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5日,印度正沉浸在一場自導自演的“勝利”狂歡之中。印度總理莫迪不僅在國內高調宣布“印軍大勝”,甚至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為期10天的“勝利宣講”活動,以表彰印度軍隊在“朱砂行動”中的所謂“英勇表現”。
2025年5月,印巴邊境硝煙再起,印度空軍高調出動八十架戰機,誓要在一夜之間奪回顏面??烧l曾料到,這場被視為“復仇之役”的空襲,竟讓印度在全球面前變成了笑柄。
不是因為戰機被擊落,而是因為他們在對手面前,連鎖定的資格都沒有。
印巴之間的一場激烈沖突引發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在這場沖突結束后,印度的一系列舉動使其淪為國際笑柄,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印度媒體竟將矛頭指向中國,將中國視為導致其“勝利敘事”未被國際認可的主謀。
盡管印巴沖突的實際戰果顯示巴基斯坦在軍事對抗中占據上風,但印度政府卻以“喪事喜辦”的魔幻操作,硬生生將一場軍事挫敗包裝成“史詩級勝利”,不僅向70多國駐印外交官高調宣布“我們贏了巴基斯坦”,還順帶對中國、土耳其、阿塞拜疆三國展開“報復性外交”。
印度這場“勝利”發布會,陣仗搞得著實不小。國防情報局特意召集了一幫外國武官,有鼻子有眼地通報“輝煌戰績”,儼然一副軍事強國崛起的派頭。國內媒體更是開足馬力,把“勝利”二字吹得比天還高,仿佛印度一夜之間就成了南亞次大陸乃至世界的“扛把子”。
然而,就在這份“與世界分享喜悅”的名單里,人們卻驚訝地發現,中國和土耳其這兩個在地區事務中說得上話的角色,竟然連張“請柬”都沒收到。這可不是什么無心之失,更像是一出精心安排的“選擇性遺忘”,反而勾起了大家的好奇心:這“勝利”的背后,到底藏著什么貓膩?
印度國內一片歡騰,但國際反應卻顯得微妙。CNN、路透社、法新社等西方主流媒體的報道語氣謹慎,似乎在評估印度是否真正獲益。
社交媒體上的反應更為直接,全球網友普遍對印度的“勝利宣講”持懷疑態度,認為其自說自話,并以調侃和表情包表達不滿。
面對這種“內熱外冷”的局面,部分印度媒體開始將責任歸咎于中國和土耳其,聲稱它們發起信息戰,協助巴基斯坦散布謠言,從而損害了印度的國際形象。這種邏輯與自家孩子考試失利,歸咎于鄰居吵鬧相似。
宣傳的口號喊得再響,也掩蓋不了戰場上冰冷的現實。有風聲說,印度空軍這回可能栽了個不小的跟頭。從法國高價買來的“陣風”戰斗機,本來指望著能耀武揚威一番,結果碰上巴基斯坦手里“打了折扣”的殲-10CE,據說到嘴的肉沒啃著,反倒可能折損了幾架。
更讓新德里臉上掛不住的是,他們從以色列引進的“哈洛普”無人機群,原本打算去偷襲巴基斯坦的防空陣地,結果一頭撞進了別人的口袋,據說被巴方一口氣干掉了七十多架。這可真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哪還有半點“輝煌勝利”的影子?
