌。
在楊壽鎮,文化傳承的接力棒在基層黨員手中傳遞。為進一步豐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動農家書屋增效提質,帶領廣大村民閱讀分享,寶女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推出農家書屋“領讀員”,拓展全民閱讀的深度和廣度,培養村民的閱讀習慣和興趣。
書香在今日的村莊流轉,歷史的回響也在黃土深處蘇醒。
一對玉豬作俯臥狀,通體玉質瑩潤,造型豐滿,背部滾圓。當下,游客們在揚州博物館看見的西漢“豬形玉握”,是“漢八刀”技藝的典型器件,1984年出土于寶女村寶女墩新莽墓。
“自1976年發掘寶女墩以來,歷經歲月累積,其中不乏具有歷史價值的楠木、銘文銅器和工官漆器等物件。2006年6月,寶女墩漢墓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彰顯其在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部分珍貴文物捐贈給揚州博物館及其他機構,不僅豐富了博物館的藏品,也為公眾提供了近距離接觸歷史的機會。”曾兩任寶女村黨支部書記的方秀祥說。
為做好寶女墩漢墓保護工作,寶女村黨總支每周開展常態化文物巡查、宣傳教育工作,排除安全隱患。“寶女墩漢墓是歷史的饋贈,我會盡自己所能保護好它。”住在附近的村民王惠明義務守護寶女墩漢墓多年,他希望能有更多的村民加入到漢墓的保護隊伍中來。
邗江區“劇說核心價值觀”百場戲曲鎮村行走進楊壽鎮寶女村
泥巴里刨出“金疙瘩”, 老窯爐迎來“第二春”
揚州東關街上的磚石泛著幽幽青光,都是從楊壽鎮“秦磚漢瓦古典磚”基地脫胎而來。一塊磚,需要歷經塑坯、陰干、窯燒與雕琢,三個月的時光淬煉方成其質。1976年,楊壽鎮曹家鋪磚瓦廠建成,隨著環保要求提高和產能調控,磚瓦廠調整生產,專注于古典磚的定制,老窯爐煥發“第二春”。
在基層黨組織引領下,楊壽鎮涌現出多家上市企業。“楊壽鎮產業發展多元,涵蓋橡膠制品、旅游用品、酒店用品、機械制造和玩具生產等多個領域,對當地經濟貢獻顯著。其中,‘秦磚漢瓦古典磚’既保留了傳統工藝,又符合現代環保標準,彰顯了對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展現了地方產業在經濟發展與文化傳承之間的平衡。”寶女村黨總支書記、楊壽鎮人大代表吳紅梅說。
工廠負責人王志峰自幼跟隨師傅陳道銀學習青磚制作技藝,已近三十年。“以前覺得非遺就是守著老古董,現在明白了,得讓老手藝和新時代一同‘窯變’出火花。”他摩挲著磚塊上的紋路感慨道。
2001年,揚州市啟動“雙東”歷史城區改造工程,為原汁原味再現明清古街風貌,對建設所用的青磚提出較高要求。2006年,王志峰在原址擴建梅花龍壇窯,成為揚州至今唯一一家青磚生產基地,其生產的青磚享譽揚城,供應南門遺址、瘦西湖、東關街、北湖、長樂客棧等景區,也是將揚州建設為古代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歷史名城這一重要使命的參與者。
“揚州青磚制作技藝是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非遺技藝,選用揚州蜀崗之上的優質黏土,具有黏性強、雜質少的特點,制成的青磚密實度高、表面強度高、抗風化能力強、可塑性強,色澤古樸且聲音清脆,是文物修復、制作磚雕制品的首選。”王志峰介紹,目前,基地擁有2座共計8門的梅花龍壇窯,5座生產車間,年產青磚約30萬塊,配備近20臺專業設備進行青磚的精加工,以及價值百萬的廢氣污水處理設備,提供50個就業崗位。
為了讓老手藝煥發新生機,寶女村黨支部領頭,與高校共建傳統工藝工作站,加強產學研融合,研發古法窯溫控制系統,成品率提升至95%。開設“青磚技藝傳習所”,培養青年匠人27名,創新磚雕文創產品12類,年銷售額突破500萬元。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何成達多次赴現場指導并表示,一定要延續傳統仿古工藝,生產出的磚塊色彩才更適合古建筑修復。
王志峰現場講解青磚制作技藝
三產融合打通脈絡, 稻田里長出“金招牌”
當清晨第一縷陽光灑在“寶女墩”漢墓群遺址上,千年歷史文脈與現代文旅產業碰撞出璀璨火花。潤水灣休閑步道蜿蜒如絲帶,串起農耕體驗園與生態民宿群,同步探索特色產業型、鄉村旅游型發展路徑,形成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良好局面。
強化農村基層黨組織領導的核心地位是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前提,發展和壯大鄉村集體經濟是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的物質基礎。寶女村將政治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以“黨建引領+市場推動”的發展路徑,在工業集中區與農民新社區之間架起發展快車道。
無邊的稻田金黃一片,大米生產車間寬敞明亮,在寶女村,基層黨組織猶如強勁有力的紅色引擎,帶動企業參與,為水稻產業帶來了全新理念。
近年來,寶女村鼓勵農業集約化種植,零散的農戶包田給種糧大戶、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社進行規模化種植。2017年,寶女村投資240多萬元,建設糧食烘干中心,解決了大戶們糧食烘干、儲藏等難題,提高農產品質量。2022年,投資25萬元,建設糧食精加工中心,每年租金增加3萬元,使大戶們具備了精加工的能力,農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提升。
在這片沸騰的熱土上,江蘇省5A級服務“三農”金牌合作社永躍農業合作社宛如一匹黑馬,將“愛鮮季”商標鍛造成閃亮的金字招牌。從田間青秧到餐桌香米,形成了一條集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農產品產業鏈。
寶女村基層黨組織不僅是戰斗堡壘,更是百姓致富的領航燈塔,用組織力催生生產力,讓古老村落煥發出新時代的蓬勃生機。據吳紅梅介紹,通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寶女村依托工業集中區定位,累計建設標準廠房近12000平方米,2025年計劃新建標準廠房3500平方米。同時,不斷完善農業配套設施,建設糧食烘干中心、糧食精加工中心近2000平方米,幫助大戶注冊大米商標,形成農產品產業鏈。村級集體經濟由2019年的81.7萬元增至2024年的237.9萬元,連續5年增長,年均增長32%。
文化產業周刊記者 錢月明
潤水灣休閑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