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符離縣石界碑
殘高90.5厘米,寬38.5厘米,厚31厘米
碑文:
符離縣,西去陳留□,東去廣陵□
西去西京一千七百□□,
西去東京九百六十□□
西北去碭山縣一百九十□□,
西北去單父縣三百一□□
該石界碑發現于宿州境內,為長方體,底部殘缺。根據頂部磨損痕跡推測,上方原應有榫頭,可能是后人用以建筑基礎時將其鑿平。四面刻有銘文,正、背面內容一致,兩側內容不同。
唐符離縣石界碑。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藏
這方唐符離縣石界碑,出土于隋唐大運河安徽宿州段,雖底部殘缺,卻仍可以辨認出歷經風霜雨雪留下的文字:“東去廣陵”“西去陳留”的方位坐標,與“西去東京九百六十……”“西去西京一千七百……”的里程記載,滄桑的刻痕勾勒出盛唐時期的漕運圖景。
此方符離縣界碑刊刻精工,是唐代界碑安徽段之珍貴遺存,與宿州埇橋遺址出土的蘄縣界碑屬于同一時期同一類型的文物,立于隋唐大運河沿線,碑上地名都是隋唐大運河的重要節點城市,是大運河上年代最早的石碑刻之一,是難得的與大運河直接關聯的實物證據。
據說是宿州當地居民拆建房屋后所得。2024年4月,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藏品征集,獲悉石界碑信息,在安徽文物總店的協助下,說服原收藏者將界碑出讓,先后組織三次鑒定,經過專家們的嚴格把關,認定它為唐代界碑,具有珍貴的歷史價值,甚為少見。最終于2024年12月31日正式入藏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唐宋時期,符離縣扼守隋唐大運河汴河段要沖,也是淮北地區重要的軍事與交通樞紐。這方界碑上記錄的信息,在當時為往來船只起到了路標導航的功能。唐建中三年(782年),白居易隨父舉家遷居符離,在此度過了近22年時光,著名的“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便創作于此。
唐符離縣石界碑不僅是大運河畔的路標導航,更是歷史文化的生動見證。更為可惜的是,這方閃耀歷史光芒的唐符離縣石界碑,已經不在宿州,而是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揚州。
(綜合 現代快報 中國交通報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
1
2
3
長按小程序 免費發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