巴基斯坦能有這般戰果,明眼人都能瞅見背后有高人指點。分析都說,巴方巧妙地把中國和瑞典的預警機整合到了一起,再配上先進的電子戰裝備,活脫脫給印度戰機挖了個“電子迷魂陣”。印度飛機一進來,可能就成了睜眼瞎,找不著北,自己反倒成了對方雷達上的活靶子。
地面上呢,中國產的“寂靜狩獵者”激光炮和LY-80防空導彈也不是吃素的,專治各種無人機和低空慢速目標,一打一個準。這種在電磁和網絡空間的較量,看不見硝煙,但兇險程度一點不比真刀真槍的對砍差。
印度空軍裝備看著挺花哨,像個“萬國武器博覽會”,可真到了體系對抗的時候,這不同國家裝備之間的數據鏈能不能順暢溝通,能不能捏合成一個拳頭,就得打個大大的問號了。反觀巴基斯坦,在中國幫助下,整個作戰體系玩得更溜,從偵察預警到開火攻擊,形成了一個高效的殺傷鏈。
沖突一爆發,印度那邊反應最激烈的,除了戰場上的炮火,恐怕就是信息層面的各種“封堵”了。比如,《環球時報》在社交媒體上剛透露點印軍損失的消息,印度國防部就急吼吼地親自下場辟謠,動作之快令人咋舌。
緊接著就傳出消息,印度有關部門直接把《環球時報》和一些土耳其媒體的賬號給封了,順手還關了成千上萬個他們認為是“雜音”的社交媒體賬戶。這種“捂嘴”大法,想把不利消息都憋回去,結果呢?越是這樣,大家就越覺得這里面有事兒,對真相的猜測反而更起勁了,簡直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戰場上的硝煙還沒散盡,印度國內關于“失敗”的討論,也開始悄悄冒頭,只不過說得比較委婉。
比如《歐亞時報》那位編委會主席普拉卡什·南達,就寫了篇文章,拐彎抹角地拿美國海灣戰爭也損失過飛機但照樣贏了來舉例子,意思是說印度就算有點損失,那也還是“勝利者”。這種“面子比里子重要,輸啥不能輸氣勢”的心態,在印度社會似乎特別有市場。
畢竟,對于一個民族、宗教那么復雜,內部矛盾也不少的國家來說,維持一個“強大印度”的形象,對內能凝聚人心,對外能爭取點面子,關鍵時候還能轉移下國內的注意力,這筆政治賬,莫迪政府算得很精。他們高舉印度教民族主義的大旗,就需要不斷的“勝利”來給這面旗幟增光添彩。
這種“精神勝利法”,或者說“印度式贏學”,短期內或許能起到點麻痹神經的作用,讓人暫時忘掉不愉快。但說到底,這玩意兒當不了飯吃,也彌補不了實打實的短板。
軍事上的失利,根子往往在平時的訓練不扎實、裝備體系有缺陷、作戰理念跟不上時代等等。想想2019年那次印巴沖突,印度丟了架米格-21,飛行員阿比南丹還成了俘虜,結果硬是被國內塑造成了擊落F-16的“民族英雄”。要是當初能正視那次空戰的教訓,踏踏實實反思改進,說不定幾年后的這場“朱砂行動”就不至于這么被動,甚至可能避免付出更大的代價。
如今,印度又一次選擇了敲鑼打鼓慶?!皠倮保瑢ρ堉袊?、土耳其這些國家的軍事觀察員一事則諱莫如深。這背后的原因,大家心里都跟明鏡似的——生怕那件精心縫制的“皇帝的新衣”被人當場戳穿。
可老話說得好:“贏就是贏,輸就是輸,承認輸,是為了下一次不輸。”如果老是沉浸在自己編織的“勝利”幻境里,捂著耳朵不聽不看,拒絕反思,那將來萬一碰上更大規模的沖突,要付出的學費只會更昂貴。
現代戰爭早就不是比誰家大炮多、飛機猛那么簡單了,而是整個作戰體系的硬碰硬,是信息獲取和處理能力的比拼,更是國家整體科技實力和戰爭意志的較量。這次印巴邊境的小規模沖突,世界看到的不僅僅是炮火硝煙,更看到了在震耳欲聾的“勝利”高音喇叭背后,一個國家面對殘酷現實時的復雜表情。
以及在大國掰手腕的背景下,軍事透明度和戰略反思是多么要命。對印度來說,怎么走出“贏學”的怪圈,真正做到知己知彼,恐怕才是通往未來真正強大的唯一路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