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蛾總科—巢蛾科
真核生物域
動物界
真后生動物亞界
蛻皮動物總門
節肢動物門
六足亞門
昆蟲綱
有翅亞綱
新翅下綱
鱗翅目
有喙亞目
異脈下目〈韁翅下目〉
巢蛾總科
巢蛾科
巢蛾科(學名:Yponomeutidae)為鱗翅目的一個科。小型蛾,無單眼;翅較窄,常有鮮艷斑紋,前翅主脈各支分離,R5止于外緣;后翅Rs和M1分離,M1和M2不共柄。幼蟲一般吐絲作巢,群居危害。本科已知約800多種。蘋果巢蛾Yponomeuta padella L. 為我國北方蘋果果園中的一大害蟲。
1.形態特征
色澤鮮明,腹部背板具若干短刺,幼蟲結網聚居的中小型蛾類。本科昆蟲通稱巢蛾。因幼蟲常群居在枝葉上吐絲結網如巢而得名。單眼缺,無眼罩,觸角是翅長的2/3至等長,基部有毛叢。下唇須短到長,彎曲到接近直,第2節無伸出叢毛,末節比第2節短或長,末端尖。前翅寬或窄;有翅痣;副室有或無;后翅長卵圓形到披針形。腹部背板2~7節 (有時1~8節)生有許多短刺。雄性外生殖器的爪形突發達,呈牛角狀;顎形突的兩個骨化臂在中央會合成腹板。雌性外生殖器的前表皮突有分支;后陰片不同程度骨化,后方有兩塊多毛的乳狀突起;導管端片常明顯而且骨化;囊突有或無。
幼蟲只有原生剛毛,前胸氣門前有 3根毛,腹足趾鉤為多行環,蛹有絲繭。
2.發生規律
1年發生1代。在河北、伊寧地區越冬幼蟲于4月上中旬開始活動;在遼寧于5月上旬開始活動,日平均氣溫達16℃出鞘為害。出鞘幼蟲先群集在新梢上吐絲結網,食害芽、花和嫩葉,為害10天左右。幼蟲潛葉取食完成第1齡發育從殘葉內爬出,吐絲連綴新葉片,潛藏巢中取食葉肉。4~5齡幼蟲2~3天遷巢1次。遷巢時間多在5~8時。大齡幼蟲還為害果實。老熟幼蟲在巢中葉片上做薄繭化蛹,也可在果實梗洼、枝干分杈處結繭、化蛹。幼蟲為害期40余天,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相繼化蛹。前蛹期3天,蛹期11天。6月中旬為成蟲羽化盛期。成蟲行動敏捷,白天靜棲于枝條或葉片背面,夜間活動,尤在5~6時最烈,取食葉片上的露水,吸食蚜蟲排泄的蜜露和與雌蟲交尾等活動。雌蟲產卵多在17~20時,每雌蟲產卵2~3塊,多產在2年生、表皮光滑的枝梢芽腋附近,以樹冠上部枝條最多,中部次之,下部最少。在幼蟲期食料豐富、充足,成蟲產卵量就大,反之則少。成蟲產卵持續半個月,6月下旬為產卵盛期, 7月上旬產卵基本結束。卵期13天左右。早期產的卵在7月初孵化,孵化后的初齡幼蟲即在卵鞘下越夏、越冬。
3.分布危害
寄主:蘋果、梨、海棠、山定子、沙果、烏荊子、山楂等木本薔薇科植物。初齡幼蟲潛食嫩葉及花瓣,老齡幼蟲暴食葉片。大發生年份可將果園及野果林內葉片全部食光,造成果實枯落,影響果品的產量與質量。同時還影響花芽分化,減少成花率。
地理分布: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河南、江蘇、山西、陜西、四川、甘肅、寧夏、青海、新疆及日本、朝鮮、地中海、歐洲等地。
