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美國總統特朗普是是個懂得該如何“整大活”的人,每次在公開場合說出的話,都有著堪稱不凡的效果。這一次,在涉及美國空軍戰斗機的相關發言中,特朗普又來了一票“大”的。觀察者網援引美媒報道稱,特朗普在一場講話中表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35隱身戰機將獲得升級,這也是一項獨立的新開發項目。按照計劃,F-35將增加一臺發動機,讓綜合性能獲得大幅度提升,并獲得一個全新的名字——F-55戰斗機。
美媒的相關報道
好吧,這還真是個“大新聞”。雖然咱也不清楚,特朗普對軍事裝備領域的了解程度如何、特別是說不好其是否明白讓一款單發戰斗機變成雙發戰斗機,究竟意味著什么。但既然這番話從堂堂的美國總統的口中說出,我們顯然不能輕易地認為這是一件鏡花水月的事情,還是要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當下身為單發戰斗機的F-35
那么,該如何讓F-35成為一架雙發戰斗機呢?從戰后的噴氣式戰斗機發展歷程來看,大抵有兩種形式:
其一,像F-4“鬼怪”、F-14“雄貓”、F-15“鷹”和F-22“猛禽”等美制雙發重型戰斗機那樣,讓兩臺發動機以“一左一右,橫向對稱布置”的布局方式,為F-35增加一臺發動機。
其二,像英國于早年間開發并列裝的“閃電”截擊機那樣,讓兩臺發動機以“一上一下,縱向對齊布置”的布局形式,在現有的F-135發動機的上方,塞入第二臺發動機。
采用上下兩臺發動機布局的“閃電”截擊機
需要指出的是,無論是選擇最常見的左右兩臺發動機的布局方式,還是選擇尤為罕見的上下兩臺發動機的布局方式,都意味著F-35的機身外部和內部要經歷一番工作量極大的修改,特別是整體尺寸的放大、進氣道直徑的加大、機身內部空間的重新設定與劃分,以及飛控代碼的修改和新增。這一過程中,論證、設計、風洞測試、試制、試飛和修改等工作的工作量,往往并不比另起爐灶開發一款全新型號的戰斗機少多少。
網絡上出現的雙發雙座型F/B-35戰斗轟炸機構想
不僅如此,從單發戰斗機變為雙發戰斗機后,這個F-55隱身戰機的生產難度、原材料消耗量和零部件數量等,必然會上升一大塊,所帶來的結果就是價格必定會貴出去一個量級。以F-35當下的單機價格約為8000萬美元/架來講,雙發版本的F-55怕不是要在價格方面翻一番。另外,第二臺發動機也會給維護人員帶來更大的工作量和維護難度,日常使用成本將會隨之走高,結果就是F-55在全壽命周期內的運行成本支出,也要比F-35貴得多。
特朗普視察F-35戰機
至于說為何特朗普執著于讓F-35變身雙發戰斗機,這從此前的那次美國海軍陸戰隊的F-35B戰機,因發動機突發故障而墜毀的事故中,就有跡可循。對于那場事故,特朗普曾在網上發聲稱,“如果F-35是一款擁有兩臺發動機的戰斗機,那其就可以避免事故的發生,因為即便一臺發動機出現故障,也還有另一臺來讓事故化險為夷”。該怎么說呢?他的認知和論調不是沒有道理,但為一款技術成熟度較高的飛機增加一臺發動機,絕不是“說加就加”那么簡單。
臃腫的雙發版F-35預想圖
于是乎,一個問題就出現了。在各種方面都要付出不菲代價的情況下,雙發版F-35戰斗機的綜合性能,究竟“對得起”這些代價和成本嗎?其戰斗力究竟能達到怎樣的程度呢?仔細想來,當下因氣動外形設計不夠合理而被嘲諷為“肥電”的F-35,即便增加了一臺發動機,恐也很難抵消因機身尺寸放大和自身重量提升,而對飛行性能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可能進一步惡化飛機的最大飛行速度和爬升率。到了那個時候,F-55恐怕就要從“肥電”變“豬電”了……
飛行性能強悍的殲-20
回想之前被證實的那場“中國東海上空的殲-20VSF-35”的博弈,殲-20憑借優良的隱身效果和遠在F-35之上的飛行性能,在后者沒有察覺的情況下,死死地將其咬住,最終迫使美軍飛行員駕駛F-35脫離相關空域。那么,如果未來可能出現的F-55比F-35的飛行性能還要差得多,那只能說美國人在“研制工業垃圾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了”。別說是戰勝殲-20,就連能否戰勝身為原型的F-35,都將是個不確定性極大的事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