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系列活動暨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臺啟動儀式在首都師范大學舉行。會上,京藏疆青蒙中學生足球賽、藝術周、科技夏令營等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系列活動啟動,將以此打造“行走的思政課”;北京市還將升級打造“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臺”,為首都教育援助所有區域各項工作提供數智賦能。此舉也標志著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正式啟動。
教育援助轉型升級
開啟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新征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北京建立“市級統籌、區校聯動、高校參與、社會幫扶、網絡助推”的運行機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打好教育援助組合拳。
一是助力受援地辦學條件實現根本改善。在新疆,北京市幫助和田地區新改擴建大中小幼職學校200余所;在西藏,共新改擴建學校60余所;在內蒙古,共新建改擴建各類學校264所等,有效補足當地教育設施盲點,改善學習環境。
二是開展“組團式”援助,輻射優質資源。2014年北京市在拉薩北京實驗中學開創“組團式”支教先河,后拓展到新疆和田、雄安新區,青海玉樹、內蒙古鄉村振興重點縣等地,累計選派1400余名教育人才,打造40余所引領當地教育發展示范學校。
三是開展“內涵式”培訓,提升教師能力。著眼打造“帶不走的師資隊伍”,北京市采取示范講學、培訓跟崗、“雙名工作室”等方式,分層分類培訓受援地大中小幼職干部教師20萬余人次。
四是實施“傾情式”培養,助力學生成長。在京建設西藏中學,15個西藏、新疆內高班,7個和田、玉樹對口班,累計培養27000余名民族學生。以“熱愛祖國 感受北京”為主題,組織18000余名疆藏青蒙等地學生來京游學。
為進一步提升教育援助的實效性,北京市積極探索“融鑄式”教育協作的新模式,即在保持現有援助規模不變、力度不減的基礎上,通過調結構、轉方式、促提升,培育新型教育協作關系,正式提出“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這一新思路。
“融鑄式”教育協作是“組團式”援助的發展和升華,是教育“三個屬性”的生動實踐,以實現民族大團結、大融合為終極目標,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幫助受援地推進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構建良好的教育生態為使命,以培養高質量校長教師隊伍為基礎,以高水平立德樹人、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深化師生交往交流交融、增強“五個認同”,最終實現援受雙方教育質量整體提升。
“融鑄式”教育協作具有鮮明特征:在發展動力上,由單向支援向雙向協同、由外部推動向內生驅動、由過度依賴向自立自強轉變;在援助形式上,由軟硬件投入向系統性構建、由局部幫扶向一體推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在幫扶成效上,由少數提高向整體提升,由個別學校、教師、學生受益向幫扶地區全覆蓋,由單純的學習、應試向民族情感交融轉變,幫助受援地補齊或抬升“木桶短板”,普遍提升各級各類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形成讓孩子們在家門口接受適合的教育、優質的教育的新樣態。
為打造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高質量發展模式,北京市將在六個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更加注重與受援地建立常態化會商機制,提升教育援助合力;二是更加注重助力受援地加強教育診斷工作,強化協作精準力;三是更加注重助力受援地教育管理和教科研體系建設,提升民生保障力;四是更加注重助力受援地校長教師隊伍能力整體提升,鍛造人才競爭力;五是更加注重深化交往交流交融活動內涵,形成社會協同力;六是更加注重數智化賦能教育支援協作,增強科技支撐力。
三大“三交”活動全新亮相
打造雙向奔赴的“行走的思政課”
在當天活動現場,北京市正式發布了京藏疆青蒙中學生足球賽、藝術周、科技夏令營等“三交”(交往、交流、交融)試點活動,旨在通過體育、藝術、科技等青少年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創新民族團結教育模式,真正實現“單向灌輸”到“雙向互動”,以小活動促進大團結,打造“行走的思政課”。
足球賽、藝術周、科技夏令營將覆蓋京藏疆青蒙五地千余名師生參加。足球賽將打破地域界限將五地學生混合組隊,推動五地球員在比賽中尋找勝利的密碼,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強的體育精神中凝聚民族情感的共識。藝術周將以藝術形式展現京藏疆青蒙五地文化的交融,通過多元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展示各民族文化的多彩性,凸顯不同文化背景下青少年的共同夢想和奮斗目標,最終升華為全體青少年團結一心、共同邁向未來的精神力量。