為害果樹的種類有:蘋果巢蛾為害蘋果、烏荊子及其他木本薔薇科植物,分布在中國北方。為害林木的有:白頭松針巢蛾和油松巢蛾為害油松,前者分布在中國西北地區,后者分布在華東。還有為害水曲柳的水曲柳巢蛾,分布在中國東北地區等。總的來說,本科北方種類少,翅多白色或灰色,熱帶種類往往具鮮艷色彩。成蟲有趨光性。
4.蘋果巢蛾
蘋果巢蛾(學名:Yponomeuta padella)屬于專性滯育的害蟲,全國各地均為1年發生1代。以第一齡幼蟲在卵殼下越夏越冬。成蟲體長 9—10 mm,翅長 10刀 mm。頭部、下唇須、胸部及腹部白色;胸部背面有5個黑點。前翅白色稍帶灰色,尤其是前緣中部附近為灰白色。
(1)特征
成蟲體長 9—10 mm,翅長 10 mm。頭部、下唇須、胸部及腹部白色;胸部背面有5個黑點。前翅白色稍帶灰色,尤其是前緣中部附近為灰白色。前翅上有40個左右的黑點,除翅端區約有10—12個小黑點外,其余大致分3行排列,近前緣有1行,近后緣兩行比較規則。外緣緣毛灰褐色;后翅灰褐色。雄性外生殖器的抱器瓣長為寬的2.2倍;陽莖長為囊形突長的3.7倍。尾突之間距離較寬。卵扁橢圓形,表面具有縱條紋4—5條,魚鱗狀排列,塊狀。
初產卵為灰黃色, 2-3天后變為紫紅色,最后變為灰褐色幼蟲老熟幼蟲體變為黑灰褐色;體長 13.7 mm,頭寬 1.6 mm。
頭部:單眼Ill、 IV和V排列成“1”字形、單眼形狀近似饅頭形;V和IV距離最近。上顎基本分為5齒,第一齒尖,第二齒鈍,第三、四、五齒小。蛹體長 10 mm,胸寬 2.5 mm。
化蛹前不完全集中到一處化蛹,而分散于整個絲巢內結很薄的繭,透過絲英可以看清蛹的形狀和變化,初化蛹時,頭部、觸角及翅芽為黃色,胸部及腹部為綠色,成熟蛹為黑褐色;臀棘具有6根強刺,基部集中呈放射狀排列。
(2)生長特性
蘋果巢蛾屬于專性滯育的害蟲,全國各地均為1年發生1代。以第一齡幼蟲在卵殼下越夏越冬。在新疆伊犁地區越冬幼蟲4月中旬,河北中部及北部也在4月中旬,內蒙古在4月中、下旬,吉林公主嶺于5月初,黑龍江的伊春市五營地區5月中旬開始出殼危害。就蘋果樹物候期來說,此時正值蘋果花芽開放到花序分離之時。正確掌握并預報幼齡幼蟲出殼危害時期,是防治中的關鍵。越冬后的幼蟲從卵殼的一端開1個小孔鉆出開始危害。遇早春乍寒時,出蟄幼蟲還可再度潛入卵殼內。出蟄幼蟲成群地將嫩葉用絲縛在一起,取食葉肉、留下表皮而干枯。小幼蟲在干枯而卷曲的葉內棲息。隨著幼蟲生長,吐絲越冬,纏繞枝葉成絲巢,將巢內葉片食盡,再進一步擴大絲巢,形成很大的網巢。嚴重時,整個樹冠形成絲巢,早上有霧時,好似罩上一層塑料薄膜。幼蟲老熟后,在巢吐絲結簿繭化蛹。雖透明,通過繭可以清楚地看到化蛹的過程。每個繭內的蛹都是頭部朝下倒垂,每天有一定的時間運動(搖擺)。化蛹部位大都在樹冠的絲巢內,不十分集中,幾乎布滿整個巢內。猖撅成災年份,也有在果樹附近的雜草內結網化蛹的。成蟲羽化比較早的雄多雌少。成蟲白天多棲息于葉片下。晚間,特別是清晨5-6點鐘作短距離飛翔和交尾,并取食葉片上的露水,有時吸食蚜蟲的蜜露。雌蛾飛翔能力較差。每只雌蛾能產卵1-3塊,大部分卵塊產在2年生表皮光滑的枝條上,而又以枝條下面靠近花芽和葉芽的附近較多;1年生和3年生枝條上很少產卵。樹上卵塊分布:上部枝條卵塊較多,中部次之,下部最少。據新疆八一農學院觀察,幼蟲共5齡。各齡齡期4-12天,平均9天。幼蟲取食危害約43天,于5月下旬至6月初陸續化蛹(在山區高地野果林中,發生期可以推遲一個月)。預蛹期3天,蛹期約11天。6月中旬為羽化盛期,產卵延至7月上旬結束。早期所產卵塊于7月初陸續孵化。卵期約13天。即以此第一齡幼蟲在卵殼下越夏、越冬。1齡幼蟲期長達9-10個月。
5.水曲柳巢蛾
水曲柳巢蛾(學名:Praps alpha),屬鱗翅目巢蛾科。分布在中國黑龍江省,與日本等國。幼蟲自芽鱗蛀入或直接蛀入新芽、嫩梢或葉柄為害,葉柄基部膨大。幼蟲有轉移危害現象。蛀入后,孔外有絲和褐色蟲糞附著,受害新芽和嫩稍逐漸發黑、枯萎。影響樹木的正常生長。
(1)形態特征
成蟲:體長 4-6 mm,翅展 12一18mm。雄蛾小,雌蛾大。頭部密被灰白色叢毛,頭頂灰色叢毛較多,顏面白色叢毛較多。觸角灰褐色。下唇須呈“八”字形,圓柱狀,向兩側伸出,第一節白褐色,第二節褐色,末端有白色環,第三節褐色,末端尖,略向上曲。胸部灰白色。足銀白色,有灰褐色斑。腹部腹面銀白色,背面灰白色。前翅以中室Cu脈劃界,近前緣部分基本呈灰褐色,近后緣部分呈白色,由中室Cu脈中部向后緣2/5處有1個人三角形褐色斜斑,臀角處有1個小三角形褐色斜斑。近外線有幾條弧形點線,近后緣只有分散揭條斑。后翅基角銀白色,向外緣臀角顏色逐漸加深至褐色,緣毛長、褐色。另有一種型,前、后翅皆呈灰褐色,無任何明顯斑紋。雄蛾外生殖器尾突寬,彎曲呈鐮刀形,邊緣呈鋸齒狀,抱器背狹長條狀,抱器腹略長于抱器背的1/2,陽莖粗長,有明顯刺狀陽莖針1枚。雌蛾外生殖器后陰片形成1對大半圓體,交配管不太長,全部見丁質化,交配囊大,囊突呈一大塊長卵圓形片,邊緣呈齒狀。
卵:橢圓形,中央隆起,長0.62 mm,寬 0.42 mm。初產時白色,半透明,孵化前透過卵殼可見橙黃色蟲體及褐色頭部。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 10-11 mm。淡黃綠色。頭部淡黃褐色,有深褐色散斑,上唇凹陷較深。背中線細,磚紅色。在每體節背面兩側前半部各有1塊不規則的磚紅色斑。氣孔圓形,周圍凸出。肛上板淡黃褐色,上面只有深褐色散斑。腹足趾鉤呈雙序環,臀足趾鉤呈雙序半環。
蛹:初化蛹時綠色,背部仍可見磚紅色斑。羽化前復眼黑色,翅黑褐色。體長5.0-6.5 mm。
(2)生物學特性
在黑龍江1年發生2代,以初齡幼蟲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幼蟲開始活動,5-6月蛀食水曲柳嫩梢、新芽和葉柄基部。幼蟲多自芽鱗蛀入,然后轉入新芽或嫩梢;也有直接蛀入新芽、嫩梢或葉柄基部膨大部分的。幼蟲有轉移危害現象。蛀入后,孔外有絲和褐色蟲糞附著,受害新芽和嫩稍逐漸發黑、枯萎。7月間樹冠上被害部分明顯可見。最后使幼樹不能正常生長,形成多梢,俗稱“五花頭”。據初步調查:純林受害重,混交林(落葉松十水曲柳)受害輕;受害部位以主、側稍為主,葉柄受害輕。 6月中旬幼蟲老熟,爬出蛀道在葉柄間、小技權間或卅片上,吐絲做稀疏網狀薄繭化蛹。室內飼養在平均室溫21.6℃時,蛹期7—9天,平均7.8天。越冬代成蟲及第一代幼蟲在6月下旬前后至7月上旬出現, 7—8月間在葉片上危害,吐絲綴葉呈微卷狀。幼蟲在絲網下取食葉肉和上表皮,剩留下表皮,使葉片上形成不規則褐色斑,最后形成穿孔,葉片子縮或枯萎。7月下旬幼蟲老熟,在葉片上吐絲做薄繭化蛹。7月下旬到8月中旬第一代成蟲出現,在枝、葉上產卵,卵單產。8月中旬后第H代幼蟲出現,在頂芽或側芽的芽鱗等處潛伏越冬。天敵幼蟲的天敵有蜘蛛及2種級繭蜂。蝎有絨繭蜂、瘤姬蜂和黑基瘤姬蜂,以絨繭蜂寄生較普遍。