科技夏令營將按照“1:1”比例,組織北京學生與藏疆青蒙學生建立“結對共游”關系,共同合作完成例如“智能城市規劃”“生態保護方案”等方面課題,引領學生“沉浸式”感受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內涵。
為將三項活動的成效由“瞬間體驗”上升到“長期浸潤”,從“群體活動”深化為“心靈對話”,活動期間,還將組織藏疆青蒙四地學生在京開展入校參觀、聯歡會、“見字如面”書信結對交流等活動。五地學生將拿起紙筆、鴻雁傳書,更加了解彼此,深化友誼,共同進步。同時,推動五地的學校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教育發展的新路徑。
啟動智慧平臺
構建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新場景
為打造教育數字化新質生產力,市教委委托首都師范大學在“首都教育遠程互助工程”“京蒙教育協作智慧平臺”等基礎上,升級成為“首都教育支援合作智慧平臺”,通過平臺可將教育援助的成效輻射至北京支援合作所有地區,形成線上、線下“同心融鑄”新格局。
據悉,平臺匯集了北京豐富成熟的線上優質資源供全部受援地學生無償使用,包括空中課堂、海淀區人工智能教育、平谷區“近光講堂”、經開區“人開說”、北京市陳經綸中學教育集團教研資源等優質資源。
例如,空中課堂整合了小學至高中12個年級總量超過13,000節課程,可智能化推送給有需要的師生;“近光講堂”是由平谷區打造的思政品牌及校園文化陣地,定期邀請例如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軔、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翟志剛以及白巖松、鄧亞萍等各領域知名人士授課,并向各受援地直播,送上文化盛宴?。
該平臺打造了智慧管理空間,通過可視化程序可實時展現協作項目進展情況,便于管理者及時掌握,發現并解決問題,大幅提高項目實施的成效。同時,在平臺上搭建了“云端學校”,為組團式幫扶學校、手拉手結對學校搭建線上交流空間,還可以助力援受雙方學校一起開展“同步課堂”“同步教研”,以此推動雙方師生“共同成長”。
未來,平臺還將引進“北京市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中的“AI應用超市”方便各地學校、教師按需自由選擇,助力支援合作地區干部教師和北京同仁在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新賽道上共同前進。平臺還將基于教育支援合作工作開發的專屬垂直大模型,為各地干部教師提供“AI智能問答智能體”,通過智能體可檢索平臺內的所有功能和各類資源。
堅持“首善標準”
推動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高質量發展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副司長朱瑞在會上指出,首都北京作為民族地區最為向往和崇敬的地方,在教育支援幫扶上勇于擔當作為,敢于攻堅克難,與受援省區同題共答,健全完善前后方協同聯動、各層級合力推進的工作模式,改善受援地辦學條件,激發培育受援地教育發展的內生動力活力,打造“熱愛祖國,感受北京”“我在北京有個家”等特色品牌,在將“點狀”支援升級為“立體”支持上走在前列、作出示范。多年來,北京援派教師干部與受援地師生汗流在一起、情融在一起,涌現出許多感人故事和先進事跡,譜寫了新時代首都教育協作的華麗篇章。他指出,要提高思想認識、聚焦工作主線、把握時代要求、狠抓落實落地,推動教育支援幫扶工作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北京市教委主任李奕在會上指出,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體現了四大變化,一是教育援助工作從關注實際發生到關注實際獲得,二是從單向幫扶到雙向互動、多向互動,以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三是從要素性解決短缺問題到系統性解決結構性問題,教育援助活動設計更加關注在兩地和多地之間構建結構性效果;四是從具體要素求增長到減量發展的模式,通過創造新的生產力,去庫存、調結構,實現轉型升級獲得最佳效果。
圍繞深入推進首都“融鑄式”教育協作,有質量有成效地抓好系列活動落地見效,李奕指出,要凝聚思想共識,形成整體合力,加強全市上下的統籌協調,確保“融鑄式”教育協作各項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進;要積極創新實踐,不斷優化提升,切實為新時代首都教育援助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探索出新模式新路徑,為首都教育再添新的靚麗名片;要強化務實作風,力戒形式主義,牢記“融鑄式”教育協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師生獲得感和滿意度作為根本評判標準,堅持把系列活動有機融入學生正常的教學計劃;要嚴密組織實施,確保安全可控,確保系列活動取得圓滿成功。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文字:鄭祖偉
攝影:王輝
編輯:蘇珊
校對:付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常悅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