6.荔枝巢蛾
荔枝巢蛾(學名:Comoritisal bicapilla),為鱗翅目巢蛾科。分布在廣西、廣東等省區和主要寄主植物有龍眼、荔枝、芒果等;以幼蟲啃食果樹主干和較粗大枝條的皮層,發生嚴重時,致使果株長勢衰弱。
(1)形態特征 ①成蟲
雌蟲:體長7.5-8。5毫米,翅展21-23毫米。全體灰白色,頭頂鱗毛白色,復眼黑色。觸角絲狀,基半部灰白,后半部帶黃褐色。小盾片長卵形,基部兩側各有一個三角形的毛叢和圓形黑斑。頸片鱗毛白色。前翅白色,基部有6個不甚規則的黑色鱗斑,中橫線深黑色,由前緣斜向內緣,但兩端不達各自的邊緣。外緣黑褐色,緣毛灰白色。后翅全白色,外緣淡黑色,緣毛白色。前、中足的腿節、脛節內側黃白色,脛節外側和跗節黑色;后足除跗節黑色外,其余為灰白色,脛節上的絨毛銀白色且較長,脛節的前半段上和末端各有兩枚距。
雄蟲:體長6-7毫米,翅展17-19毫米。觸角羽狀,前翅面黑色。
②卵
紅棗狀,長徑約0.4毫米,橫向聯合徑0.2毫米。卵的頂部有一乳狀突起,表面有橫置的刻紋,初產時黃白色。
③幼蟲
末齡幼蟲體長13-14.5毫米,胸寬2。8毫米,扁平。體背黃褐至紫紅色,腹面黃白色。頭黃褐色,蛻裂區銳三角形,無顱中溝。單眼6個,黑色。胸足3對,正常;腹足4對,第1對短小,第2-4對正常。第1對腹足趾鉤前方列發達,后方列短小,而第2-4對腹足和臀足則相反。腹、臀足趾均為雙序缺環。
④蛹
雌體長8.1-8.8毫米,寬2.8-3。1毫米;雄體長6.4-7毫米,寬2-2.3毫米。扁梭形,黃褐色。將羽化時翅背呈灰褐色并可透見斑紋。頭前方不突出,中縫線從前胸前緣伸至小盾片后緣,小盾片長卵形,其后端伸至后胸的2/5。腹部第2-6節背的前后緣各有2列小刺突,第7-8節僅有1列,第8節的后方兩側各具一枚瘤狀刺突。腹端無棘。
(2)生活習性
此蟲在廣西南部地區一年發生1代,以幼蟲越冬。每年的3月下旬至5月初陸續化蛹,4月中旬為化蛹的盛期。蛹歷期13-20天,成蟲羽化盛期于5月上旬。成蟲多于白天上午羽化,當晚可行交尾,次日夜間產卵,卵散產在樹干或較粗大枝條的皮層縫隙間。成蟲連續產卵約3天,壽命5-7天。幼蟲孵出后吐絲交織呈條狀或斑塊狀的"網道",并匿居其中取食、生長。低齡幼蟲結成的網狀塊較小,近圓形,隨蟲齡的增大,食量加大,將紅褐色粉末狀糞便和屑末黏附在"網道"表,"網道"隨之加大加厚。在荔枝樹干上為害,其"網道"可連成較大塊的"網道";在龍眼樹干分杈處為害時,幼蟲在龜裂縫中取食皮層,裂縫里排出褐紅色顆粒狀糞便。一般同一"網道"內有幼蟲1至數頭。幼蟲歷期很長,約300天以上。老熟幼蟲在"網道"下吐絲結一梭形的繭后化蛹,預蛹歷期4-5天。
凡樹齡大且較蔭蔽的果園和老果園,此蟲發生為害較普遍。該蟲幼蟲期的主要天敵有寄生蜂,屬金小蜂科和姬小蜂科。每年4月上中旬寄生率達10%左右。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球生物與人類文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